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切换功能的电信端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812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切换功能的电信端子连接器,其主要是在连接器上的其中一音信端子内设有一切换片,当连接器作单音(MONO)信号连接时,切换片将使两音信端子(R、L)呈并接状态,以共同输出单音信号,如连接器作立体声(STEREO)信号连线时,则因导线插头的插入将顶开切换片,而使两音信端子分别作不同声道的信号输出。(*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切换功能的电信端子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有两音信端子(R、L)及一影信端子(V),其中一音信端子内设有一切换片,在常态下,两音信端子是通过切换片及连接器的线路板,使二者呈并接状态,故连接器作单音信号连线时,是使导线插头插入于另一未具切换片的音信端子上,又如连接器作立体声信号连线时,则两音信端子分别被插入导线插头,其中一音信端子的切换片亦将为插头所顶开,而分别作不同声道的信号输出。目前各家厂牌所生产的电视机、录影机等均设有电信端子,这种电信端子多已模组化,为如图6所示的形式,与一般电信端子相同,其具有两组音信端子(R、L)及一组影信端子(V),其中两组音信端子可分别作立体声或单音信号的连线输出,作立体声输出时,两组音信端子均与喇叭连线,而分不同声道输送音信,作单音信号连线输出时,则仅有一组音信端子与喇叭连线,一般此种电信端子多半是作立体声播放使用,如作单音信号输送时,则必须以另一切换开关使两音信端子并联,而共同输出单音信号,该切换开关目前是单独设置于电视机或录影机上,通过接线方式以使两音信端子呈并接或分离状态;但该等方式显然实用性不强,首先使用前的切换动作,即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又另设一切换开关,不论在组装程序或零件运用效率上均欠理想,由此可见,传统电信端子在单音切换的操作设计上显然有待改良。-->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产生切换动作的电信端子连接器,其主要是在连接器上的其中一音信端子内设有一切换片,当连接器作单音(MONO)信号连接时,切换片将使两音信端子(R、L)呈并接状态,以共同输出单音信号,如连接器作立体声(STEREO)信号连线时,则因导线插头的插入,将顶开切换片,而使两音信端子分别作不同声道的信号输出。本技术提供的具切换功能的电信端子连接器,其主要是在一罩壳内设有一基座与一电路板,基座上插置有数个接续片,又基座上分别形成有两音信端子及一影信端子,该三组端子分别呈中空状,其内部分别设有一芯片,而部份接续片与芯片分别连接至该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该基座上的其中一音信端子内部设有一切换片,其主要是在该端子的内管壁上形成有一凹部,以容置切换片,该切换片设于芯片的相对侧边,其于腰部处形成一弯折角度,并构成一弹片状,又其腰部处两端分别形成两突出的抵制部,两抵制部并对应触靠芯片的两侧缘上,又切换片底端套设有一绝缘胶套,可供导线插头的芯杆推顶;藉此切换片的切换使两音信端子形成并联或分离状态。所述基座于两侧前后端分别形成可相对扣合的“n”形框架,两框架上端相对内侧面分别形成有三角状的凹入部,各相邻凹入部间分别形成有嵌槽,可分别嵌入“L”形状的接续片。-->所述两框架上的凹入部呈相间的交错状,而相对应套合。所述两框架两侧分别形成有可相互扣合的扣块与扣槽,藉以相对扣合。本技术的具切换功能的电信端子连接器具有如下效果:由于本技术在电信端子连接器的音信端子内设有一切换片,使其与另一音信端子构成并联状态,可无须利用其他切换开关或通过任何操作程序,即可供单音信号连线输出使用,而在作立体声信号传输时,则于导线插头插入时,即可使两音信端子形成分离状态,而分别以不同声道输送信号,以该等连接器设计不仅在操作便利性上已大幅提高,且无须利用其他切换开关,可提高元件运用及组装程序的效率,克服了以往电信接线端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图1为本技术连接器的平面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连接器内部结构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面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器上电路板的简易线路图。图5为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图6为现有电信端子连接器的外观图。