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原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282433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对喷静电纺丝技术一步构建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该材料由纳米光子均匀嵌入在珠串结构的微纳纤维之间组成,这种特殊的三维多孔结构、纳米光子和纤维的微纳级尺寸以及纤维的珠串结构,使得该材料在太阳光谱波段内(0.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功能纺织品领域,涉及一种应用于日间辐射制冷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通过对喷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由纳米光子均匀嵌入在珠串微纳纤维之间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应用于户外降温纺织品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和气体排放量剧增,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造成地球温度持续上升。尤其在夏季,室外的水泥和沥青路面温度可高达60

70℃,室内温度也高达40℃。人们为了能在夏季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调等制冷设备被广泛使用。然而,统计结果表明,全球制冷耗能占发电量的15%,同时由制冷产生的气体排放又占气体排放的10%;2050年,全球冷却需求总量将增长10倍。这样往复循环的结果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不利于气候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
[0003]被动辐射制冷技术,因为能够通过大气透明窗口(8

13μm)将地表或地物热量直接辐射向温度只有3K的外太空,而不需要任何外界能源消耗,也不会产生碳排放,是一种环境友好的降温方式,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夜间,辐射制冷很容易被发现,例如树叶表面凝聚的水珠,就是典型的辐射制冷的结果。然而在白天,由于太阳照射会产生热量;当吸收的太阳热能大于辐射耗散的热能时,辐射制冷效果就会被消弱,所以白天很难直接获得辐射制冷效果。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日间辐射制冷的纤维材料应用于户外服装或者物体遮盖纺织品,实现自发降温功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0004]静电纺微纳纤维因具有多孔结构、纤维直径在纳米与微米之间可调、且纤维结构和性能易掺杂改性等优点,使其成为理想的白天辐射制冷材料。因为这种固有的多孔结构和微纳级纤维尺寸使得由其构建的三维多孔微纳材料在太阳光谱波段范围内(0.2

2.5μm)具有优异的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效应,从而能够强烈地反射太阳光。如果这些静电纺微纳纤维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中红外发射性能,即可直接获得太阳光强反射、中红外高发射的纤维材料,实现白天辐射制冷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即通过对喷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由纳米光子均匀嵌入在珠串微纳纤维之间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应用于户外降温纺织品领域,实现白天辐射制冷。这种特殊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结构和材料自身固有性能,赋予该材料同时兼具太阳光反射能力和中红外发射能力,从而使得该材料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比传统棉织物表面温度低6℃。同时,本专利技术材料采用对喷静电纺丝技术一步制备,无需二次处理,工艺简单可靠,使得该材料产业化可实现性大,为新型功能纺织品的开发提供途径。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利用对喷静
电纺丝装置进行对喷静电纺丝,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纳米光子超声分散在乙醇溶液中,获得浓度为0.01

5 g/ml的纳米光子分散液;(2)将纳米光子超声分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再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在20

95℃的条件下磁力搅拌1

24 h,获得掺杂纳米光子的聚合物纺丝溶液,其中聚合物质量浓度为5

50%,纳米光子的质量浓度为1

50%;(3)将步骤(1)制得的纳米光子分散液和步骤(2)制得的掺杂纳米光子的聚合物纺丝溶液分别置于两个纺丝单元中,进行对喷静电纺丝;装有纳米光子分散液的纺丝单元喷射形成的产物是纳米光子颗粒,而装有掺杂纳米光子的聚合物纺丝溶液喷射形成的产物是珠串结构的微纳纤维,纳米光子颗粒和珠串结构的微纳纤维同时沉积在高速转动的滚筒接收装置表面,最终形成由纳米光子均匀嵌入在珠串微纳纤维之间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
[0007]进一步,所述对喷静电纺丝装置包括供液装置、纺丝单元、高压发生装置、接收装置;所述供液装置与纺丝单元相连;所述纺丝单元有两个;所述高压发生装置的正极与两个纺丝单元相连,负极与接收装置相连。所述两个纺丝单元水平相对放置,两个纺丝单元间距15

