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油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4035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油水分离装置,包括一用于排水排油的池体,所述池体设置在地面下,所述池体的左侧内壁上端设置有进液管,所述池体内底部左端设置有第一挡液板,所述第一挡液板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液管的高度,所述第一挡液板与所述池体的左侧内壁形成消力池,所述池体内顶部右端设置有第二挡液板,所述第二挡液板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挡液板的顶部下方,所述池体内底部右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挡液板高度相同的第三挡液板,所述第三挡液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液板的右方,所述池体内右侧壁上端设置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高度与所述第三挡液板高度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能够在排出水的同时不会将油一起排出,排水时排出的仅仅是水,而不是油水混合物。不是油水混合物。不是油水混合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油水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油水分离
,特别是一种新型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变电站中主变压器储存大量的油,变压器油是天然石油中经过蒸馏、精炼而获得的一种矿物油,是石油中的润滑油馏份经酸碱精制处理得到纯净稳定、粘度小、绝缘性好、冷却性好的液体天然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俗称方棚油,浅黄色透明液体。变压器油泄漏会严重污染环境。故变电站内均设置有油水分离的事故油池。
[0003]现有技术中,事故油池设计具有油水分离功能,储油量也能达到要求,但由于储油池与平时储水共用,油水分离过程需要排出原有事故油池里面的水,随着池中水的排放流出,会把混合油水的油一起排出,油水分离不够彻底,排出的油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油水分离装置,能够在排出水的同时不会将油一起排出。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油水分离装置,包括一用于排水排油的池体,所述池体设置在地面下,所述池体的左侧内壁上端设置有进液管,所述池体内底部左端设置有第一挡液板,所述第一挡液板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液管的高度,所述第一挡液板与所述池体的左侧内壁形成消力池,所述池体内顶部右端设置有第二挡液板,所述第二挡液板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挡液板的顶部下方,所述池体内底部右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挡液板高度相同的第三挡液板,所述第三挡液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液板的右方,所述第一挡液板与所述第二挡液板、所述第三挡液板形成油水分离池,所述池体内右侧壁上端设置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高度与所述第三挡液板高度相同,所述第三挡液板与所述池体的右侧内壁形成排水池;所述池体内后壁上端设置有排油槽,地面下设置有储油池,所述储油池位于所述池体前侧,所述排油槽贯穿所述池体并延伸至所述储油池内,所述排油槽高于所述第一挡液板的顶部。
[0006]进一步的,地面上设置有与池体内连通的第一下人孔,所述池体内后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下人孔相配合的第一检修爬梯,地面上设置有与第一下人孔相匹配的第一盖板;地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储油池相连通的第二下人孔,所述储油池内前壁上设置有第二检修爬梯,地面上设置有与第二下人孔相匹配的第二盖板。
[0007]进一步的,所述池体内顶部右端设置有与地面上连通的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管位于所述排水池内,池体内顶部左端设置有与地面上连通的第二通气管,所述第二通气管位于所述消力池内。
[0008]进一步的,所述池体内底部开设有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槽位于所述第一下人孔正下方,所述储油池内底部开设有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二集水槽位于所述第二下人孔正下方。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现了能够在排出水的同时不会将油一起排出,排水时排出的仅仅是水,而不是油水混合物,事故的油不再污染环境,分离的油能够回收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本技术在装置中加入了第一挡液板,能够对从进液管进入池体的液体进行消力;在装置中加入了第二挡液板与第三挡液板,使得在油水密度差和水封原理的作用下,油无法进入到排水池内,从而排出的水中不会混有油;在装置中加入了排油槽,能够将油排入储油池内。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图;
