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高架匝道快速疏散的地面交叉口结构和信号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92912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下高架匝道快速疏散的地面交叉口结构和信号控制系统,属于交通组织领域。包括:匝道衔接道路和相交道路构成交叉口;匝道衔接道路包括若干道路,沿行驶方向最右道路在交叉口处设有地面辅道;地面辅道出口与右转专用道、掉头道路连接;可变道车道一端与下高架匝道出口连接,另一端与导向车道连接;可变道车道,用于供直行车直行至导向道路、左转车辆变道至掉头道路、右转车辆变道至右转专用道;右转专用道,用于供车辆右转进入相交道路;导向车道,用于指示车辆在路口驶入段按所指方向行驶和排队的车道;掉头道路,用于供车辆右转掉头并从掉头开口进入相交道路,从而完成左转。实现高架出口匝道车辆快速疏散,优先保障快速路交通畅通。快速路交通畅通。快速路交通畅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高架匝道快速疏散的地面交叉口结构和信号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交通组织
,更具体地,涉及下高架匝道快速疏散的地面交叉口结构和信号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高架出口落地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路段及其衔接交叉口在高峰时段交通压力增大时,常常出现排队和拥堵现象,甚至会形成“排队溢出”现象,即在匝道上排队等待进入平面交叉口的车队长度大于匝道长度,富余的车辆在高架上排队,干扰高架上的过境车流或阻塞车流,降低了高架快速路的运行效率,大大限制了高架快速路通行能力的发挥,降低了路网整体运行效率。由于“排队溢出”现象,高架出口匝道处往往成为快速路的瓶颈。为了避免快速路的运行受到出口匝道的影响,需要提高出口匝道的快速疏散能力。
[0003]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交叉口信号控制与衔接路段的交通组织方面。前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利用感应控制检测排队长度,调整绿灯相序,减少相位,增加绿灯时长,使用两个信号灯进行协调控制等。杨晓芳等提出一种基于CTM的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整合控制模型。在出口匝道存在超长排队时,实行绿灯延长或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高架匝道快速疏散的地面交叉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变道车道、导向车道、匝道衔接道路、相交道路、右转专用道和掉头道路;匝道衔接道路和相交道路构成交叉口;匝道衔接道路包括若干道路,沿行驶方向最右的道路在交叉口处设有地面辅道;地面辅道出口与右转专用道、掉头道路连接;可变道车道一端与下高架匝道出口连接,另一端与导向车道连接;所述可变道车道,用于供直行车辆直行至导向道路、左转车辆变道至掉头道路、右转车辆变道至右转专用道;所述右转专用道,用于供车辆右转进入相交道路;所述导向车道,用于指示车辆在路口驶入段按所指方向行驶和排队的车道;所述掉头道路,用于供车辆右转掉头并从掉头开口进入相交道路,从而完成左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交叉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道车道的长度取值范围为50m~120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交叉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车道的长度取值范围为30m~70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交叉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转专用道的转弯半径取值范围为25m以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交叉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掉头道路的右转部分转弯半径取值范围为大于25m,直行部分长度取值范围为25m~75m。6.一种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地面交叉口结构的信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信号灯,用于控制相交道路车辆通行;第二信号灯,用于控制导向车道和匝道衔接道路车辆通行;第三信号灯,用于控制左转掉头车辆通行;第四信号灯,用于控制相交道路调头开口前的车辆通行;所述第一信号灯的绿灯时间g1满足如下公式:g1=g
E,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代全罗洪伟代虎赵昱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