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鼓风无淋水高效复合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8878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27
一种引鼓风无淋水高效复合冷却器,将翅片管束空冷与光管管束蒸发冷复合起来,特点是将风机内置于翅片管束和光管管束之间,既引风又鼓风,布置于风筒腰部凹处的环形水槽向光管表面丝网注水,吸水的丝网维持薄层水膜和持续高效蒸发换热,使得水膜温度比常规复合冷却器更接近环境湿球,管内外传热温差更大。本冷却器无淋水,不用喷淋泵和收水器,风阻和能耗减小;无淋水,则没飘滴,既可节水,又可消雾,且无淋水噪声;风机内置,周围有风筒和环形水槽,上下有管束,都能起到隔声降噪作用。都能起到隔声降噪作用。都能起到隔声降噪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鼓风无淋水高效复合冷却器


[000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引鼓风无淋水高效复合冷却器,涉及冷却


技术介绍

[0002]复合冷却器在各工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常见的逆流式复合冷却器,顶部设有风筒和风机,向下依次是翅片管束、收水器、喷淋管、光管管束、进风百叶窗和水箱。运行时,待冷却的热介质先入翅片管,向管外空气散热,再进光管,向管外的水膜和空气散热,热介质两次降温后,或冷凝后,出冷却器。运行时,喷淋泵从冷却器底部水箱抽水送到喷淋管,淋到光管表面,形成水膜,吸收管内热量,向掠过水膜的空气蒸发水蒸汽,转移热量到空气中,喷淋水落入底部水箱,再抽送到喷淋管,如此循环往复。在顶部风机的抽吸作用下,环境空气从冷却器下部的百叶窗进入,吸收光管表面水膜蒸发的水蒸汽,带走水的潜热,也就间接带走了管内介质热量。
[0003]其存在的问题是,复合冷却器夏季使用时,热介质往往冷不到用户要求的低温,顶部风机及其减速机往往因被排出的热空气包围和夏季太阳暴晒而润滑失效,进而发生故障。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高效蒸发的复合冷却器,既能将热介质降温到更低,又能降低风机环境温度,还能比常规的复合冷却器更节能降噪和节水消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高效复合冷却器采用了无淋水和引鼓风的技术方案,包括翅片管束,内置的风机,风筒,环形水槽,光管管束,分水管,注水管,丝网,进风口和底座等。
[0006]所述冷却器的机身上部设有翅片管束空冷段,机身下部设有光管管束蒸发冷段,需要冷却的热介质先入所述翅片管束,向管外空气释放一部分热量,再进所述光管管束,向管外水膜和空气继续释放热量,热介质温度降低到所需值后,或冷凝后,再出冷却器。
[0007]环境空气从机身下部的进风口进入冷却器,向上流动进入所述光管管束,吸收光管表面蒸发的水蒸汽及其携带的潜热,继续上行经过所述风机和所述风筒后,进入所述翅片管束,吸收翅片管内热介质传出的显热,然后排向大气。
[0008]所述翅片管束由若干根翅片管按一定的排列规律组成,所述光管管束由若干根光管按一定的排列规律组成,所述翅片管的截面可为圆形、椭圆形、倒角矩形或其它形状,所述光管的截面可为圆形、椭圆形、倒角矩形或其它形状。
[0009]冷却器机身中部设有所述风机,对所述光管管束内的流动空气起到引风作用,以促进水膜的负压蒸发和传递潜热,而对翅片管束内的流动空气起到鼓风作用,以提高风压,克服所述翅片管束的风阻,携带热量,排向大气。
[0010]冷却器机身中部设有所述风筒,其引风段形状是天圆地方,空气流通截面逐渐收缩,其鼓风段形状是天方地圆,空气流通截面逐渐扩张,如此这般先缩后扩,就形成了所述
风筒在风机处的“收腰”,以消除风机二次涡流,提高风机效率。风机前后空气流道的渐缩和渐扩可消除引风和鼓风的流动死区,使得空气流场更加顺畅高效。
[0011]所述环形水槽置于所述风筒腰部的凹处,无需另占空间。环形水槽下方连接有分水管和注水管,以便向各根光管表面的丝网水膜注水。
[0012]所述风机四周的风筒和环形水槽,以及风机上方的翅片管束和下方的光管管束,都对风机及其减速机的运转有隔声降噪作用。
[0013]所述风机安装在翅片管束下方,那么流过风机的空气是吸收了下方光管管束水膜蒸发潜热的湿空气,温度不高,这样就使风机避免了置于翅片管束上方时的高温运行环境,也就可大大延长风机及其减速机润滑油脂的寿命,大大延长风机无故障运行的时间。
[0014]所述环形水槽包括水槽体、补水口、分水器和快接头,所述分水器上接水槽体,下接若干根所述分水管,各分水管经所述快接头快速承插连接到分水器上。
[0015]所述环形水槽内装有水位计,将水位信号传输到补水控制器上,水位降至下限时,经所述补水口向环形水槽自动补水;水位升至上限时,暂停补水。
[0016]每根所述分水管上,有若干个三通或弯头实现水流分支或转向。
[0017]所述分水管、注水管、三通和弯头由塑料制成,三通和弯头比分水管硬一些,三通的内径和所述弯头的内径与所述分水管和注水管的外径相同,各段所述分水管或注水管与三通和弯头承插连接前,所述分水管或注水管的接头处涂抹粘接剂,以便插到三通或弯头里面后,能可靠地承插连接。
[0018]所述光管表面包裹的所述丝网,由金属丝或非金属丝编织而成,能产生明显的液固吸附效应和毛细作用,以维持所述光管表面的水膜不破裂。
[0019]所述丝网可提前制作成圆筒状,在所述光管弯折或焊接时,分段套穿在光管上;也可提前裁剪成片状,在光管弯折或焊接后,包裹和连接在光管上。
[0020]每一根所述光管顶部都有所述注水管向所述丝网注水,注水驱动力来自于所述环形水槽高出所述丝网的水位差,也来自于丝网吸水的毛细作用。
[0021]所述注水管在各注水点处开有注水孔,若该注水点需要的注水量小,则该处开小孔;若该注水点需要的注水量大,则该处开大孔;孔径可分为若干等级。
[0022]所述光管上装有若干个管箍,以保持所述注水管在所述光管的正上方,即在光管的背风面,以减小风阻;同时,所述管箍还用来固定注水孔的周向角度,以保证注水孔都能接触丝网,出水直接润湿丝网而无洒漏。
[0023]所述丝网的液固吸附和毛细作用能给水膜提供一个骨架,保障薄层水膜承受较大风速而不破裂,维持水膜的最大蒸发面积。
[0024]各处丝网注水量可按事先设计值来确定,或按实时测量的蒸发量来确定,以达到注水量的最佳分布,既能润湿光管全部表面,又能保持水膜足够薄,以实现最大相对蒸发量和水膜最低温,使得水膜温度比常规复合冷却器更接近环境湿球,最大限度地扩大管内外传热温差,促使管内热介质以最快速率传递出热量,实现高效蒸发冷却和高效复合冷却。
[0025]所述管箍由金属或非金属制成,管箍的工作面,即管箍与光管的接触面经喷砂打毛,以增大管箍与光管和注水管的摩擦力。
[0026]所述管箍在所述光管指定的轴向位置箍住后,用所述管箍锁扣锁紧,那么光管及该位置的所述丝网就被箍紧了,管箍也就不会周向转动了,管箍所支撑的若干根注水管也
就固定在光管的正上方了,管箍所夹持的注水管的注水孔也就都能接触丝网了,出水就可直接润湿丝网而无洒漏了。
[0027]从所述环形水槽到所述丝网的注水润湿过程,不需要喷淋,也就不存在水风逆流现象,也就没有淋水受过风剪切而形成水雾的现象,也就没有飘滴,也就不需要收水器,也就实现了节水和消雾。
[0028]从所述环形水槽到所述丝网的注水润湿过程,不需要喷淋,也就不用喷淋泵;没有喷淋,也就没了淋水风阻;不用收水器,也就没了收水器风阻,故所述冷却器可显著降低能耗。
[0029]从所述环形水槽到所述丝网的注水润湿过程,不需要喷淋,也就没了淋水噪声和喷淋泵运行噪声,实现了“润物细无声”。
[0030]所述冷却器机身下部的所述进风口由百叶窗构成,所述百叶窗由金属或非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鼓风无淋水高效复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2)、翅片管束(1)、光管管束(6)、丝网(9)、注水管(8)、进风口(11);所述翅片管束(1)安装在所述机身(12)的上部,所述光管管束(6)安装在所述机身(12)的下部,翅片管束(1)设有热介质进口,翅片管束(1)与光管管束(6)连通;光管管束(6)由若干光管(10)组成,每根光管(10)外部均包裹有所述丝网(9),注水管(8)设有若干,每根注水管(8)均贴合在光管(10)外表面的丝网(9)上,在注水管(8)的管壁上分布有若干个注水口(8

