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67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包括上窗框、窗户上部分、下窗框、窗户下部分、窗口上收边和窗口下收边;上窗框固定安装在上墙体上,窗户上部分与上窗框固定连接;下窗框固定安装在下墙体上,窗户下部分与下窗框固定连接;上墙体和下墙体外侧分别安装有上外墙岩棉夹芯板和下外墙岩棉夹芯板;窗口上收边一端与上外墙岩棉夹芯板的下端内侧连接,另一端插入到窗户上部分与上窗框之间;窗口下收边一端插入到窗户下部分与下窗框之间,另一端与下外墙岩棉夹芯板上部的外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化窗套结构形式,切断了板缝与外界之间的直接联系,保证了防水功能效果。保证了防水功能效果。保证了防水功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以及电网建设工作的推进,变电站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0003]传统钢结构变电站窗口节点是窗套上下口突出并完全包住板缝,窗套与外墙板连接方式仅为采用密封胶封闭,经历长时间风吹日晒后极易渗入板缝,渗漏水问题较为严重,而外墙板材质为防火岩棉夹芯板,受雨水侵蚀后,防火能力大大降低,特别是带电设备室(如二次设备间、GIS室等)为保证照明、救援、通风等要求均需要设置窗户,运行后的设备极易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可实现不切断外墙板、不破坏外墙板防水的条件下,在保证外墙防水功能和安装观感效果同时,提高了安装质量。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包括上窗框、窗户上部分、下窗框、窗户下部分、窗口上收边和窗口下收边;
[0007]所述上窗框固定安装在上墙体上,所述窗户上部分与所述上窗框固定连接;所述下窗框固定安装在下墙体上,所述窗户下部分与所述下窗框固定连接;所述上墙体和下墙体外侧分别安装有上外墙岩棉夹芯板和下外墙岩棉夹芯板;
[0008]所述窗口上收边一端与所述上外墙岩棉夹芯板的下端内侧连接,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窗户上部分与所述上窗框之间;
[0009]所述窗口下收边一端插入到所述窗户下部分与所述下窗框之间,另一端与所述下外墙岩棉夹芯板上部的外侧连接。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墙板起始支撑,所述墙板起始支撑一端支撑连接所述上外墙岩棉夹芯板的下端,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上窗框上。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窗口上支撑,所述窗口上支撑的一端与所述上外墙岩棉夹芯板的下端内侧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上窗框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窗户上部分外侧与窗口上收边相接处涂有上窗框密封胶。
[0013]进一步的,所述窗户下部分外侧与窗口下收边相接触涂有下窗框密封胶。
[0014]进一步的,所述墙板起始支撑包括第一横板以及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分别固定于第一横板两端的上下位置;所述第一竖板嵌入所述上外墙岩棉夹芯板内,所述第二竖板固定在所述上窗框上,所述第一横板支撑所述上外墙岩棉夹芯板。
[0015]进一步的,所述窗口上支撑包括第二横板以及第三竖板和第四竖板,所述第三竖板和第四竖板分别固定于第二横板两端的上下位置;所述第三竖板连接所述窗口上收边的
顶部,并与所述窗口上收边的顶部紧密固定于所述上外墙岩棉夹芯板底部的内侧位置;所述第四竖板固定在所述上窗框上。
[0016]进一步的,所述窗口上收边包括向窗户外凸出的滴水包边,所述滴水包边的顶部连接有第五竖板,所述滴水包边的底部横向连接有插板,所述插板插入所述窗户上部分与所述上窗框之间;所述第五竖板与所述第三竖板紧密固定于所述上外墙岩棉夹芯板底部的内侧位置。
[0017]进一步的,所述滴水包边底部开设有滴水孔。
[0018]进一步的,所述墙板起始支撑通过自攻钉固定在所述上窗框上,所述窗口上支撑通过自攻钉固定在所述上窗框上。
[0019]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0]1)本技术优化窗套结构形式,由原来简单的普通包口形式改为插入板缝+内支撑的形式,这样成品窗套上下口实际上是对板缝的一层保护,切断了板缝与外界之间的直接联系,保证了防水功能效果。
[0021]2)本技术作为整体式窗套可直接安至外墙,固定在窗框上,无需进行四角拼缝处理,保证了施工质量,也省去了后期成品保护及返工处理。
[0022]3)本技术在外墙外立面外观质量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不切断立缝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不切断横缝,可广泛用在变电站工程建设当中。
