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骁祥专利>正文

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3658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57
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属于加热线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其特征在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一端设置有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内侧为冷端引线线芯,冷端引线线芯内端置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加热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加热线保护管内侧为加热线芯,加热线芯内端与冷端引线线芯内端重叠对接。对接。对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加热线连接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

技术介绍

[0002]铠装加热线在通电加热状态下,表面温度由200℃到700℃不等(取决于铠装加热线的米/功率),因其温度过高而无法直接引入接线盒内,否则会造成接线盒内部温度过高或破坏其他电器的绝缘层而导致短路故障。同时裸露的加热线(从需要加热的管道或罐体至铠装加热线的接线盒有一定的距离,200MM至2000MM不等,在这段距离铠装加热线是裸露的)的高温可能会对周围的设备或人体造成灼伤。因此需要一个具有过渡功能的转接件,把加热段转接至非加热段既冷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包括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其特征在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一端设置有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内侧为冷端引线线芯,冷端引线线芯内端置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加热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加热线保护管内侧为加热线芯,加热线芯内端与冷端引线线芯内端重叠对接;冷端引线保护管内壁与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之间、冷端引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内壁之间、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加热线保护管内壁之间、加热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均设置有氧化镁粉绝缘层。
[000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与冷热段转接套端盖采用螺纹对接加激光焊接的方式连为一体。
[0006]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上设置有氧化镁粉灌注口。
[0007]其次,本专利技术所述冷热段转接套底座端部与冷端引线保护管外壁焊接,冷热段转接套底座端部与加热线保护管外壁焊接。
[0008]另外,本专利技术通过用正六边形压线钳压接的方式,消除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内径与铠装加热线和冷端引线外径之间的间隙,利用圆柱形截面积经过同直径外圆的正六边形压钳压成正六边形后,截面积缩小的原理,在前序加工中,只给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内径与铠装加热线和冷端引线外径之间预留0.1

的间隙,焊接前经过压接,使之从间隙配合转变为紧配合,消除配合间隙,为后续焊接工艺创造条件。
[0009]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
[0010]采用本专利技术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后,便于利用加热线的冷端引线段接入接线盒内部的接线端子,避免加热线的加热段直接裸露引入接线盒内,造成接线盒内部温度过高或破坏其他电器的绝缘层而导致短路故障,同时避免裸露的加热线由于高温而对周围的
设备或人体造成灼伤(参见附图2 加热线整体结构示意图,终端引线组件和冷热段转接套之间的冷端引线是不发热的,所以有此效果)。
[0011]本专利技术解决了铠装加热线由加热段转接至冷端引线段的转接难题。
[0012]本专利技术为分体式结构(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和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合理加大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内部空间(参见附图8、图9文字描述),扩大了氧化镁绝缘层的空间,即使冷端铜引线在高温状态下稍有变形也不会造成短路漏电故障。可以适当增大加热线线芯和冷端引线的线芯的对接面积,保证电气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0014]图1冷热段转接套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 加热线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 第一步线芯对接示意图。
[0017]图4 第二步压接底座,灌注氧化镁粉示意图。
[0018]图5 第三步,端盖与底座螺纹对接,转入下序,激光焊接示意图。
[0019]图6 原一体式结构设计,线芯对接示意图。
[0020]图7 原一体式结构,灌注氧化镁粉示意图。
[0021]图8 原一体式结构设计示意图。
[0022]图9 新分体式结构设计示意图。
[0023]图10 终端引线结构图。
[0024]图11压接前后示意图。
[0025]图12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一端设置有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内侧为冷端引线线芯,冷端引线线芯内端置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加热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加热线保护管内侧为加热线芯,加热线芯内端与冷端引线线芯内端重叠对接;冷端引线保护管内壁与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之间、冷端引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内壁之间、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加热线保护管内壁之间、加热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均设置有氧化镁粉绝缘层。
[0027]本专利技术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与终端引线(可采用RV多股软铜线,用于连接接线盒内的接线端子)、终端引线组件(可采用铜件、连接螺母和备紧螺母,铜件用于盛装密封胶,连接螺母用于连接接线盒的出线口,备紧螺母用于固定加热线。机构紧凑,连接可靠,密封绝缘性好)、铠装加热线冷段引线、铠装加热线组成一条完整的铠装加热线。
[0028]所述铠装加热线包括加热芯线(可采用镍基合金芯线),加热芯线外侧为绝缘层(可采用氧化镁绝缘层),绝缘层外侧为金属护套(可采用无缝不锈钢管。可承受高温达750
℃,并具有耐腐蚀性和较高机械强度,不易折断,耐低温,在低温下施工不脆断,易于冬季施工和维修)。
[0029]所述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与冷热段转接套端盖采用螺纹对接加激光焊接(如图3、4、5所示)的方式连为一体。采用螺纹对接加激光焊接的方式连为一体,氧化镁绝缘层的填充腔内直径不再受铠装加热线和冷端引线外直径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计成合适的内径。
[0030]所述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上设置有氧化镁粉灌注口,从氧化镁粉灌注口灌注氧化镁粉,使氧化镁粉充满整个内腔(如图3、4、5所示)。
[0031]所述冷热段转接套底座端部与冷端引线保护管外壁焊接,冷热段转接套底座端部与加热线保护管外壁焊接。
[0032]竖直位灌装氧化镁粉灌注口粗大,灌装效率高(参见图8、图9,原一体式结构,只在侧面有一个直径为3.2

的灌注口,分体式结构从冷热段转接套的底座上端口灌注,直径为10


[0033]用时短,既有利也提高效率又减少氧化镁粉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避免氧化镁粉吸潮,有利于提高绝缘性能。
[0034]如图11所示,可通过用正六边形压线钳压接的方式,消除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内径与铠装加热线和冷端引线外径之间的间隙,利用圆柱形截面积经过同直径外圆的正六边形压钳压成正六边形后,截面积缩小的原理,只给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包括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其特征在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一端设置有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冷端引线保护管内侧为冷端引线线芯,冷端引线线芯内端置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加热线保护管穿入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加热线保护管内侧为加热线芯,加热线芯内端与冷端引线线芯内端重叠对接;冷端引线保护管内壁与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之间、冷端引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端盖内壁之间、冷端引线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加热线芯外壁与加热线保护管内壁之间、加热线保护管外壁与冷热段转接套底座内壁之间均设置有氧化镁粉绝缘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所铠装加热线冷热段转接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段转接套底座与冷热段转接套端盖采用螺纹对接加激光焊接的方式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延超陈骁祥王小玉侯君珂李芳芳齐宝军季冬马莉姝王海艳刘新洋张志勇芦兴华杨兴元王广宇李昊郭德利
申请(专利权)人:陈骁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