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联动闭环绳系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82666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层联动闭环绳系安装方法,包括:a、计算双层联动闭环绳系机构中驱动轮组件和缠绕轮组件的收放绳差;b、根据收放绳差计算双层联动闭环绳系机构中导向轮组件的弹簧的变形量;c、设定弹簧最小受力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联动闭环绳系安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绳系安装
,尤其涉及一种双层联动闭环绳系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动舱门是用于实现货物自动出舱功能的关键单机,其密封性能和开关性能直接关系到型号功能的实现。绳系机构作为舱门滑移传动机构组成部分,由电机驱动牵引舱门沿预定轨迹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
[0003]绳系机构的双层联动闭环绳系包括上、下两层芳纶绳缠绕绳系,每层绳系两端分别固定在驱动轮组件和缠绕轮组件的上、下轮外表面压板上,并通过绳槽底部穿绳孔在绳槽内缠绕不同圈数。在初始安装状态,驱动轮组件上轮和缠绕轮组件下轮绕绳5圈,驱动轮组件下轮和缠绕轮组件上轮绕绳3圈。下层绳系为一根绳。上层绳系为两根绳,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牵引点组件盖板上,并通过两个小缠绕座绳槽底部穿绳孔在绳槽内绕绳3圈。要求所有绳槽内的绳圈均为单层叠加,不并排、不交叠,因此,绳系机构的绕绳装调是一大难题。
[0004]由于驱动轮组件和缠绕轮组件的上下两层轮均为刚性连接,故各轮的旋转圈数相同。舱门打开时,驱动轮组件逆时针旋转,下轮绕绳圈数由3圈变化成5圈,带动缠绕轮组件下轮逆时针旋转,绕绳圈数由5圈变化成3圈,进而使缠绕轮组件上轮亦逆时针旋转,绕绳圈数由3圈变化成5圈,带动牵引点组件由右侧移动到左侧。舱门关闭时,驱动轮组件顺时针旋转,上轮绕绳圈数由3圈变化成5圈,带动牵引点组件由左侧移动到右侧,亦带动缠绕轮组件上轮顺时针旋转,绕绳圈数由5圈变化成3圈,从而使缠绕轮组件下轮绕绳圈数由3圈变化成5圈,驱动轮组件下轮绕绳圈数由5圈变化成3圈。
[0005]驱动轮组件和缠绕轮组件上所有轮槽半径相同,但由于其上绕绳圈数不同,故每层绳系驱动轮和缠绕轮的回转半径不一致,将导致一轮的收绳长度与另一轮的放绳长度不同,引起绳系中间芳纶绳长度的变化,绳系张紧力亦发生变化。上层绳系通过扭簧进行调节,下层绳系通过压簧调节。要求绳系机构运行中,绳系张紧力始终存在的同时保证绳系不松脱失效。因此,精确控制舱门开合运动中的绳系张紧力是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双层联动绳系机构的绳系张紧力精确控制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层联动闭环绳系安装方法,实现双层联动绳系机构的安装,有效保证双层联动绳系机构的装调质量。
[0007]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层联动闭环绳系安装方法,包括:
[0009]a、计算双层联动闭环绳系机构中驱动轮组件和缠绕轮组件的收放绳差;
[0010]b、根据所述收放绳差计算所述双层联动闭环绳系机构中导向轮组件的弹簧的变形量;
[0011]c、设定所述弹簧的最小受力F

,根据所述弹簧的变形量及所述弹簧的刚度计算所
述弹簧的最大受力为F;
[0012]d、根据所述弹簧的最大受力为F计算所述双层联动闭环绳系机构的绕绳缠绕力;
[0013]e、对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层绳系施加所述绕绳缠绕力,对所述驱动轮组件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层绳系进行绕绳;
[0014]f、对所述驱动轮组件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层绳系施加所述绕绳缠绕力,对所述下层绳系进行绕绳;
[0015]g、对所述驱动轮组件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层绳系进行闭绳。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当所述驱动轮组件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同时转动时,所述收放绳差为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下轮收绳量与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放绳量的差,为:
[0017][0018]其中,R1表示驱动轮组件下轮的回转半径,R2表示缠绕轮组件下轮的回转半径,α
°
表示所述驱动轮组件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的转动角度。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弹簧为所述导向轮组件下轮上设置的压簧,所述压簧的最大变形量为:
[0020][0021]其中,Δ表示最大收放绳差,θ表示导向轮组件下轮(有压簧)两端绳之间的夹角;所述压簧的最大受力为F=F

