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6811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包括控制器;与控制器连接的升压电路;与升压电路连接的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与第一开关控制电路连接的分压电路和外部接口;与外部接口连接的充电电路;与充电电路连接的电池;与电池连接的击发瞬时供电电路;与击发瞬时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二接地控制电路;与充电电路连接的第一接地控制电路;与电池连接的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同时第一开关控制电路、分压电路、第一接地控制电路和第二接地控制电路与控制器的各个控制信号输出引脚一一对应连接;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端和控制端均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电池的负极接地;在提高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使用便捷性的同时可以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训练装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很多训练或者演习场景中经常会使用到电击发引发装置驱动的装备,例如在训练或者演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空包手榴弹中往往就使用到了电击发引发装置,但是电击发引发装置的击发方式不太方便,且不利于重复使用。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方案以便于在提高电击发引发装置使用便捷性的同时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用以实现在提高电击发引发装置使用便捷性的同时降低成本的技术效果。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包括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升压电路;与所述升压电路连接的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连接的分压电路和外部接口;与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电路连接的电池;与所述电池连接的击发瞬时供电电路;与所述击发瞬时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二接地控制电路;与所述充电电路连接的第一接地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的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同时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所述分压电路、所述第一接地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二接地控制电路与所述控制器的各个控制信号输出引脚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端和控制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升压电路的供电端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击发瞬时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MOS 管、第一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和干簧管;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干簧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干簧管的第二端接地。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 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供电端和所述升压电路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电压调节器、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外部接口连接;所述电压调节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
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压调节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电压调节器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器的复位引脚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电压调节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供电端和所述升压电路的供电端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地控制电路包括第三MOS管;所述第三MOS 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压调节器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器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引脚对应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地控制电路包括第四MOS管;所述第四MOS 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器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引脚对应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升压电路包括升压芯片、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电感、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五二极管;所述升压芯片的使能引脚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升压芯片的电源引脚和所述电感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升压芯片的LX引脚均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升压芯片的接地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均接地。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和第十三电阻;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器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引脚对应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六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均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外部接口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所述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控制器的一个控制信号输出引脚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0014]本技术能够实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通过电池进行供电,击发瞬时供电电路在干簧管触发后释放电压,控制器检测到该电压后就可以对升压电路、第一开关控制电路、分压电路等进行控制,从而通过外部接口输出击发电压;同时通过外部接口和充电电路还可以为电池充电,可以进行重复使用,在提高电击发引发装置使用便捷性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
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的拓扑结构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的原理图I;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的原理图II。
[0019]图标:10

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100

控制器;110

第一开关控制电路; 120

第一接地控制电路;130

第二接地控制电路;200

升压电路;300

分压电路;400

外部接口;500

充电电路;60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升压电路;与所述升压电路连接的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连接的分压电路和外部接口;与所述外部接口连接的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电路连接的电池;与所述电池连接的击发瞬时供电电路;与所述击发瞬时供电电路连接的第二接地控制电路;与所述充电电路连接的第一接地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的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同时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所述分压电路、所述第一接地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二接地控制电路与所述控制器的各个控制信号输出引脚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一端和控制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升压电路的供电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击发瞬时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MOS管、第一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和干簧管;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干簧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干簧管的第二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供电端和所述升压电路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击发声光引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电压调节器、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外部接口连接;所述电压调节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压调节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电压调节器的接地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勾承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鸿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