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0308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能传输高速信号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用来固定电路板模块的分体式后盖、夹持线缆的线缆夹、接地片及第一、第二固持件。其中,第一电路板模块具有若干传输单向信号的第一同轴线缆,每一第二电路板模块具有若干传输差分对信号的第二线缆,第一、第二电路板间隔排列。第一、第二固持件配合后盖将电路板模块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线缆夹可通过第一固持件锁固在一起,能有效缓冲施加于线缆上的拉力。电路板模块通过由能传输不同信号的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排列而成,可按信号传输要求的不同而排列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能确保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的需求。(*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具有传输高速信号的电路板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通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之间需要用高密度电连接器连接,在电子设备间建立若干信号传输通道。每个电连接器需设有若干电路板以改善不同电特性的信号在电连接器中的传输效果。高密度电连接器,例如线缆连接器组件,已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器、路由器以及其它需要数据高速处理及传输的内部连接系统。请参阅美国专利公告第6,217,364号,其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线缆。绝缘本体由一对结构相同的上下盖体钩成,该上下盖体结构结合而形成一前后均有开口的内部收容腔。导电线缆包括若干导电芯线,这些芯线连接在相互并排且呈矩阵排列的若干扁平电路板上。这些电路板彼次紧密排列,收容于上述由上下盖体组合而成的内部收容腔内,线缆的末端从内部收容腔后端开口延伸出绝缘本体。但该线缆及电路板组装在由螺钉及螺帽锁固的上、下盖体内,其组装过程相对较复杂,此外,锁固在一起的上、下盖体在运输或其它出现震动的情况下很容易松动,会导致线缆及电路板不能稳定地固持于绝缘本体内,从而影响该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再请参阅美国专利公告第5,924,899号及第6,10,747号,其均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请分别参阅这两个专利的图4a至4c及图5a至5c所示,其所揭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内设有若干狭槽的绝缘本体及收容在这些狭槽内的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包括一电路基板、位于电路基板一端且具有若干叉形端子的收容部及位于电路基板上相对另一端的绝缘刺破部,绝缘刺破部内设有可与相应线缆导电芯线连接的绝缘刺破端子。这些模块收容于绝缘本体内。当线缆连接器组件需要自对接连接器拔出时,需要在线缆末端施加拉力来克服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作用力,但该拉力有可能将上述模块拉出绝缘本体,而影该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再次对接时的电性接触。此外,-->其需要额外的装置将线缆束缚在一起,增加了制造成本。若要传输不同种类的信号,这两个专利所揭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不能适用。所以,有必要对现有线缆连接器组件加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具有可缓冲施加于线缆上的拉力的应力缓冲装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可传输不同种类的信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用来固定电路板模块的两件式后盖、夹持线缆的线缆夹、接地片及第一、第二固持件。其中,每个电路板模块具有收容于绝缘本体相应通道的电路板,第一、第二固持件配合后盖将电路板模块固持于绝缘本体内。每一第一电路板模块具有若干传输单向信号的的第一同轴线缆,每一第二电路板模块具有若干传输差分对信号的第二线缆,第一、第二电路板相邻间隔排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线缆夹通过第一固持件锁固在一起,能有效缓冲施加于线缆上的压力。电路板模块通过由能传输不同信号的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排列而成,可按信号传输要求的不同而排列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能确保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一电路板模块的立体组合图。图6是图5所示的第一电路板模块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图5所示的第一电路板模块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图7所示的第一电路板模块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二电路板模块的立体组合图。图10是图9所示的第二电路板模块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图9所示的第二电路板模块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第二电路板模块的立体分解图。-->图13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后视平面图,以线缆端清楚显示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的排列方式。【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路板模块20及两件式后盖30。其中绝缘本体10及后盖30用于固持电路板模块20。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绝缘本体10大致呈矩形,其具有前对接面100、位于前对接面100的前对接口11、后面102及位于后面的收容腔12,且前对接面100是面向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绝缘本体10设有自前向后方向延伸且与前对接口11及收容腔12平行的收容通道14及若干与收容通道14对齐的收容槽16。绝缘本体10的上表面104及下表面(未图示)分别设有若干凹槽17及自相应凹槽17前端进一步向下凹陷形成的凹陷170。绝缘本体10还设有沿垂直于上述收容通道14的方向贯穿绝缘本体10两侧壁的若干开孔18。请继续参阅图3及图4所示,后盖30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盖体31及第二盖体32。第一盖体31及第二盖体32均具有上壁330、下壁332及连接上、下壁330、332的侧壁334,且第一、第二盖体31、32分别设有一对自上壁330、下壁332的前缘向前延伸的锁扣臂336、若干连接第一、第二盖体31、32的销接柱337及若干销接柱337相对应的凹孔338。每一锁扣臂336的末端形成有突出的卡扣3360。第一、第二盖体31、32还分别设有贯穿侧壁334的穿孔300。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第二盖体31、32还可以由其他合适的连接方式组合在一起。这种分离式盖体设计能有效简化将后盖30组装于包覆在电路板模块20外的绝缘本体10上的组装过程。前述第一、二盖体31、32也可先一体成型后再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上。电路板模块20包括若干结构分别相同的第一电路板模块20a及第二电路板模块20b。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每一第一电路板模块20a包括第一电路板22a及与第一电路板22a电性连接的单向同轴线缆23a。第一电路板22a具有由传统电路板材料制成的电路基板、若干信号传输线路(未图示)、接地线路(未图示)、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前端部220a及与单向同轴线缆23a机械连接的后端部224a,其中信号传输线路设置于基板的一侧面,为线缆连接器组件1提供信号传输路径,接地线路设置于基板的两侧面。第一电路板22a还包括绝缘本体10上的开孔18相对齐的穿孔222a及若干靠近第一电路板22a后端部224a-->的孔洞226a。第一电路板模块20a的单向同轴线缆23a并排排列于同一平面。每一单向同轴线缆23a包括绝缘皮(未图示)包覆的导电芯线231a、绝缘皮外层的金属编织层232a、单向同轴线缆23a的最外层包覆的是绝缘套233a。每根单向同轴线缆23a的末端剥去绝缘皮,露出一定长度的导电芯线231a,这些裸露的导电芯线231a焊接在第一电路板22a一侧面的信号线路。如图6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第一电路板模块20a的单向同轴线缆23a被分成两组,每组包括两对单向同轴线缆23a,共4对,每对单向同轴线缆23a之间有间隙27。第一电路板模块20a进一步包括第一接地片24a及固定单向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夹持线缆的线缆夹、接地片及第一、第二固持件,每一第一电路板模块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相应收容通道内的第一电路板及若干与第一电路板相连接的第一线缆,每一第二电路板模块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相应收容通道内的第二电路板及若干与第二电路板相连接的第二线缆,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按预定方式交错间隔。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3-7-1 10/612029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夹持线缆的线缆夹、接地片及第一、第二固持件,每一第一电路板模块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相应收容通道内的第一电路板及若干与第一电路板相连接的第一线缆,每一第二电路板模块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相应收容通道内的第二电路板及若干与第二电路板相连接的第二线缆,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电路板模块按预定方式交错间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线缆为单向同轴线缆,其包括导电芯线、包覆于导电芯线外的金属编织层及包覆于金属编织层外的绝缘套,第二线缆包括差分对线缆及接地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线缆传输单向信号,第二线缆传输差分对信号。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杰利吴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