+K
·
ΔL,其中,K表示压簧的弹性系数。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根据所述压簧的最大受力F计算的所述绕绳缠绕力为:
[0023][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步骤d包括:
[0025]所述上层绳系包括第一上层绳系和第二上层绳系,将所述第一上层绳系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另一端沿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的出绳方向绕过在所述缠绕轮组件上设置的张紧摆杆,并水平通过定滑轮,牵引与所述绕绳缠绕力相同重量的砝码,再沿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出绳的反方向旋转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固定绕绳后的所述第一上层绳系;
[0026]将所述第二上层绳系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另一端沿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的出绳方向绕过在所述驱动轮组件上设置的张紧摆杆,并水平通过定滑轮,牵引与所述绕绳缠绕力相同重量的砝码,再沿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出绳的反方向旋转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标记所述张紧摆杆旋转角度的初始位置,固定绕绳后的所述第二上层绳系;
[0027]其中,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旋转的周数小于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旋转的周数。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步骤e包括:
[0029]将所述下层绳系的一端缠绕在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另一端沿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的出绳方向水平通过定滑轮,牵引与所述绕绳缠绕力相同重量的砝码,再沿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出绳的反方向旋转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固定绕绳后的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和所述下层绳系;
[0030]拆卸砝码,将所述下层绳系的另一端沿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的出绳方向绕过导向轮组件的下轮,预留第一绳长后固定在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下轮。使用工艺绳栓紧所诉下层绳系并水平通过定滑轮,牵引与所述绕绳缠绕力相同重量的砝码,再沿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下轮出绳的反方向旋转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下轮,直至所述下层绳系绷紧后,固定绕绳后的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下轮和所述下层绳系;
[0031]其中,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旋转的周数大于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下轮旋转的周数,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旋转的周数和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旋转的周数相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旋转的周数和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下轮旋转的周数相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和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下轮均旋转3周,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和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均旋转5周,且所述预留第一绳长为:
[0032]K1=2πR+2π(R+h)+2π(R+2h)
[0033]其中,R表示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下轮和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下轮的半径,h表示所述第一上层绳系、所述第二上层绳系和所述下层绳系的绳的直径。
[003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步骤f包括:
[0035]将所述第一上层绳系的另一端绕过所述导向轮组件的上轮,使用牵引工装对所述第一上层绳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上层绳系的另一端施力,使所述张紧摆杆恢复至所述初始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联动闭环绳系安装方法,包括:a、计算双层联动闭环绳系机构中的驱动轮组件和缠绕轮组件的收放绳差;b、根据所述收放绳差计算所述双层联动闭环绳系机构中的导向轮组件的弹簧的变形量;c、设定所述弹簧的最小受力F

,根据所述弹簧的变形量及所述弹簧的刚度计算所述弹簧的最大受力为F;d、根据所述弹簧的最大受力F计算所述双层联动闭环绳系机构的绕绳缠绕力;e、对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层绳系施加所述绕绳缠绕力,对所述驱动轮组件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层绳系进行绕绳;f、对所述驱动轮组件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层绳系施加所述绕绳缠绕力,对所述下层绳系进行绕绳;g、对所述驱动轮组件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层绳系进行闭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驱动轮组件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同时转动时,所述收放绳差为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下轮收绳量与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放绳量的差,为:其中,R1表示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下轮的回转半径,R2表示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的回转半径,α
°
表示所述驱动轮组件和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下轮的转动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为所述导向轮组件的下轮上设置的一个压簧,所述压簧的最大变形量为:其中,Δ表示最大收放绳差,θ表示所述导向轮组件下轮两端绳之间的夹角;所述压簧的最大受力为F=F

+K
·
ΔL,其中,K表示压簧的弹性系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压簧的最大受力F计算的所述绕绳缠绕力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包括:所述上层绳系包括第一上层绳系和第二上层绳系,将所述第一上层绳系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另一端沿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的出绳方向绕过在所述缠绕轮组件上设置的张紧摆杆,并水平通过定滑轮,牵引与所述绕绳缠绕力相同重量的砝码,再沿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出绳的反方向旋转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固定绕绳后的所述第一上层绳系;将所述第二上层绳系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另一端沿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的出绳方向绕过在所述驱动轮组件上设置的张紧摆杆,并水平通过定滑轮,牵引与
所述绕绳缠绕力相同重量的砝码,再沿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出绳的反方向旋转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标记所述张紧摆杆旋转角度的初始位置,固定绕绳后的所述第二上层绳系;其中,所述缠绕轮组件的上轮旋转的周数小于所述驱动轮组件的上轮旋转的周数。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忠奕张斌谢岩吕东崔晓航范天明刘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