有关本技术的结构部份,如图1所示,其主要是在罩壳10内设有一基座20,基座20上插置有多个接续片21,其中部份接续片21又连接至基座20背面所设的电路板22上,再基座20下端分别形成有-->三组端子23、24、25,其中两端子23、24分别为R、L(右、左)音信端子,另一端子25则为影信端子,又三组端子23~25分呈中空状,其内部分设有一“n”形状的叉状芯片26如图3所示,该叉状芯片26上端一侧形成有一凸端260,得穿经基座20壁面而连接至电路板22上;又如图1所示,两音信端子23、24中一端子23内部设有一切换片27,其主要是于该端子23的内管壁上形成有一凹部230,以容置该切换片27,该切换片27上端亦连接至电路板22上,至于该切换片27结构与端子23、电路板22的组合关系及基座20的详细构造,如图2所示,首先基座20是在其底端形成有三组端子23~25,其两侧前、后端则分别形成可相对扣合的“n”形框架201、202,两框架201、202上端相对内侧面分别形成有三角状的凹入部203、204,各相邻凹入部203、204间分别形成有嵌槽205、206,以分别于其间嵌入接续片21,该接续片21是分呈一L形状,其是以水平端的突出部份连接于电路板22上,又两框架201、202上的凹入部203、204是呈相间的交错状,而得对应套合,再两框架201、202两侧分别形成有可相互扣合的扣块207与扣槽208,以便于相对扣合。又各端子23~25内的叉状芯片26是以垂直于基座20的方向插入,又该切换片27是设于该端子23内,并位于其内部叉状芯片26的相对侧边,该切换片27于腰部处形成一弯折角度,并构成一弹片状,又其腰部处两端分别形成两突出的抵制部270,常态下,-->两抵制部270是触靠叉状芯片26的两侧缘上,又切换片27底端套设有一绝缘胶套271,当端子23有导线插头插入时,将顶制该切换片27的绝缘胶套271,使其上的抵制部270亦脱离叉状芯片26;再前述三组端子23~25内的叉状芯片26与该切换片27是分别连接至电路板22上,而该电路板22上的线路是如图4所示,该三组端子23~25内的叉状芯片26是分别连接至基座20上的不同接续片21上,又属于音信部份的R端子23是透过其内部的切换片27,使其叉状芯片26与L端子24的叉状芯片26连通,并为一常闭状态,换言之,在两端子23、24均未插上导线前,其二者维持于并联状态。经上述说明可看出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至于在电信端子中的一音信端子23内设置切换片27的目的在达成于单音信号连线传输时,两音信端子23的并联切换动作,而就本技术的设计,是指两音信端子23、24未使用前的常态下即呈一并联状态,在此状态下,使单一导线插上另一未具切换片27的“L”端子24时,即可藉由“L”端子24传输单音信号,而当两端子23、24分别插上导线时,则是作立体声信号传输用,在端子23为导线插头插入时,其内的切换片27将被顶开,而使R端子23与“L”端子24形成分离状态,遂R、L端子23、24可分别以不同声道传送立体声信号;至于该R端子23内的切换片27动作示意详如以下所述:首先如图1所示,该端子23在导线插头未插入前,其上的切换片27是以其抵制部270抵靠于叉状芯片26的两侧缘上,当导线插头30插入时,如图-->5所示,该导线插头30的芯杆31除将插入于端子23的叉状芯片23内,与其构成电气连接外,同时将顶制其侧边所设切换片27的绝缘胶套271,而使其抵制部270脱离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切换功能的电信端子连接器,其主要是在一罩壳内设有一基座与一电路板,基座上插置有数个接续片,基座上分别形成有两音信端子及一影信端子,该三组端子分呈中空状,其内部分别设有一芯片,接续片与芯片分别连接至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基座上的一音 信端子内部设有一可使两音信端子形成并联或分离状的切换片,其设于该端子的内管壁上;所述切换片设于芯片的相对侧边,其于腰部处形成一弯折角度,构成一弹片状,其腰部处两端分别形成两突出的抵制部,两抵制部对应触靠芯片的两侧缘上,切换片底端套设有一 绝缘胶套,供导线插头的芯杆推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切换功能的电信端子连接器,其主要是在一罩壳内设有一基座与一电路板,基座上插置有数个接续片,基座上分别形成有两音信端子及一影信端子,该三组端子分呈中空状,其内部分别设有一芯片,接续片与芯片分别连接至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基座上的一音信端子内部设有一可使两音信端子形成并联或分离状的切换片,其设于该端子的内管壁上;所述切换片设于芯片的相对侧边,其于腰部处形成一弯折角度,构成一弹片状,其腰部处两端分别形成两突出的抵制部,两抵制部对应触靠芯片的两侧缘上,切换片底端套设有一绝缘胶套,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裕丰
申请(专利权)人:伸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