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协助患者翻身的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气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4311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协助患者翻身的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气枕,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气枕,充气机和充气组件,充气气枕位于充气机右侧,充气组件位于充气机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分为两个模块,充气机由内部电动机和叶片抽取空气,使空气进入到充气气枕内部,借助空气让气枕抬高相应的角度,协助患者翻身;同时借助相应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方式,控制进气量,满足精确实现0~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协助患者翻身的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气枕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协助患者翻身的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气枕。

技术介绍

[0002]压力性损伤是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而导致的皮下组织破溃或坏死。压力性损伤一旦发生,一方面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和经济负担,另外一方面也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临床工作中,目前,预防压力性损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患者翻身,使用各种防压用具帮助患者维持姿势,变换患者身体的受压部位。临床中部分患者,如多发伤、多发骨折、骨盆骨折合并脊椎骨折、多脏器损伤功能衰竭、心脏体外循环术后等危重症患者,限制或禁止使用气垫床、限制翻身角度,此类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极高,而目前临床上翻身枕多为固定角度软枕或装置,缺乏可调节精确角度翻身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协助患者翻身的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气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用于协助患者翻身的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气枕,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气枕1,充气机2和充气组件3;所述充气气枕1位于所述充气机2右侧,二者通过充气管相连,充气机2为充气气枕1充气实现其协助患者翻身功能,同时气枕有着柔软、亲便等优点;所述充气组件3位于所述充气机2内部,通过工作提供充气机动力,吸入空气为充气气枕1 提供气体实现充气功能。
[0006]作为优选,所述充气气枕1包括枕头外套101、充气管102、气囊外套103、导气管 104和管状气囊105;所述枕头外套101内部设置有四个所述气囊外套103,用于限制导气管充气后涨起的大小,保证气枕在每次充气过程中抬高的角度;所述气囊外套103内部设置有若干所述管状气囊105,且所述管状气囊105之间相互连接,用于储存气体,通过空气来协助患者翻身;所述充气管102位于所述枕头外套101左侧,连通所述气囊外套103;所述导气管104位于所述充气管102末端,使气体产生分离。
[0007]作为优选,所述充气机2包括充气机外壳201、充气机把手202、充气机手握槽203、充气机功能槽204、充气挡位调节旋钮205、气管槽门206、显示屏207、气管储放槽208、充气管口209、充气开关210、商标贴放处211和进气口212;所述充气机外壳201位于所述充气气枕1左侧;所述充气机把手202固定在所述充气机外壳201上方,二者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整体外壳;所述充气机手握槽203设置在所述充气机把手202前端下方,符合人机工程学,方便用户把握装置;所述充气机功能槽204位于所述充气机外壳201前方,所述充气机把手202下方;所述充气挡位调节旋钮205位于所述充气机把手202中后方,位于所述充气机把手202下方,共有四个挡位调节,根据用户需要调节一次充气的量,从而实现不同角度的抬高;所述
气管槽门206位于所述充气挡位调节旋钮205前方,所述充气机功能槽204内部;所述显示屏207位于所述气管槽门206前侧,为用户显示充气情况(如充气量、充气时间、气压大小等);所述气管储放槽208位于所述显示屏207左侧,用于收纳充气管,实现便携性;所述充气管口209位于所述气管储放槽208的内部;所述充气开关210位于所述充气机把手202前部,位于用户把手上,便于用户操作开关符合人机工程学,所述商标贴放处211设置在所述充气机外壳201左右两侧;所述进气口212设置在所述充气机外壳201后方下部。
[0008]作为优选,所述充气组件3包括电源301、电动机302、风扇叶片303、放气囊304和放气管305;所述电源301位于所述充气机外壳201内部;所述电动机302位于所述电源 301上方;所述风扇叶片303连接在所述电动机302后方,由电动机带动旋转实现抽气功能,所述进气口212前方;所述放气囊304位于所述电动机302后方,用于储存空气,同时可以平衡内外气压,防止装置由于气压不稳定而破裂;所述放气管305接在所述放气囊 304后方。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10]本技术中分为两个模块,充气机由内部电动机和叶片抽取空气,使空气进入到充气气枕内部,借助空气让气枕抬高相应的角度,协助患者翻身;同时借助相应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方式,控制进气量,满足精确实现0~60
°
可调节的角度翻身气枕,服务于临床中部分患者,如多发伤、多发骨折、骨盆骨折合并脊椎骨折、多脏器损伤功能衰竭、心脏体外循环术后等限制或禁止使用气垫床、限制翻身角度的此类危重症患者,同时气枕的柔软性、缓冲性好也能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减轻难免压力性损伤发生程度,达到避免加重患者病情、避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同时降低此类患者护理难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2]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3]图3为本技术充气气枕的示意图之一;
[0014]图4为本技术充气气枕的示意图之二;
[0015]图5为本技术充气气枕的示意图之三;
[0016]图6为本技术充气机的示意图之一;
[0017]图7为本技术充气机的示意图之二;
[0018]图8为本技术充气组件的示意图;
[0019]图中:1、充气气枕;2、充气机;3、充气组件;101、枕头外套;102、充气管;103、气囊外套;104、导气管;105、管状气囊;201、充气机外壳;202、充气机把手;203、充气机手握槽;204、充气机功能槽;205、充气挡位调节旋钮;206、气管槽门;207、显示屏;208、气管储放槽;209、充气管口;210、充气开关;211、商标贴放处;212、进气口;301、电源;302、电动机;303、风扇叶片;304、放气囊;305、放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协助患者翻身的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气枕,其特征在于:
包括充气气枕1,充气机2和充气组件3;所述充气气枕1位于所述充气机2右侧,二者通过充气管相连;所述充气组件3位于所述充气机2内部,为所述充气气枕1提供气体实现充气功能。
[0022]如图3至图5所示,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充气气枕1包括枕头外套101、充气管102、气囊外套103、导气管104和管状气囊105;所述枕头外套101内部设置有四个所述气囊外套103;所述气囊外套103内部设置有若干所述管状气囊105,且所述管状气囊105之间相互连接;所述充气管102位于所述枕头外套101左侧,连通所述气囊外套 103;所述导气管104位于所述充气管102末端,使气体产生分离。
[0023]如图6和图7所示,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协助患者翻身的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气枕,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气枕(1),充气机(2)和充气组件(3);所述充气气枕(1)位于所述充气机(2)右侧,二者通过充气管相连;所述充气组件(3)位于所述充气机(2)内部,为所述充气气枕(1)提供气体实现充气功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协助患者翻身的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气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气枕(1)包括枕头外套(101)、充气管(102)、气囊外套(103)、导气管(104)和管状气囊(105);所述枕头外套(101)内部设置有四个所述气囊外套(103);所述气囊外套(103)内部设置有若干所述管状气囊(105),且所述管状气囊(105)之间相互连接;所述充气管(102)位于所述枕头外套(101)左侧,连通所述气囊外套(103);所述导气管(104)位于所述充气管(102)末端,使气体产生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协助患者翻身的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气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机(2)包括充气机外壳(201)、充气机把手(202)、充气机手握槽(203)、充气机功能槽(204)、充气挡位调节旋钮(205)、气管槽门(206)、显示屏(207)、气管储放槽(208)、充气管口(209)、充气开关(210)、商标贴放处(211)和进气口(212);所述充气机外壳(201)位于所述充气气枕(1)左侧;所述充气机把手(202)固定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丽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