1),注水管(8)通水后,所述丝网(9)借助毛细效应吸水,润湿光管(10)表面,形成水膜;所述进风口(11)开设在所述机身(12)侧面且处于所述光管管束(6)下方;需要冷却的热介质先入所述翅片管束(1),向管外空气释放一部分热量,再进所述光管管束(6),向管外水膜和空气继续释放热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鼓风无淋水高效复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设有风机(3),所述风机(3)安装在所述翅片管束(1)和所述述光管管束(6)之间,环境空气由进风口(11)进入所述机身(12),风机(3)对所述光管管束(6)中流动的空气起到引风作用,对所述翅片管束(1)中流动的空气起到鼓风作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引鼓风无淋水高效复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机(3)的周围且在机身(12)之内设有风筒(4),所述风筒(4)下半部分为引风段,上半部分为鼓风段;引风段的空气流通截面逐渐收缩,鼓风段的空气流通截面逐渐扩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引鼓风无淋水高效复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4)腰部内凹,在内凹位置的外壁与机身(12)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内安装有环形水槽(5),所述环形水槽(5)的下方连接有分水管(7),所述分水管(7)连接若干根注水管(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引鼓风无淋水高效复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水槽(5)包括水槽体、补水口(5

1)、分水器(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鲁旭陈良才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格陵兰传热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