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251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内侧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板配合的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的内腔设置有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杆贯穿至第一限位槽的内腔并与第二安装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第一限位杆的上侧和上侧均开设有固定槽,固定槽的内腔设置有固定杆,第一限位槽的外侧设置有腔体,固定杆的外侧贯穿至腔体内腔并通过螺栓安装有移动杆,移动杆远离固定杆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滑套,滑套的轴心处套接有滑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并增加安装结构的连接稳定性,提高对内墙的加固效果。加固效果。加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的装置,尤其涉及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是近年新兴的一种装饰施工形式,装配式装饰顾名思义,即是将装饰所需要使用的各个部品部件在工厂内实现生产完成,然后运输到装饰现场进行组合安装,免去了传统的装饰现场对各部品部件的测量、切割等作业,施工更为简单方便,可以极大地提高装饰现场的施工效率,并且施工现场更为整洁和美观,不会产生过多的装饰材料垃圾,是一种更为绿色环保的装饰施工形式。
[0003]在对内墙加固后往往用于对空间进行隔断,由于内墙自身支撑稳定性差,因此需要使用到安装结构对内墙进行支撑固定,目前现有的安装结构,稳定性差,当人们在使用安装结构时,不能对其进行稳定连接,尤其是在施工量大的情况下,施工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拧动螺栓对安装结构进行安装,增加其劳动量,同时施工人员拧动螺栓的力度不能保持一致,容易使部分螺栓出现松动,进而使得安装结构容易出现晃动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为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内侧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板配合的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的内腔设置有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杆贯穿至第一限位槽的内腔并与第二安装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第一限位杆的上侧和上侧均开设有固定槽,固定槽的内腔设置有固定杆,第一限位槽的外侧设置有腔体,固定杆的外侧贯穿至腔体内腔并通过螺栓安装有移动杆,移动杆远离固定杆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滑套,滑套的轴心处套接有滑杆,滑杆的上下两端与腔体内腔的上下两端通过螺栓安装,第一安装板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内墙板,内墙板的内侧分别与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的正面和背面接触。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中部内侧开设有与第三安装板配合的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的内腔设置有第二限位杆,第二限位杆贯穿出第二限位槽的内腔并通过螺栓与第三安装板安装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板内侧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放置槽,第一放置槽内腔中设置有第一固定轴,第一固定轴表面套接有固定套,固定套远离第一固定轴的一侧贯穿出第一放置槽内侧并安装有支撑板,第一安装板的顶部和底部且位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
位槽之间的内侧均开设有第二放置槽,第二放置槽内腔中设置有第二固定轴,支撑板远离固定套的一侧与第二固定轴的表面套接。
[0009]优选地,所述固定套上与支撑板安装的一侧设置有紧固螺栓,支撑板上与固定套安装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支撑板与固定套通过紧固螺栓穿过通孔安装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滑套的外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活动座,第一活动座的外侧通过活动轴安装有传动杆,传动杆远离第一活动座的一侧通过活动轴安装有第二活动座,第二活动座的内侧通过螺栓安装连接有操作杆一侧,操作杆的另一侧贯穿出第一安装板的外侧。
[0011]优选地,位于上下两个滑套之间的滑杆表面套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两两个滑套通过螺栓安装。
[0012]本技术提供的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有益效果是:与原有的安装方式相比,该装置可以进行稳定连接,可以使施工人员安装步骤保持一致,不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来拧动螺栓对其安装,节省时间和精力并增加安装结构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对内墙的加固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的内墙板与第一安装板连接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结构正视剖面图。
[0016]图4是本技术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的固定套结构爆炸图。
[0017]图5是本技术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的第一放置槽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8]图6是本技术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的图3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19]图中:1、第一安装板;2、第二安装板;3、第一限位槽;4、第一限位杆;5、固定槽;6、固定杆;7、腔体;8、移动杆;9、滑套;10、滑杆;11、第二限位槽;12、第二限位杆;13、第三安装板;14、支撑板;15、紧固螺栓;16、通孔;17、传动杆;18、操作杆;19、复位弹簧;20、固定套;21、第一放置槽;26、第一活动座;27、第二活动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0021]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技术特征。各附图仅作为示意图,并非一定按实际比例绘制的。
[0022]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及图6,如图所示,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1,第一安装板1为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安装板1,第一安装板1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第二安装板2,第一安装板1内侧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安装板13,第一安装板1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板2配合的第一限位槽3,第一限位槽3的内腔设置有第一限位杆4,第一限位杆4贯穿出第一限位槽3的内腔并与第二安装板2的一侧通过螺栓安
装,第一限位杆4的上侧和下侧均开设有固定槽5,固定槽5的内腔设置有固定杆6,第一限位槽3的外侧设置有腔体7,固定杆6的外侧贯穿至腔体7内腔并通过螺栓安装有移动杆8,移动杆8远离固定杆6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滑套9,滑套9的轴心处套接有滑杆10,滑杆10的上下两端与腔体7内腔的上下两端通过螺栓安装,第一安装板1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内墙板22,内墙板22的内侧分别与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和第三安装板13的正面和背面接触。
[0023]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槽3、第一限位杆4,对第一安装板1和第二安装板2起到了固定的作用,有效防止第一安装板1与第二安装板2发生松动滑脱的现象。
[0024]第一安装板1的中部内侧开设有与第三安装板13配合的第二限位槽11,第二限位槽11的内腔设置有第二限位杆12,第二限位杆12贯穿出第二限位槽11的内腔并通过螺栓与第三安装板13安装连接。
[0025]第二安装板2内侧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第一放置槽21,第一放置槽2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为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安装板(1),第一安装板(1)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第二安装板(2),第一安装板(1)内侧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安装板(13),第一安装板(1)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第二安装板(2)配合的第一限位槽(3),第一限位槽(3)的内腔设置有第一限位杆(4),第一限位杆(4)贯穿出第一限位槽(3)的内腔并与第二安装板(2)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第一限位杆(4)的上侧和下侧均开设有固定槽(5),固定槽(5)的内腔设置有固定杆(6),第一限位槽(3)的外侧设置有腔体(7),固定杆(6)的外侧贯穿至腔体(7)内腔并通过螺栓安装有移动杆(8),移动杆(8)远离固定杆(6)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滑套(9),滑套(9)的轴心处套接有滑杆(10),滑杆(10)的上下两端与腔体(7)内腔的上下两端通过螺栓安装,第一安装板(1)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内墙板(22),内墙板(22)的内侧分别与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和第三安装板(13)的正面和背面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的中部内侧开设有与第三安装板(13)配合的第二限位槽(11),第二限位槽(11)的内腔设置有第二限位杆(12),第二限位杆(12)贯穿出第二限位槽(11)的内腔并通过螺栓与第三安装板(13)安装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内墙加固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学严焦劲松沈小波杨晶晶张焱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天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