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明山专利>正文

转折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863 阅读:3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折插头,包括:前段体,其壳体上至少设二片导电插刃,一端设枢接端;后段体,其壳体上至少设二片与导线芯线连接的金属片,其与前段体对应枢接处设对应配合凹凸耦合端而呈相互耦合状,通过金属片与导电插刃在耦合端面相互铆合而呈转折枢接状;导电插刃位于前段体内部铆合端及后段体金属片铆合端中任一铆合端设中空凸状体,对应铆合端设具有圆盘面的结合孔,中空凸状体端部通过结合孔向外扩展呈具弹性的扩张导电面而压制在圆盘面上,使二铆合端在圆盘面上转动而具有弹性转轴面及较大的电性接触面,结构简单且体积轻薄不占据空间,整体美观,安全性能良好;增强导电性能和使用的稳固性能;可供二插刃或三插刃转折插头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插头,尤其涉及一种转折插头
技术介绍
现有的插头为一体固定式,无法转折,这种插头在空间运用上常出现不便及困扰;于是,一种可转折的插头因应而生。如图1A、1B、1C、1D、1E为美国第5658152号专利,由IBM所揭示的一种可转折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其由一前段体11及一后段体12组成。其既然是一种可转折的结构形式,则设在前段体11的各导电插刃111、112、113与设在后段体12内部的各金属片,必须通过铆合元件进行铆合,使其呈现可枢转的形状,而这种铆合结构关系到电性连接的可靠性,以及内部空间的配置,其前段体11与后段体12的枢接由一个凸部114与对应的凹部124完成;为此,其枢接部上需预留有一切槽115,作为中间地极插刃113的转动空间,而致使其外观不完整,为其缺失。其次,本专利技术创作人在中国第02235006.3号专利中揭示了另一种可转折插头,其主要结构如图2A、2B所示,其是将设在前段体21的二插刃211、212与设在后段体22的金属片221、222利用铆钉23予以枢接在同一转动轴线X-X上。而为避免前面IBM专利产生的切槽115问题,如图2C所示,当加入具有地极的三插刃213及导电片223时,其相邻的二个凸出铆钉23a、23b间的距离(D),已在绝缘距离内,不符合安全使用规范。然而,插头的各插刃有其标准规格,无法任意改变,因此如何克服可转折插头的铆合结构,成为这类型插头是否实用的重要因素。图3A、3B、3C为前述可转折插头所使用的铆合方式,由于任一导电插刃212及金属片222的高度都有限度,约在5-6mm间,这样,使得铆钉23c的帽部231及轴径232的面积受到限制,也即铆钉的轴径232仅约2mm左右,而铆开后的帽部231须在5mm以内,否则会延伸到插刃212或金属片222外而影响运转。但因铆钉愈大越坚固,且导电面积越大;图3B所示的实心铆钉23C其轴向卡制压力良好,但是其没有弹性不耐转动,并极容易造成枢转处锁死的问题出现。另图3C所示的空心铆钉23d虽可避免枢转处锁死问题,但卡制力及导电性能较差,且易松脱。再者,无论是实心铆钉23c或空心铆钉23d,其铆合后的两端帽部厚度T1或T2,都是呈凸出状,这样会造成插头内部有限空间的困扰,尤其是使用在三极插头时,诸如前述的情况,使其绝缘距离不符合安全规范。所以,如何克服可转折插头的铆合结构,使其在有限面积及空间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符合安全规范要求及节省结构部件,且具有良好导电性,并使其不易卡死或脱落,为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转折插头,其设有的前段体和后段体呈凹凸耦合形状,转折时表面没有任何切槽,使整体美观且安全性能良好;该铆合结构没有凸出的铆钉,具有不占据空间以及节省构件和体积轻薄的功效;其利用铆合枢转处的有限空间形成具有弹性的转轴面及较大的电性接触面,进而增强导电性能和使用的稳固性能;可提供具有二插刃的转折插头使用,更可适用于具有三插刃的转折插头,并符合安全使用规范的要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转折插头,其包括一前段体,其壳体上至少设有二片导电插刃,一端设有枢接端;一后段体,其壳体上至少设有二片与导线的芯线连接的金属片,其与前段体对应枢接处设有与之配合的凹凸耦合端而呈相互耦合状,通过金属片与导电插刃在耦合端面相互铆合而呈转折枢接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插刃位于前段体内部铆合端及后段体金属片铆合端中任一铆合端设有一体成型的中空凸状体,对应的铆合端设有一具有圆盘面的结合孔,中空凸状体端部通过结合孔向外扩展呈具弹性的扩张导电面而压制在圆盘面上,使二铆合端在圆盘面上转动而具有弹性转轴面及较大的电性接触面。前述的转折插头,其中空凸状体一体成型设在导电插刃的铆合端,所述具有圆盘面的结合孔对应设在金属片铆合端。