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一基部及突出于基部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一支持部及远离基部的对接面,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至少一根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第一焊接部及位于支持部上的弹性第一对接部,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用于传输信号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其中,每一个差分信号端子设有第二焊接部及位于支持部上的平板状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沿舌板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为两排,其中所述第二对接部相较于弹性第一对接部更靠近舌板的对接面。如此设置,通过在舌板上增加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提高了插座电连接器与相配合的插头电连接器之间数据传输速率。(*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提高信号传输速率的插座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1 Serial Bus,USB)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的设计中。1994年,英特尔、康柏、数字、IBM、微软、NEC、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公司联合成立了USB协会(USB-IF),初步设立USB接口规范。到目前为止,USB协会已经发布了1.0,1.1及2.0等版本。上述USB 1.0,1.1,2.0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1)、低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5兆比特每秒,多用于键盘和鼠标;(2)、全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2兆比特每秒;(3)、高速模式传输速率为480兆比特每秒。下面结合图18及图19介绍现有技术中的USB插座电连接器及USB插头电连接器。请参照图18所示,一种插头电连接器500,符合USB协会规定的USB 2.0版本A型插头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绝缘舌片52、固持在第一绝缘舌片52上的四根第一接触端子53、围绕在第一绝缘舌片52外围的第一金属壳体54、包覆在第一金属壳体54后端的外绝缘层55及与第一接触端子53电性连接的线缆57。所述第一绝缘舌片52及第一金属壳体54均大致呈矩形体,其中第一绝缘舌片52的左侧面、右侧面及底面均与第一金属壳体54接触,而第一绝缘舌片52的顶面与第一金属壳体54的上表面541之间形成一第一收容空间56。所述第一接触端子53为平板状结构且均没有弹性。所述第一接触端子53均贴置在第一绝缘舌片52的顶面内并且与顶面大致在同一平面内。所述四根第一接触端子53包括一根电源端子531、一根接地端子(GND)534、一根正信号端子(D+)533及一根负信号端子(D-)532,其中,正信号端子533与负信号端子532组成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组。所述第一接触端子53可由金属片冲压制成或通过由电路板上的金手指代替。-->请参照图19所示,所述插座电连接器600一般安装于主机的电路板上,所述插座电连接器600也是符合USB协会规定的USB 2.0版本A型插座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二绝缘舌片62、固持在第二绝缘舌片62上的四根第二接触端子63及第二金属壳体64。所述四根第二接触端子63位于第二绝缘舌片62的下表面,并且向下突出第二绝缘舌片62的下表面。所述第二接触端子63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沿第二绝缘舌片62的高度方向上运动。所述四根第二接触端子63对应于插头电连接器500的四根第一接触端子53排列布置,其包括一根电源端子631、一根接地端子(GND)634、一根正信号端子(D+)633及一根负信号端子(D-)632,其中,正信号端子633与负信号端子632组成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组。所述第二金属壳体64围绕在第二绝缘舌片62外围以形成一第二收容空间66用以收容插头电连接器500。当插头电连接器500完全插入插座电连接器600内时,相应地,第二绝缘舌片62收容于插头电连接器500的第一收容空间56内,此时,插头电连接器500的四根第一接触端子531,534,533,532分别与插座电连接器600的四根弹性第二接触端子631,634,633,632接触,以达成相互之间的信号传输。然而,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USB 2.0的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子工业的发展要求,例如,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信号传输质量,传输速率往往高达1G至2G每秒(1G=1000兆比特)。电连接器领域内的另外的两类接口,如PCI-E(传输速率可达2.5G每秒)及SATA接口(传输速率可达1.5G至3.0G每秒)的传输速率已经明显超过了USB 2.0接口。但是,PCI-E及SATA接口由于应用远远不及USB,且这两类接口的端子数量较多、体积较大也难以适应未来电子工业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所以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其基于USB 2.0接口并可达到较高的传输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传输速率较高的插座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突出于基部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配合面、与配合面相对的支持部及远离基部的对接面,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每一个第一导电端子设有第一焊接部及设于支持部上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具有弹性,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用于传输信号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其中,每一个差分信号端子设有第二焊接部及位于支持部上的平板状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沿舌板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为两排,其中所述第二对接部相较于第一对接部更靠近舌板的对接面,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排列成一排。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在舌板上增加了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可用于与插头电连接器配合,以提高插座电连接器与插头电连接器配合时的数据传输速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焊接于电路板上时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5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图8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立体放大图。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焊接于电路板上时的立体组合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立体放大图。图12是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焊接于电路板上时的立体组合图。图13是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4是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立体放大-->图。图15是本技术第四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6是本技术第五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7是本技术第六实施方式中插座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8是现有技术中的A型USB 2.0插头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19是现有技术中的A型USB 2.0插座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插座电连接器100用以焊接于电路板4上,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及包覆于绝缘本体1外围的金属遮蔽壳体3。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基部11及自基部11前表面110向前突出的舌板12。所述基部11包括一上表面111、下表面112及两侧面113。其中,所述上表面111中部设有一向上突出的突块1111,所述两侧面113分别设有一凹口1131,所述突块1111及凹口1131均用于与遮蔽壳体3配合。所述舌板12包括配合面13、与配合面13相对的支持部14及远离基部11的对接面18,其中,所述配合面13凹设有沿舌板12长度方向A-A延伸的第一收容槽131(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向后贯穿基部11;所述支持部14设有相对于配合面13的支持面145,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突出于基部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配合面、与配合面相对的支持部及远离基部的对接面,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每一个第一导电端子设有第一焊接部及设于支持部上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具有弹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用于传输信号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其中,每一个差分信号端子设有第二焊接部及位于支持部上的平板状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沿舌板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为两排,其中所述第二对接部相较于第一对接部更靠近舌板的对接面,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排列成一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突出于基部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配合面、与配合面相对的支持部及远离基部的对接面,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每一个第一导电端子设有第一焊接部及设于支持部上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具有弹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用于传输信号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其中,每一个差分信号端子设有第二焊接部及位于支持部上的平板状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沿舌板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为两排,其中所述第二对接部相较于第一对接部更靠近舌板的对接面,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排列成一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的尺寸与标准的USB 2.0 A型插座电连接器的第二绝缘舌片的尺寸本质上相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部设有一相对于配合面的支持面及自支持面凹设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对接部贴置在第二收容槽内;所述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分别位于支持面的两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部自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家勇,郑启升,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