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吞咽式球囊系统的连接和分离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4537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吞咽式球囊系统的连接和分离结构,所述吞咽式球囊系统包括植入球囊、输送导管、胶囊和填充物,植入球囊被包裹在胶囊中,植入球囊上设置有自封闭阀,输送导管的体内端与自封闭阀可拆卸地相连,输送导管的体外端留在胶囊外,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导管的体内端与自封闭阀可拆卸为,在输送导管上的穿入自封闭阀处套设有一定位球囊,在输送导管上开设有侧孔,侧孔连通输送导管内腔和定位球囊的内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吞咽式球囊系统的连接和分离结构,并提供包括该新型连接和分离结构的吞咽式球囊系统,外形体积较小,结构简单,输送导管在输送填充物质时连接稳定,输送填充物质后可轻松分离。输送填充物质后可轻松分离。输送填充物质后可轻松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吞咽式球囊系统的连接和分离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吞咽式球囊系统的连接和分离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减肥可以使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并且体重减少的量与并发症的降低呈正相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患者群体庞大。
[0003]目前,对于通过控制饮食或运动方式减肥无效或无意愿的人群,国内普遍开展缩胃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会带来感染、胃漏及体表留疤的缺点。胃内球囊产品,经患者口部进入胃内,不切除胃且体表无创口,符合第五代无孔术的要求,规避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国外已有减肥球囊上市,但是这些球囊与导管的连接方式存在缺陷,一是因结构复杂导致植入物体积较大,难以输送至患者体内;另一个是因结构不合理导致导管与球囊难以分离。
[0004]例如,现有公开号为CN107126307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吞咽式胃内球囊系统的新型连接和释放结构》,所述胃内球囊系统包括球囊,导管、胶囊和填充物;所述球囊被包裹在所述胶囊中,所述球囊上设置有自封闭阀,所述导管的远端与所述自封闭阀可拆卸地相连,所述导管的近端留在胶囊外,通过所述近端向球囊内输送填充物使得球囊由初始的压缩态变为膨胀态;所述导管远端的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被充气后膨胀,外径增大,使导管与球囊相对固定,所述气囊被放气回缩,则气囊外径减小,导管与自封闭阀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吞咽式球囊系统的连接和分离结构,并提供包括该新型连接和分离结构的吞咽式球囊系统,外形体积较小,结构简单,输送导管在输送填充物质时连接稳定,输送填充物质后可轻松分离。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吞咽式球囊系统的连接和分离结构,包括植入球囊、输送导管、胶囊和填充物,植入球囊被包裹在胶囊中,植入球囊上设置有自封闭阀,输送导管的体内端与自封闭阀可拆卸地相连,输送导管的体外端留在胶囊外,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导管的体内端与自封闭阀可拆卸为,在输送导管上的穿入自封闭阀处套设有一定位球囊,在输送导管上开设有侧孔,侧孔连通输送导管内腔和定位球囊的内腔。
[0007]作为改进,所述自封闭阀由V型或伞形软质弹性材料组成,自封闭阀与植入球囊焊接或粘接为一体。
[0008]再改进,所述输送导管和定位球囊为一体结构,输送导管内腔通过侧孔与定位球囊的内腔连通。
[0009]再改进,所述输送导管为单腔导管。
[0010]再改进,所述填充物是气体、液体或其他流动性物质。
[0011]再改进,所述输送导管的体外端设置有导管座。
