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拌合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1646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12
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凝土拌合站,布置在具有高差的地形上,所述地形包括坡顶、坡底,以及连接所述坡顶和所述坡底的坡面,所述拌合站包括:第一存储单元,布置在所述坡顶,所述第一存储单元包括用于存储粉料的中转罐;缓存单元,布置在所述坡底,所述缓存单元包括用于存储粉料的储料罐;第一输送单元,布置在所述坡面上,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将所述中转罐内的粉料输送至所述储料罐中;搅拌单元,布置在所述坡底;第二输送单元,布置在所述坡底,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用于将所述储料罐内的粉料输送至所述搅拌单元中。搅拌单元中。搅拌单元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拌合站


[0001]本申请涉及混凝土工程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拌合站。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拌合站主要包括物料存储单元、物料输送单元、搅拌单元和控制单元等,通常拌合站设在平地或台地(台地高差在10m以下)上。
[0003]现针对在特殊地形的山区,具有较大高差的坡顶和坡底,高差范围在20m至100m之间;场地大小受限不具备将料场与搅拌机布置在一个场地;若将拌合站整体布置在坡顶或坡底(布置在坡顶时,需要重车运输混凝土下坡;布置在坡底时,需要重车运输砂石料、粉煤灰下坡),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均需要重车进行下坡运输,重车在较大高差的地形上运输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需要较高的运输成本,对此,提供了一种适合地形的分体式混凝土拌合站。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混凝土拌合站。
[0005]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混凝土拌合站,布置在具有高差的地形上,所述地形包括坡顶、坡底,以及连接所述坡顶和所述坡底的坡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拌合站包括:
[0006]第一存储单元,布置在所述坡顶,所述第一存储单元包括用于存储粉料的中转罐;
[0007]缓存单元,布置在所述坡底,所述缓存单元包括用于存储粉料的储料罐;
[0008]第一输送单元,布置在所述坡面上,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将所述中转罐内的粉料输送至所述储料罐中;
[0009]搅拌单元,布置在所述坡底;
[0010]第二输送单元,布置在所述坡底,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用于将所述储料罐内的粉料输送至所述搅拌单元中。
[0011]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存储单元和第三输送单元;所述第二存储单元布置在所述坡顶,所述第二存储单元包括骨料仓、配料机;所述第三输送单元布置在所述坡面,所述第三输送单元用于将通过配料机按配比配好的骨料输送至所述搅拌单元中。
[0012]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输送单元包括溜料梭槽,所述溜料梭槽贴设在所述坡面上,所述溜料梭槽延伸至所述坡顶的一端设置有上集料仓,所述溜料梭槽延伸至所述坡底的一端设置有下集料仓;所述上集料仓的进料口设置有所述配料机;所述下集料仓的出料口伸至所述搅拌单元。
[0013]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溜料梭槽的顶部设有与槽口相匹配的盖板,便于对溜料梭槽进行检修或通过掀开上盖板处理溜料梭槽内的骨料堵塞。
[0014]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包括主输送管和分支输送管;所述主输送管一端与所述储存罐相连通,另一端与至少两个所述分支输送管相连
接;所述储料罐的数量与所述分支输送管的数量一一对应;所述分支输送管远离所述主输送管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储料罐相连通。
[0015]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包括螺栓输送机;所述螺栓输送机一端与所述储料罐的出料口连接,另一端伸至所述搅拌单元内。
[0016]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空压机;所述中转罐具有进风口,所述空压机的排气口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排气口与所述进风口连接的位置设置有流化布透气带。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一种混凝土拌合站,在具有高差的地形上,坡顶布置第一存储单元,坡底设置缓存单元和搅拌单元,坡顶和坡底之间的坡面上设置有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
