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挤压不可逆式输液皮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365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1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挤压不可逆式输液皮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为塑料针通过上连通管连接上滴管,上滴管右上端外侧壁设置有加水塞,上滴管通过下连通管连接下滴管,下滴管连接导管,导管连接头皮针,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上滴管正上端内侧固定连接上漏网,上漏网内设置上塞,上漏网上设置多个孔洞,下滴管正上端内侧固定连接下漏网,下漏网内设置下塞,下漏网上设置多个孔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过去无法加快输液输血带来的患者血容量不足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简单,原理明确,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成本低廉,能够用于所有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能够用于所有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能够用于所有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挤压不可逆式输液皮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挤压不可逆式输液皮条。

技术介绍

[0002]手术过程中,实时监测血压和有效输液输血补充因出血造成的人体血管容量不足,是临床工作中两大重要项目。
[0003]在本技术专利技术之前,外伤(如车祸)造成的大出血、术中大出血等危急情况下,现有的输液皮条,在其固有滴速范围内,无法有限度的加快输液输血的速度,以缓解患者血容量不足的危害。为此,往往只能要求医务人员用大针筒快速推注血液进入人体,这样则造成操作繁琐,有悖抢救快速简便原则。此外,一侧上肢骨折手术,或一侧上肢受伤予以其他部位手术时,不能在患肢输液和测血压,需要同时在另一侧上肢输液和术中监测血压,由于血压计袖带按设定时间间隔充气,挤压上肢,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心脏中断,血液逆向流进留置针(或头皮针),进一步进入输液皮条,出现头皮针和输液皮条内血液凝固堵塞,造成术中输液中断等不良情况;同时,静脉血液逆向流进输液皮条,将滴管内空气挤压进输液药水中,导致滴管充满液体,无法观察输液滴速;医务人员在繁琐的手术过程中,疲于处理这一弊端,增加工作负担,往往容易忽视堵塞输液输血情况,当手术出血量过大,人体自我调控能力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才发现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输液输血,给病人造成严重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可挤压不可逆式输液皮条。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可挤压不可逆式输液皮条,塑料针通过上连通管连接上滴管,上滴管右上端外侧壁设置有加水塞,上滴管通过下连通管连接下滴管,下滴管连接导管,导管连接头皮针,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上滴管正上端内侧固定连接上漏网,上漏网内设置上塞,上漏网上设置多个孔洞,下滴管正上端内侧固定连接下漏网,下漏网内设置下塞,下漏网上设置多个孔洞。
[0007]所述上连通管,呈倒漏斗状,下端内壁设置有上胶垫。
[0008]所述上漏网的上开口包绕上连通管的下开口,上塞对着上连通管的下开口。
[0009]所述下连通管的下端内壁设置下胶垫。
[0010]所述下漏网的上开口包绕下连通管的下开口,下塞对着下连通管的下开口。
[0011]所述上塞、下塞均呈倒梯状。
[0012]本技术的优点和效果在于上滴管上端固定连接上漏网,上漏网内部设置 有上塞;下滴管上端固定连接下漏网,下漏网内部设置有下塞。将本技术倒 置,用针筒刺入加水塞,向上滴管内注入适量生理盐水,并用塑料针连通输液袋。 然后将与输液袋连通的本技术正置,排空气体,药液递次通过塑料针、上连 通管、上漏网、上滴管、下连通