[0011]图2为图1中的A

A方向剖面图;
[0012]图3为图1中的B

B方向的剖面图;
[0013]图4为排油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15]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了一实施例:新型油水分离装置,包括一用于排水排油的池体1,所述池体1设置在地面下,所述池体1的左侧内壁上端设置有进液管2,所述池体1内底部左端设置有第一挡液板3,所述第一挡液板3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液管2的高度,所述第一挡液板3与所述池体1的左侧内壁形成消力池4,所述池体1内顶部右端设置有第二挡液板5,所述第二挡液板5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挡液板3的顶部下方,所述池体1内底部右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挡液板3高度相同的第三挡液板6,所述第三挡液板6位于所述第二挡液板5的右方,所述第一挡液板3与所述第二挡液板5、所述第三挡液板6形成油水分离池7,所述池体1内右侧壁上端设置有出液管8,所述出液管8高度与所述第三挡液板6高度相同,所述第三挡液板6与所述池体1的右侧内壁形成排水池9;所述池体1内后壁上端设置有排油槽10,地面下设置有储油池11,所述储油池11位于所述池体1前侧,所述排油槽10贯穿所述池体1并延伸至所述储油池11内,所述排油槽10高于所述第一挡液板3的顶部。进液管2是雨水和油排入池体1的通道,第一挡液板3用于抵消从进液管2进入池体1的液体的冲力,第二挡液板5与第三挡液板6将池体1分为油水分离池7和排水池9,并使得油水分离池7与排水池9相连通,通过连通器原理,消力池4、油水分离池7的液面高度与排水池9的液面高度相同,第一挡液板3与第三挡液板6的高度相同,使得只要有液体从消力池4进入油水分离池7,同时就会有相同容积的液体被排入排水池9,出液管8用于排出排水池9内的水,排油槽10用于将油从池体1排入储油池11内,储油池11用于储存从池体1排出的油。
[0016]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地面上设置有与池体1内连通的第一下人孔12,所述池体1内后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下人孔12相配合的第一检修爬梯13,地面上设置有与第一下人孔12相匹配的第一盖板(未图示);地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储油池11相连通的第二下人孔14,所述储油池11内前壁上设置有第二检修爬梯15,地面上设置有与第二下人孔14相匹配的第二盖板(未图示)。第一下人孔12使得工作人员可以进入池体1内,第一检修爬梯13用于辅助工作人员进出池体1,第一盖板(未图示)用于防止工作人员在不对池体1进行检修时掉入池体1,第二下人孔14使得工作人员可以进入储油池11或者将
抽油泵伸入储油池11内,第二检修爬梯15用于辅助工作人员进出储油池11,第二盖板(未图示)用于防止工作人员在不对储油池11进行检修时掉入储油池11内。
[0017]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内顶部右端设置有与地面上连通的第一通气管16,所述第一通气管16位于所述排水池9内,池体1内顶部左端设置有与地面上连通的第二通气管17,所述第二通气管17位于所述消力池4内。第一通气管16与第二通气管17配合,使得池体1内的连通器原理得以实现。
[0018]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内底部开设有第一集水槽18,所述第一集水槽18位于所述第一下人孔12正下方,所述储油池11内底部开设有第二集水槽19,所述第二集水槽19位于所述第二下人孔14正下方。第一集水槽18使得工作人员便于清理油水分离池7内的沉淀物与杂物,第二集水槽19便于抽油泵抽油。
[0019]本技术具有以下工作原理:在没有发生事故时,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油水分离装置,包括一用于排水排油的池体,所述池体设置在地面下,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左侧内壁上端设置有进液管,所述池体内底部左端设置有第一挡液板,所述第一挡液板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液管的高度,所述第一挡液板与所述池体的左侧内壁形成消力池,所述池体内顶部右端设置有第二挡液板,所述第二挡液板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一挡液板的顶部下方,所述池体内底部右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挡液板高度相同的第三挡液板,所述第三挡液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液板的右方,所述第一挡液板与所述第二挡液板、所述第三挡液板形成油水分离池,所述池体内右侧壁上端设置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高度与所述第三挡液板高度相同,所述第三挡液板与所述池体的右侧内壁形成排水池;所述池体内后壁上端设置有排油槽,地面下设置有储油池,所述储油池位于所述池体前侧,所述排油槽贯穿所述池体并延伸至所述储油池内,所述排油槽高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国汉张志楠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