一种双重发热效果的功能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727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重发热效果的功能面料,其技术方案包括吸湿发热纱线和吸光发热纱线,以18路为一个循环,其中第1、3、5、7、9、11、13、15、17路为吸光发热纱线;第2、4、6、8、10、12、14、16、18路为吸湿发热纱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更加轻薄,并且具有更好的保暖发热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重发热效果的功能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功能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发热效果的功能面料。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服装面料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于美感的追求,也要满足人们对穿着舒适度的追求,各类功能性面料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保暖面料一般棉和棉纤维为主,但是面料往往比较厚,不够轻便;当遇到潮湿的天气情况或人体出汗的时候,面料也吸收水分,会有一定的湿冷感,影响消费者的穿着舒适度。现需要一种在更轻更薄的情况下却可以实现更强的发热和保暖效果的功能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重发热效果的功能面料,其优点在于更加轻薄,并且具有更好的保暖发热效果。
[0004]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5]一种双重发热效果的功能面料,包括吸湿发热纱线和吸光发热纱线,以18路为一个循环,其中,第1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集圈,第2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3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4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5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6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7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8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9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0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1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2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3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4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5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6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7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8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其中第1、3、5、7、9、11、13、15、17路为吸光发热纱线;第2、4、6、8、10、12、14、16、18路为吸湿发热纱线。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1、3、5、7、9、11、13、15、17路编织成面料正面,所述第2、4、6、8、10、12、14、16、18路编织成面料反面。
[0007]进一步的,所述面料正面纱线与面料反面进行连接形成矩形点状。
[0008]进一步的,所述面料反面进行磨毛处理。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1、3、5、7、9、11、13、15、17路具体为32ST40/R60紧密纺吸光发热纱。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2、4、6、8、10、12、14、16、18路具体为32SA40/R60紧密纺吸湿发热
纱。
[0011]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面料通过纱线和面料结构的设计,反面采用吸湿发热纱线,吸收散发出来水蒸气,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动能降低,同时转换为热能,正面采用吸光发热纱线,可以吸收阳光转变为热能,达到双重发热效果,大大提升了发热保暖的效果。
[0013]2.编织结构中形成许多容纳静态空气的小空腔,继而提升了布面的静态空气含量,提高了面料的隔热性能。
[0014]3.面料反面进行磨毛处理,进一步增加小空腔的数量,并且这种毛茸茸的触感,也提升穿着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双重发热效果的功能面料的三角图。
[0016]图2是双重发热效果的功能面料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代表浮线;“∨”代表上针成圈;“∧”代表下针成圈;“∩”代表下针集圈;1、正面;2、反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提出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
[0019]实施例:
[0020]一种双重发热效果的功能面料,如图1所示,包括吸湿发热纱线和吸光发热纱线,以18路为一个循环,其中,第1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集圈,第2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3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4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5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6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7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8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9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0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1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2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3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4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5路为上针
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6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7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8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其中第1、3、5、7、9、11、13、15、17路为吸光发热纱线;第2、4、6、8、10、12、14、16、18路为吸湿发热纱线。选用具有吸光发热功能和吸湿发热功能的纱线,使面料具有相应的发热功能,并且编织结构形成许多容纳静态空气的小空腔,继而提升了布面的静态空气含量,利用静态空气阻碍热传导,提高了面料的隔热性能。
[0021]进一步的,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1、3、5、7、9、11、13、15、17路编织成面料正面,第2、4、6、8、10、12、14、16、18路编织成面料反面。部分纱线与面料反面进行连接,从而使得面料正面和反面连接在一起,且形成特殊有规律的矩形点状效果,提升面料的美感。面料反面进行磨毛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重发热效果的功能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湿发热纱线和吸光发热纱线,以18路为一个循环,其中,第1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集圈,第2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3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4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5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6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7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8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9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0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1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2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3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4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15路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16路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鹏郭中成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恒隆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