管、下漏网、下滴管、头皮针,进入人体。当术 中大出血或者外伤大出血,需要加速补血时,挤压上滴管后(形成正压),其内 气体向上穿过上漏网上的孔洞迫使上塞堵塞上连通管,其内液体向下穿过下漏网 上的孔洞迫使下塞与下连通管完全分离,上滴管内液体可单方向挤入人体;当松 开时,由于上滴管壁需恢复原形,可形成负压,导致上塞与上连通管分离,下塞 堵塞下连通管,输液袋内液体可快速进入上滴管;持续挤压和松开上滴管,能够 快速向人体输血输液,为患者抢救带来极大方便。此外,当血压计与输液在同一 手臂时,测血压形成的正压挤压静脉血逆向流进头皮针时,下塞可被向上推动与 下胶垫密闭贴合,堵住下连通管,阻止血液逆流进输液皮条,有效避免血液在输 液皮条内凝固阻塞,可防止血液或药水逆流向上导致上滴管内部分气体挤压进入 输液袋和由此造成的上滴管满水无法观察滴速困境。
[0013]本技术设计简单,原理明确,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成本低廉,能够用 于所有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
附图说明
[0014]图1——本技术整体观。
[0015]图中各标号表示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0016]塑料针1、上连通管2、上胶垫3、加水塞4、上塞5、上漏网6、上滴管7、 下连通管8、下胶垫9、下塞10、下漏网11、下滴管12、导管13、头皮针14。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所示:
[0019]主要由上塞5、上漏网6、下塞10、下漏网11连接而成。
[0020]本技术的结构为:
[0021]塑料针1通过上连通管2连接上滴管7,上滴管7右上端外侧壁设置有加水塞4,正上端内侧固定连接上漏网6;上滴管7通过下连通管8连接下滴管12,下滴管12上端固定连接下漏网11;下滴管12向下连通导管13,导管13连接头皮针14;上连通管2,呈倒漏斗状,下端内壁设置有上胶垫3;上漏网6的周边设置有大量孔洞,其上开口包绕上连通管2下开口,内部设置有上塞5,上塞5 对着上连通管2的下开口,呈倒梯状;下漏网11周边设置有大量孔洞,其上开口包绕下连通管8下开口,内部设置有下塞10,下塞10对着下连通管8的下开口,呈倒梯状。
[0022]本技术应用过程简要说明:
[0023]将本技术倒置,用针筒(省略,未画出)刺入加水塞4,向上滴管7内注入生理盐水,可使上滴管7内形成一定正压,可将本因重力作用导致的上塞5 对上连通管2的堵塞更加紧密,同时下塞10可与下连通管8分离排出上滴管7 内原有部分空气,达到上滴管7内保留适量生理盐水的目的,再用塑料针1连通输液袋(未画出);(如果在本技术正置时,用针筒刺入加水塞4,向上滴管 7内注入生理盐水,由于上连通管2与上塞5分离、下连通管8与下塞10分离,注入生理盐水可直接沿下连通管8、下漏网11、下滴管12、导管13、头皮针14 向下排出,无法达到在上滴管7内保留适量生理盐水的目的)。然后将与输液袋连通的本实用
新型正置,排空气体后通过导管13与头皮针14连接。药液血液递次通过塑料针1、上连通管2、上漏网6、上滴管7、下连通管8、下漏网11、下滴管12、导管13、头皮针14,进入人体。
[0024]当出现外伤大出血急救、术中大出血急救等时,需要加速补液补血,挤压上滴管7后(形成正压,大于大气压),其内上半部分气体被挤压向上穿过上漏网 6上的孔洞迫使上塞5堵塞上连通管2,其内下半部分液体被挤压向下穿过下漏网11上孔洞迫使下塞10与下连通管8完全分离,上滴管7内液体可向下挤入人体;当松开时,由于上滴管7需恢复原形,可形成负压(小于大气压),上塞5 与上连通管2分离,下塞10堵塞下连通管8,输液袋内液体快速进入上滴管7;持续挤压和松开上滴管7,能够快速向人体输血输液,及时缓解失血造成的生命危险。上胶垫3固定于上连通管2下端内壁,可起到上塞5完全密封上连通管2 的作用;下胶垫9固定于下连通管8下端内壁,可起到下塞10完全密封下连通管8的作用。此外,当一侧上肢需要手术或其他原因,血压计与输液在同一手臂时,间隔1分钟测1次血压形成的正压挤压静脉血逆向流进头皮针时,可将下塞 10向上挤推,使其与下胶垫9密闭贴合,封闭下连通管8,阻断血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挤压不可逆式输液皮条,塑料针通过上连通管连接上滴管,上滴管右上端外侧壁设置有加水塞,上滴管通过下连通管连接下滴管,下滴管连接导管,导管连接头皮针,其特征在于,上滴管正上端内侧固定连接上漏网,上漏网内设置上塞,上漏网上设置多个孔洞,下滴管正上端内侧固定连接下漏网,下漏网内设置下塞,下漏网上设置多个孔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挤压不可逆式输液皮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通管,呈倒漏斗状,下端内壁设置有上胶垫。3.根据权利要求1或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玉兰钱乙殷德坤
申请(专利权)人:阜宁县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