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6789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净水壶,包括壶体、设于壶体内的漏斗和安装在漏斗内的滤芯,滤芯包括底部设有出水口的壳体,壳体内设有过滤机构和导流机构,过滤机构的底部与壳体之间形成过滤腔,导流机构包括底部与过滤腔连通的进水通道以及底部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纵向设置且二者顶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滤芯内设置导流机构以对净水进行导流,净水先经过进水通道上升,再经过出水通道下降,最终通过出水口排出滤芯,使得过滤机构上落下的细小颗粒物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沉积到过滤腔的底部,避免了滤芯上的细小颗粒物进入壶体,进而避免了用户在倒水时,滤芯上的细小颗粒物被倒进用户的水杯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使用体验。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净水壶


[0001]本技术属于净水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的净水壶通常采用上进下出的过滤方式,即净水壶上部的原水通过漏斗内滤芯的过滤变成净水并流入净水壶的下部,由于整个过滤过程水流直上直下,所以滤芯上的细小颗粒物(例如碳粉等)会因为水流的冲刷从滤芯上直接落到净水壶内,进而被倒进用户的水杯内,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净水壶,以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净水壶,包括壶体、设于壶体内的漏斗和安装在漏斗内的滤芯,滤芯包括底部设有出水口的壳体,壳体内设有过滤机构和导流机构,过滤机构的底部与壳体之间形成过滤腔,导流机构包括底部与过滤腔连通的进水通道以及底部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纵向设置且二者顶部连通。
[0005]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导流机构包括围成出水通道的出水筒和围成进水通道的进水筒,出水筒和进水筒的顶部连通,进水筒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以连通过滤腔和进水通道,出水口设于出水筒的底部以与出水筒连通。
[0006]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进水筒的顶部封闭,进水筒套设在出水筒外侧以在进水筒和出水筒之间形成进水通道。
[0007]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出水筒的顶部高度低于进水筒的顶部高度,以在进水筒和出水筒之间形成连通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的过水间隙。
[0008]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壳体包括下壳体和设有过水孔的上盖,进水筒包括安装在下壳体上的筒体和安装在上盖上的罩体,上盖与下壳体盖合时,罩体密封连接在筒体的上部。
[0009]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进水筒与出水筒并排设置,进水筒的顶部与出水筒的顶部通过弯管连通。
[0010]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导流机构内设有第一过滤件,第一过滤件安装在出水通道的顶部以分隔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
[0011]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过滤机构包括第二过滤件、第三过滤件和滤料,第二过滤件和第三过滤件横向设置且周侧固定在壳体上,以在第二过滤件和第三过滤件之间形成容纳滤料的空腔。
[0012]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导流机构与过滤机构同轴设置,过滤机构环绕在导流机构周侧,导流机构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过滤机构的第一环形支撑筋。
[0013]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壳体内设有环绕导流机构的第四过滤件,第四过滤件位于过滤机构的下方,导流机构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第四过滤件的第二环形支撑筋。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一种净水壶,包括壶体、设于壶体内的漏斗和安装在漏斗内的滤芯,滤芯包括底部设有出水口的壳体,壳体内设有过滤机构和导流机构,过滤机构的底部与壳体之间形成过滤腔,导流机构包括底部与过滤腔连通的进水通道以及底部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纵向设置且二者顶部连通。