[0023]4)本技术方案合理,结构简单,在实际施工应用当中,工厂预制加工简单,现场作业人员施工便捷,进一步加强了防水效果,提升了现场安装及观感质量。
附图说明
[0024]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窗套安装结构的上节点安装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窗套安装结构的下节点安装示意图。
[00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墙板起始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窗口上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窗口上收边的结构示意图。
[0030]其中:1上墙体;2上窗框;3窗户上部分;4上外墙岩棉夹芯板;5墙板起始支撑;51第一横板;52第一竖板;53第二竖板;6窗口上支撑;61第二横板;62第三竖板;63第四竖板;7窗口上收边;71滴水包边;72第五竖板;73插板;8上窗框密封胶;9窗户下部分;10下窗框;11下窗框密封胶;12下墙体;13窗口下收边;14下外墙岩棉夹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2]以下详细说明均是示例性的说明,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所采用的所有技术术语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的通常
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并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033]实施例1
[0034]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包括上窗框2、窗户上部分3、下窗框10、窗户下部分9、窗口上收边7和窗口下收边13;上窗框2固定安装在上墙体1上,窗户上部分3与上窗框2固定连接;下窗框10固定安装在下墙体12上,窗户下部分9与下窗框10固定连接;上墙体1和下墙体12外侧分别安装有上外墙岩棉夹芯板4和下外墙岩棉夹芯板14;窗口上收边7一端与上外墙岩棉夹芯板4的下端内侧连接,另一端插入到窗户上部分3与上窗框2之间;窗口下收边13一端插入到窗户下部分9与下窗框10之间,另一端与下外墙岩棉夹芯板14上部的外侧连接。通过此种设置,使窗户上口收边7的下表面与上窗框2的下表面平齐,切断了板缝与外界之间的直接联系,保证了防水效果。滴水包边71底部开设有滴水孔,即使有少量水存入也可及时排出,大大提高了该节点的防水功能。
[0035]实施例2
[0036]本技术实施例2中,针对结构薄弱处,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设置有墙板起始支撑5和括窗口上支撑6。墙板起始支撑5一端支撑连接上外墙岩棉夹芯板4的下端,另一端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窗框(2)、窗户上部分(3)、下窗框(10)、窗户下部分(9)、窗口上收边(7)和窗口下收边(13);所述上窗框(2)固定安装在上墙体(1)上,所述窗户上部分(3)与所述上窗框(2)固定连接;所述下窗框(10)固定安装在下墙体(12)上,所述窗户下部分(9)与所述下窗框(10)固定连接;所述上墙体(1)和下墙体(12)外侧分别安装有上外墙岩棉夹芯板(4)和下外墙岩棉夹芯板(14);所述窗口上收边(7)一端与所述上外墙岩棉夹芯板(4)的下端内侧连接,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窗户上部分(3)与所述上窗框(2)之间;所述窗口下收边(13)一端插入到所述窗户下部分(9)与所述下窗框(10)之间,另一端与所述下外墙岩棉夹芯板(14)上部的外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还包括墙板起始支撑(5),所述墙板起始支撑(5)一端支撑连接所述上外墙岩棉夹芯板(4)的下端,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上窗框(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还包括窗口上支撑(6),所述窗口上支撑(6)的一端与所述上外墙岩棉夹芯板(4)的下端内侧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上窗框(2)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户上部分(3)外侧与窗口上收边(7)相接处涂有上窗框密封胶(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户下部分(9)外侧与窗口下收边(13)相接触涂有下窗框密封胶(1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防水效果的窗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桁潇刘官印蔡成军赵泽恩彭伟方国义张林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