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及集成配电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261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2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箱体,安装于箱体的侧板上的导电接口、与所述导电接口相连的电缆,所述侧板外形成一次容纳腔,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贯穿槽,所述次容纳腔内安装有分线片,所述分线片与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相对并安装于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上,并在所述分线片和安装所述分线片的腔壁之间形成电缆夹持区,所述分线片上开设有贯穿的分线孔,所述电缆依次穿过所述贯穿槽、电缆夹持区、分线孔后与所述导电接口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容纳腔外形成可对导电接口处的电缆进行管理的次容纳腔,在次容纳腔上设置分线片对电缆进行分离固定,方便维修管理。方便维修管理。方便维修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及集成配电箱


[0001]本技术涉及配电装置,尤其涉及配电箱中接口处的电缆分线处理。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力电子
中,为了方便安装电力设备并节省其安装空间,通常会采用将多个输入插座、输出插座、断路器和分流铜排等电子元器件集成在同一箱体内从而形成配电箱。
[0003]参考中国专利CN201910163482.5,公开了一种集成配电模块,包括输出输入端子排、控制开关和安装于输出输入端子排、控制开关之间的电路板,其中输入输出端子排直接设置于箱体的后侧板上并裸露,接线时,操作人员很容易将线接错,而且维修时,操作人员经常由于线缆过于凌乱而使得插拔错线缆,影响维修速度。
[0004]故,急需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配电箱线缆管理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及集成配电箱,使用分线片分隔固定电缆,方便维修管理。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箱体,安装于箱体的侧板上的导电接口、与所述导电接口相连的电缆,所述侧板外形成一次容纳腔,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贯穿槽,所述次容纳腔内安装有分线片,所述分线片与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相对并安装于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上,并在所述分线片和安装所述分线片的腔壁之间形成电缆夹持区,所述分线片上开设有贯穿的分线孔,所述电缆依次穿过所述贯穿槽、电缆夹持区、分线孔后与所述导电接口电连接。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容纳腔外形成可对导电接口处的电缆进行管理的次容纳腔,在次容纳腔上设置分线片对电缆进行分离固定,方便维修管理。
[0008]较佳地,所述分线片与安装所述分线片的腔壁相对的一侧上开设有若干从边沿贯穿至所述分线孔处的导线槽。进一步便于固定电缆。
[0009]较佳地,所述分线片通过四周多个定位点与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固定,从而在相邻定位点之间形成分线区。更进一步方便对电缆分区管理。
[0010]具体地,所述分线片至少有两个,至少一所述分线片固定于所述次容纳腔的上腔壁上并与所述上腔壁形成上电缆夹持区,至少一所述分线片固定于所述次容纳腔的下腔壁上并与所述下腔壁形成下电缆夹持区。上下分区管理电缆,防止混淆。
[0011]更具体地,所述导电接口包括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所述电缆包括与所述输入接口电连接的输入电缆,与所述输出接口电连接的输出电缆,所述输入电缆和输出电缆分别穿过所述上电缆夹持区和下电缆夹持区后与所述导电接口对应电连接。
[0012]具体地,所述导电接口包括市电接口和若干UPS接口,所述电缆包括与所述市电接口电连接的市电电缆、与所述UPS接口电连接的UPS电缆,所述贯穿槽包括临近所述市电接
口设置的第一贯穿槽、临近所述UPS接口设置的第二贯穿槽,所述分线片临近所述第二贯穿槽。
[0013]更具体地,所述市电电缆穿过所述第一贯穿槽与所述市电接口电连接,所述UPS电缆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贯穿槽、电缆夹持区、分线孔后与所述UPS接口电连接。
[0014]较佳地,所述次容纳腔内安装有至少一排沿所述容纳腔左右方向排列的扎线排,所述扎线排的板面朝上,且其上沿所述容纳腔的左右方向开设有若干扎线孔,电缆穿过所述分线孔后途径所述扎线排并与所述导电接口电连接,
[0015]具体地,所述扎线排相对于所述次容纳腔的顶壁和底壁分别具有一定间距,以使所述扎线排悬空固定于所述次容纳腔内。该方案使得电缆可从扎线排的下侧或上侧经过,扎线带穿过所述扎线孔将电缆固定于所述扎线排上。
[0016]较佳地,所述侧板外设置有与所述侧板具有一定间距的外盖板,所述外盖板和所述侧板之间围成次容纳腔。