[0016]该技术方案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7]本技术通过在滤芯内设置导流机构以对过滤机构下方经过过滤的净水进行导流,净水先经过进水通道上升,再经过出水通道下降,最终通过滤芯底部的出水口排出滤芯,使得过滤机构上落下的细小颗粒物(例如碳粉等)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沉积到过滤腔的底部,因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的顶部连通,所以即使碳粉等细小颗粒物受到水流的冲击,也只会停留在过滤腔和进水通道的底部,而不会发生高度上升进而进入出水通道并从出水口落入漏斗的出水腔内,避免了滤芯上的细小颗粒物进入壶体,进而避免了用户在倒水时,滤芯上的细小颗粒物被倒进用户的水杯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0018]导流机构包括围成出水通道的出水筒和围成进水通道的进水筒,出水筒和进水筒的顶部连通,进水筒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以连通过滤腔和进水通道,出水口设于出水筒的底部以与出水筒连通,过滤腔的净水从进水孔流入进水筒,并随着进水筒内水位的升高,水流进入出水筒,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出水筒下落并最终从位于出水筒正下方的出水口流出滤芯,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水流和细小颗粒物的分离,降低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0019]进水筒的顶部封闭,进水筒套设在出水筒外侧以在进水筒和出水筒之间形成进水通道,套接的进水筒和出水筒能够节约导流机构所占用的空间,给过滤机构预留更多的空间,提高滤芯的过滤效果。
[0020]出水筒的顶部高度低于进水筒的顶部高度,以在进水筒和出水筒之间形成连通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的过水间隙,当进水筒内的水位高于出水筒的侧壁时,水流会通过过水间隙从周侧越过出水筒侧壁的顶部并进入出水筒内,实现水流的流动,防止出水筒和进水筒之间流速过慢。
[0021]壳体包括下壳体和设有过水孔的上盖,进水筒包括安装在下壳体上的筒体和安装在上盖上的罩体,上盖与下壳体盖合时,罩体密封连接在筒体的上部,当上盖与下壳体盖合时,罩体密封连接在筒体的上部以形成顶部封闭的进水筒,分体结构的筒体和罩体更加便于装配,降低生产和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0022]导流机构内设有第一过滤件,第一过滤件安装在出水通道的顶部以分隔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使得进水通道内的水流通过第一过滤件后才能进入出水通道,第一过滤件对经过的水流进行过滤,防止颗粒较小且自重较轻的颗粒物随水流一起在进水通道中上升并落入出水通道内,保证流出出水通道的净水中不携带碳粉等细小颗粒物。
[0023]过滤机构包括第二过滤件、第三过滤件和滤料,第二过滤件和第三过滤件横向设置且周侧固定在壳体上,以在第二过滤件和第三过滤件之间形成容纳滤料的空腔,原水在经过第二过滤件时进行一级过滤,以对原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如泥沙铁锈等)进行过滤,然
后经过滤料进行二级过滤后,接着穿过第三过滤件进入过滤腔,第三过滤件在对水流进行三级过滤的同时也对滤料进行拦截,尽量避免滤料从过滤机构落下。
[0024]导流机构与过滤机构同轴设置,过滤机构环绕在导流机构周侧,导流机构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过滤机构的第一环形支撑筋,保证过滤腔的高度稳定,同时在向壳体内安装过滤机构时,当过滤机构触碰到第一环形支撑筋即表示安装到位,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0025]壳体内设有环绕导流机构的第四过滤件,第四过滤件位于过滤机构的下方,通过第四过滤件对过滤机构上落下的碳粉等细小颗粒物进行阻挡,尽量避免细小颗粒物从过滤机构落到过滤腔的底部,进而避免细小颗粒物从进水孔进入进水筒内,导流机构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第四过滤件的第二环形支撑筋,以便于第四过滤件的安装。
[0026]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8]图1为实施例一中漏斗和滤芯装配状态的剖切示意图;
[0029]图2为实施例一中滤芯的立体图;
[0030]图3为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净水壶,包括壶体、设于壶体内的漏斗和安装在漏斗内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包括设有过滤腔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过滤腔内设有过滤机构和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底部与所述过滤腔连通的进水通道以及底部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出水通道纵向设置且二者顶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净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围成出水通道的出水筒和围成进水通道的进水筒,所述出水筒和所述进水筒的顶部连通,所述进水筒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以连通所述过滤腔和所述进水通道,所述出水筒设于所述出水口的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净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筒的顶部封闭,所述进水筒套设在所述出水筒外侧以在进水筒和出水筒之间形成所述进水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净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筒的顶部高度低于所述进水筒的顶部高度,以在所述进水筒和所述出水筒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出水通道的过水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净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和设有过水孔的上盖,所述进水筒包括安装在下壳体上的筒体和安装在上盖上的罩体,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任汪洋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