前述的转折插头,其中空凸状体一体成型设在金属片铆合端,所述具有圆盘面的结合孔对应设在导电插刃铆合端。前述的转折插头,其中空凸状体中心为一轴向深孔。前述的转折插头,其中空凸状体中心为一轴向通孔。前述的转折插头,其中设在前段体的导电插刃包括一正极插刃、一负极插刃及一地极插刃;设在后段体的金属片对应包括一正极金属片、一负极金属片及一地极金属片。前述的转折插头,其中导电插刃延伸在前段体底面,而与前段体呈垂直状。前述的转折插头,其中导电插刃延伸在前段体前端,而与前段体呈水平状。前述的转折插头,其中地极插刃呈L形,其水平端位于前段体内并设有铆合端,垂直端凸伸在前段体。前述的转折插头,其中L形地极插刃水平端设有嵌入部,垂直端设有夹槽,使其呈弹性夹扣组合状。四附图说明图1A、1B、1C、1D、1E为美国第5658152号专利的结构及使用示意图。图2A、2B、2C为中国第02235006.3号专利主要结构示意图。图3A、3B、3C为现有产品铆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剖示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结构侧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前、后段壳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导电插刃与金属片组合结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铆合结构分解剖示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铆合结构实施状态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铆合结构放大侧视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11-11断面剖示图。图中标号说明现有技术部分21前段体、211插刃、212插刃、213插刃、22后段体、221金属片、222金属片、23铆钉、223导电片、23a凸出铆钉、23b凸出铆钉、D距离、23c铆钉、231帽部、232轴径、23d空心铆钉、T1厚度、T2厚度;本专利技术部分3前段体、4后段体、30前壳体、40后壳体、301枢接端、401耦合端、31正极插刃、32负极插刃、33地极插刃、302孔洞、41正极金属片、42负极金属片、43地极金属片、5导线、331地极插刃水平端、3311水平端嵌入部、332垂直端、3321夹槽、311中空凸状体、314轴向深孔、314轴向通孔、411圆盘面结合孔、312导电面。五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参阅图4、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转折插头是一种专为转折式导电插刃设计的铆合结构,由一前段体3与一后段体4组合而成;其中,前段体壳体30与后段体壳体40的俯视示意图如图6所示,前壳体30一端设有凹凸相间的枢接端,而后壳体40对应于前壳体30枢接端设有与之配合的凸凹相间的耦合端401,使前后壳体301、401可以相互交错组成如图4所示的结构。参阅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前段体3还包括至少二片导电插刃,即正极插刃31及负极插刃32,如果是三极插头,则增加一地极插刃33,前述各个插刃的上段部分别嵌套在前段体30内,如图6所示,并由预设的孔洞302穿伸出前壳体30。另,后段体4相应设有至少二片正负极金属片41和42以及一地极金属片43,且分别与一导线5的各芯线连接;前述各导电插刃31、32、33与相对的金属片41、42、43在耦合端301、401的侧面位置相互铆合呈可转折的枢接状,并使各铆合枢接处34位于同一转动轴线x-x上。这样即可形成图4、图5的组合形状,使插头具有转折功能。各导电插刃31、32、33的形状依不同规格的插头而设定,本实施例为一种美规插头,其余规格的插头不一一赘述。再者,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折插头,其包括:一前段体,其壳体上至少设有二片导电插刃,一端设有枢接端;一后段体,其壳体上至少设有二片与导线的芯线连接的金属片,其与前段体对应枢接处设有与之配合的凹凸耦合端而呈相互耦合状,通过金属片与导电插刃在耦合端面相互铆合而呈转折枢接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插刃位于前段体内部铆合端及后段体金属片铆合端中任一铆合端设有一体成型的中空凸状体,对应的铆合端设有一具有圆盘面的结合孔,中空凸状体端部通过结合孔向外扩展呈具弹性的扩张导电面而压制在圆盘面上,使二铆合端在圆盘面上转动而具有弹性转轴面及较大的电性接触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山
申请(专利权)人:王明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