[0012]再改进,所述输送导管、定位球囊及植入球囊上设置有可被X光或超声探测到的显影标记。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患者口服前先将输送导管的体内端含有定位球囊部分插入植入球囊的自封闭阀中,此时定位球囊为非扩张态,输送导管在自封闭阀中可自由抽动,定位球囊部分到达自封闭阀中预定位置后,从输送导管的体外端向输送导管内输送填充物,由于自封闭的结构特性,使填充物优先被填充入定位球囊内,填充物首先从输送导管的侧孔流出进入定位球囊的内腔,定位球囊膨胀,外径增大,定位球囊与自封闭阀的内壁充分接触,此时定位球囊外壁与自封闭阀之间相互移动的摩擦力较大,使得输送导管与植入球囊之间固定牢固,彼此不会分离,与此同时,随着填充物填充完定位球囊之后,填充物从输送导管进入植入球囊内,使植入球囊由最初的压缩态变为膨胀态;填充物输送完毕,当需要拔出输送导管时,可抽取定位球囊内的填充物,定位球囊缩小,能够与自封闭阀分离,定位球囊重新回到非扩张态,此时,即可将输送导管从自封闭阀中可自由抽出,实现轻松分离。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吞咽式球囊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自封闭阀在填充物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植入球囊被填充至指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定位球囊扁瘪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定位球囊扁瘪后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0]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中的吞咽式球囊系统的连接和分离结构包括植入球囊300、输送导管100、胶囊、定位球囊130、自封闭阀200、导管座110和填充物。
[0021]其中,植入球囊300在吞咽前被包裹在胶囊中,植入球囊300上设置有自封闭阀200,优选地,自封闭阀200由V型或伞形软质弹性材料组成,自封闭阀200与植入球囊130焊接或粘接为一体,输送导管100的体内端与自封闭阀200可拆卸地相连,输送导管100的体外端留在胶囊外,输送导管100具有一定长度,能够满足从患者口部以外至胃内的长度,输送导管100的体外端设置有导管座11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输送导管100为单腔导管,输送导管100的体内端与自封闭阀可拆卸为,在输送导管100上的穿入自封闭阀200处套设有一定位球囊130,在输送导管100上开设有侧孔120,侧孔120连通输送导管100内腔和定位球囊130的内腔。
[0022]其中,填充物是气体、液体或其他流动性物质,在填充物的作用下,定位球囊130膨胀,并使植入球囊300由压缩状态变为膨胀状态。
[0023]进一步地,输送导管100和定位球囊130为一体结构,输送导管100内腔通过侧孔130与定位球囊130的内腔连通。
[0024]另外,输送导管100、定位球囊130及植入球囊300上设置有可被X光或超声探测到的显影标记,使得输送导管100、定位球囊130及植入球囊300可被X光或超声探测到,便于观察吞咽式球囊系统在体内位置。
[0025]现针对各个附图做简要的描述。
[0026]图1展示为输送导管100通过导管座110输送填充物质,填充物质通过侧孔120进入定位球囊130,定位球囊130被填充后膨胀,外径增大,与自封闭阀200接触,使输送导管100与植入球囊300相对固定,使填充物通过输送导管100,打开自封闭阀200后,进入植入球囊300,使植入球囊300由压缩状态变为膨胀状态。
[0027]图2展示自封闭阀200在填充物质作用下被打开时的状态分解图。
[0028]图3展示在植入球囊300被填充至指定状态,停止填充物质的输送,自封闭阀200关闭,通过导管座110抽吸输送导管100内填充物质,定位球囊130中的填充物质通过侧孔120被排出,定位球囊130扁瘪,外径减小,使定位球囊130与自封闭阀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吞咽式球囊系统的连接和分离结构,包括植入球囊(300)、输送导管(100)、胶囊和填充物,植入球囊(300)被包裹在胶囊中,植入球囊(300)上设置有自封闭阀(200),输送导管(100)的体内端与自封闭阀(200)可拆卸地相连,输送导管(100)的体外端留在胶囊外,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导管(100)的体内端与自封闭阀(200)可拆卸为,在输送导管(100)上的穿入自封闭阀(200)处套设有一定位球囊(130),在输送导管(100)上开设有侧孔(120),侧孔(120)连通输送导管(100)内腔和定位球囊(130)的内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吞咽式球囊系统的连接和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封闭阀(200)由V型或伞形软质弹性材料组成,自封闭阀(200)与植入球囊(300)焊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名辉尚二冬黄飞龙戎银斌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汉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