[0017]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集成配电箱,包括如上所述的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保护开关、电路板、电流传感器。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流集成配电箱的立体图。
[0019]图2是本技术流集成配电箱去除上盖板和后盖板后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流集成配电箱去除上盖板和后盖板后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图3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4]参考图3和图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配电箱100,包括具有容纳腔101的箱体10,安装于箱体10的后侧板103的导电接口(11-14)、与所述导电接口相连的电缆,所述后侧板103外形成一次容纳腔109,所述次容纳腔109的腔壁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贯穿槽63,所述次容纳腔109内安装有分线片62,所述分线片62与所述次容纳腔109的腔壁相对并安装于所述次容纳腔109的腔壁上,并在所述分线片62和安装所述分线片62的腔壁之间形成电缆夹持区,所述分线片62上开设有贯穿的分线孔621,所述电缆依次穿过所述贯穿槽63、电缆夹持区、分线孔621后与所述导电接口电连接。其中,次容纳腔109的位置也不限于后侧板103外,还可以其他侧板外。
[0025]其中,所述容纳腔101的后侧板103外还安装有与所述后侧板103具有一定间距的后盖板(图中未示),所述后盖板与所述容纳腔的后侧板103之间形成次容纳腔109。本实施例中,贯穿槽63开设于后盖板上。
[0026]参考图5,所述分线片62通过四周的四个定位点622与所述次容纳腔109的腔壁固定,从而在相邻定位点之间形成分线区。
[0027]参考图5,所述分线片62与安装所述分线片62的腔壁相对的一侧上开设有若干从边沿贯穿至所述分线孔621处的导线槽。
[0028]参考图5,所述次容纳腔109安装有至少一排沿所述容纳腔左右方向排列的扎线排61,所述扎线排61上设置有若干扎线孔611。
[0029]其中,每排所述扎线孔611以一定间距沿所述容纳腔101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扎线孔611有多排时,多排所述扎线孔611沿所述容纳腔101前后方向设置。
[0030]参考图5,所述扎线排61相对于所述次容纳腔101的顶壁和底壁分别具有一定间距,以使所述扎线排悬空固定于所述次容纳腔109内。
[0031]参考图5,所述分线片62至少有两个,至少一所述分线片62固定于所述次容纳腔的109上腔壁上并与所述上腔壁形成上电缆夹持区,至少一所述分线片固定于所述次容纳腔109的下腔壁上并与所述下腔壁形成下电缆夹持区,与输入接口连接的电缆和与输出接口连接的电缆分别穿过所述上电缆夹持区和下电缆夹持区。
[0032]参考图2、图3和图5,所述导电接口包括输入接口(11、12)、若干输出接口(13、14)。集成配电箱10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容纳腔101内的电路板(图中未示),所述输入接口(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箱体,安装于箱体的侧板上的导电接口、与所述导电接口相连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外形成一次容纳腔,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贯穿槽,所述次容纳腔内安装有分线片,所述分线片与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相对并安装于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上,并在所述分线片和安装所述分线片的腔壁之间形成电缆夹持区,所述分线片上开设有贯穿的分线孔,所述电缆依次穿过所述贯穿槽、电缆夹持区、分线孔后与所述导电接口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片与安装所述分线片的腔壁相对的一侧上开设有若干从边沿贯穿至所述分线孔处的导线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片通过四周多个定位点与所述次容纳腔的腔壁固定,从而在相邻定位点之间形成分线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片至少有两个,至少一所述分线片固定于所述次容纳腔的上腔壁上并与所述上腔壁形成上电缆夹持区,至少一所述分线片固定于所述次容纳腔的下腔壁上并与所述下腔壁形成下电缆夹持区。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配电箱接口束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接口包括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所述电缆包括与所述输入接口电连接的输入电缆,与所述输出接口电连接的输出电缆,所述输入电缆和输出电缆分别穿过所述上电缆夹持区和下电缆夹持区后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强龚功春
申请(专利权)人: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