[0018]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存储单元的粉料先通过第一输送单元输送至缓存单元中,需要拌制时,缓存单元再通过第二输送单元将粉料排至搅拌单元中。
[0019]针对具有坡顶和坡底的高差地形,先将粉料输送至坡底,在需要进行拌制混凝土时,可直接从缓冲单元向搅拌单元输送粉料,这样在节约运输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0020]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该拌合站在坡顶布置有第二存储单元,坡面设置有第三输送单元;在使用过程中,将第二存储单元的骨料经配料机配比后再通过第三输送单元输送至搅拌单元中,此时避免通过重车运输骨料至搅拌单元,节约成本的同时降低了重车下坡运输的安全风险,也提高运输效率。
[0021]同时,通过对拌合站的料场和运输等各单元的分体布置,也解决了大高差混凝土拌合站的布置难题。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拌合站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溜料梭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
[0025]10、坡顶;20、坡底;30、骨料仓;31、配料机;40、溜料梭槽;41、上集料仓;42、下集料仓;50、搅拌单元;60、粉煤灰中转罐;61、粉煤灰储料罐;62、第一空压机;63、第一主输送管;70、水泥中转罐;71、水泥储料罐;72、第二空压机;80、第二主输送管;81、第二分支输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0027]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凝土拌合站,布置在具有高差的地形上,地形具有坡顶10、坡底20,以及坡顶10和坡底20之间的坡面,拌合站包括:
[0028]第一存储单元,布置在坡顶10上,第一存储单元包括用于存储粉料的中转罐;
[0029]缓存单元,布置在坡底20上,缓存单元包括用于存储粉料的储料罐;
[0030]第一输送单元,布置在坡面上,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将中转罐内的粉料输送至储料
罐中;
[0031]搅拌单元50,布置在坡底20上;
[0032]第二输送单元,布置在坡底20上,第二输送单元用于将储料罐内的粉料输送至搅拌单元50中;
[0033]具体地,中转罐用来临时存储外部粉料罐车运来的水泥和粉煤灰;在坡顶10上布置有第一存储单元,其中第一存储单元包括用于盛放粉料的粉煤灰中转罐60和水泥中转罐70;在坡底20上布置有缓存单元和搅拌单元50,其中缓存单元包括有粉煤灰储料罐61和水泥储料罐71,在坡底20和坡顶10之间的坡面上设置有第一输送单元。
[0034]在使用过程中,粉煤灰中转罐内60的粉料通过第一输送单元输送至粉煤灰储料罐61中,水泥中转罐内60的粉料通过第一输送单元输送至水泥灰储料罐71中,在搅拌单元在搅拌前,只需将坡底20上的粉煤灰储料罐61中的粉料通过第二输料单元输送至搅拌单元50中,水泥灰储料罐71中的粉料通过第二输料单元排至搅拌单元50中;节约了重车运输的成本,同时降低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0035]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一种混凝土拌合站还包括第二存储单元和第三输送单元;第二存储单元布置在坡顶10,第二存储单元包括骨料仓30,且骨料仓30内的骨料通过装载机倒运至配料机31料仓内;第三输送单元布置在坡面,第三输送单元用于将配料机31按配比配好的骨料输送至搅拌单元50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拌合站,布置在具有高差的地形上,所述地形包括坡顶(10)、坡底(20)、以及连接所述坡顶(10)和所述坡底(20)的坡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拌合站包括:第一存储单元,布置在所述坡顶(10),所述第一存储单元包括用于存储粉料的中转罐;缓存单元,布置在所述坡底(20),所述缓存单元包括用于存储粉料的储料罐;第一输送单元,布置在所述坡面上,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将所述中转罐内的粉料输送至所述储料罐中;搅拌单元(50),布置在所述坡底(20);第二输送单元,布置在所述坡底(20),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用于将所述储料罐内的粉料输送至所述搅拌单元(50)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拌合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存储单元和第三输送单元;所述第二存储单元布置在所述坡顶(10),所述第二存储单元包括骨料仓(30),且所述骨料仓(30)的出料口设置有配料机(31);所述第三输送单元布置在所述坡面上,所述第三输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骨料仓(30)内的骨料输送至所述搅拌单元(50)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拌合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输送单元包括溜料梭槽(40),所述溜料梭槽(40)贴设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顺冯白韦金严陈鸿李志军赵冬冬姚树春余跃新赵庆伦金文杰晏东行彭涛曹峰陈彦磊陈文超梁振熊保春刘建平陈智勇冯昊宇肖龙李博文许伟平林少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