50 cm;所述接收装置置于两个纺丝单元的中间。
[0008]进一步,所述纺丝单元为普通针头结构,针头直径0.1

5 mm,所述接收装置为高速转动滚筒,直径为1

500 mm,长度为5

50 cm,转速为100

5000 r/min。
[0009]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纳米光子要在中红外光谱波段内(2.5

25μm)具有发射功能,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且纳米光子粒径为1

30μm。
[0010]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纳米光子要在中红外光谱波段内(2.5

25μm)具有发射功能,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且纳米光子粒径为1

1000 nm;所述步骤(2)中高分子聚合物可以静电纺丝,还要在中红外光谱波段内(2.5

25μm)具有发射功能,如聚偏氟乙烯、聚乳酸等;所述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氢呋喃THF、N,N二甲基甲酰胺DMF、或者THF和DMF混合溶剂。
[0011]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微纳纤维具有珠串结构,纤维中珠粒凸起部分的直径为1

2.5μm,珠粒凸起部分是由掺杂的纳米光子所致,纤维中无珠粒凸起部分的直径为0.1

2μm,无珠粒凸起部分是纯聚合物微纳纤维。
[0012]利用上述方法制得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是由纳米光子均匀嵌入在珠串微纳纤维之间组成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厚度大于等于10μm。
[001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应用于日间辐射制冷。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对喷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由纳米光子均匀嵌入在珠串微纳纤维之间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这种特殊的三维多孔结构、纳米光子和纤维的微纳级尺寸以及纤维的珠串结构,使得该材料在太阳光谱波段内(0.2

2.5 μm)能够强烈反射太阳光,不吸收太阳热能;同时,纳米光子和纤维材料自身固有的中红外吸收特性,还使得该材料在中红外光谱波段内(2.5

25μm)具有极高的中红外发射能力,能够在大气透明窗口(8

13μm)期向外太空耗散材料的热能,从而赋予该材料具有优异的日间辐射制冷效果。在相同日照和测试条件下,本专利技术构建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比传统棉织物表面温度低6 ℃,显示不可比拟的性能优势。同时,本专利技术材料采用对喷静电纺丝技术一步制备,无需
二次处理,工艺简单可靠,产业化可实现性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对喷静电纺丝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利用对喷静电纺丝装置进行对喷静电纺丝,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纳米光子超声分散在乙醇溶液中,获得浓度为0.01

5 g/ml的纳米光子分散液;(2)将纳米光子超声分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再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在20

95 ℃的条件下磁力搅拌1

24 h,获得掺杂纳米光子的聚合物纺丝溶液,其中聚合物质量浓度为5

50%,纳米光子的质量浓度为1

50%;(3)将步骤(1)制得的纳米光子分散液和步骤(2)制得的掺杂纳米光子的聚合物纺丝溶液分别置于两个纺丝单元(2)中,进行对喷静电纺丝;装有纳米光子分散液的纺丝单元喷射形成的产物是纳米光子颗粒,而装有掺杂纳米光子的聚合物纺丝溶液喷射形成的产物是珠串结构的微纳纤维,纳米光子颗粒和珠串结构的微纳纤维同时沉积在高速转动的滚筒接收装置表面,最终形成由纳米光子均匀嵌入在珠串微纳纤维之间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喷静电纺丝装置包括供液装置(1)、纺丝单元(2)、高压发生装置(3)、接收装置(4);所述供液装置(1)与纺丝单元(2)相连;所述纺丝单元(2)有两个;所述高压发生装置(3)的正极与两个纺丝单元(2)相连,负极与接收装置(4)相连;所述两个纺丝单元(2)水平相对放置,两个纺丝单元(2)间距15

50 cm;所述接收装置(4)置于两个纺丝单元(2)的中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多孔微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单元(2)为普通针头结构,针头直径0.1

5 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玉嫚廖欢如齐庆欢郭朝忠齐琨欧康康李想韩鹏举何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原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