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009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属于市政工程领域,解决了道路径流雨水直接排入海绵城市LID设施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影响LID设施使用寿命和建设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沉泥井、导流通道和植草沟,沉泥井和导流通道均位于道路路面以下,沉泥井上设有入水口,导流通道一端连接于沉泥井上端,导流通道另一端通向植草沟的土壤表面,植草沟连接LID设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雨水中的杂物过滤,将悬浮物等易堵塞管网、污染水体的物质进行预处理,有效降低了杂质对海绵LID设施的污染,从而减轻后期海绵设施工作负荷,杂质、杂物只需定期进行清理,装置维修成本低只需定期检查维护。护。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市政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案的不成熟,各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摸索中,出现很多建设理念,但是建设成效不一样,有的对城市的风貌有破坏和影响,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0003]道路径流雨水带有一定的泥砂、沉淀物、悬浮物、生活垃圾等杂质。如果将前期雨水直接排入海绵城市LID设施将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海绵城市LID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建设效果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对雨水进入海绵城市LID设施前进行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以解决道路径流雨水直接排入海绵城市LID设施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影响LID设施使用寿命和建设效果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包括沉泥井、导流通道和植草沟,沉泥井和导流通道均位于道路路面以下,沉泥井上设有入水口,导流通道一端连接于沉泥井上端,导流通道另一端通向植草沟的土壤表面,植草沟连接LID设施。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导流通道靠近沉泥井的一端设有过滤网片。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植草沟的土壤表面镶嵌有卵石。镶嵌卵石的作用是防止冲刷,减缓流速,消减动能。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卵石的粒径为50

100mm。r/>[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道路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植草沟位于人行道旁。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设有路缘石,路缘石上设有横向贯通的开口,开口一端与车行道路面相接,开口另一端与沉泥井的入水口相连通,入水口位于沉泥井侧部上端。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沉泥井顶部不封闭,便于清污,沉泥井顶部设有井盖。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车行道上靠近路缘石的一侧设有导流平石,导流平石的上表面向路缘石方向倾斜。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沉泥井位于车行道下方靠近人行道的一侧,沉泥井的入水口位于沉泥井顶部,入水口设有井盖,井盖上设有透水孔。
[0014]市政道路地表径流雨水流入海绵城市LID设施前一般存在污染,且杂质较多不易清理。本技术导流系统进行雨水前端粗过滤及沉淀,导流进入海绵LID设施,并在导流系统末端设置植草沟进行消能处理,避免雨水对海绵LID设施形成冲击,实现道路径流的海绵建设需求。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 本技术通过将雨水中的杂物过滤,将悬浮物等易堵塞管网、污染水体的物质进行预处理,有效降低了杂质对海绵LID设施的污染,从而减轻后期海绵设施工作负荷,杂质、杂物只需定期进行清理,装置维修成本低只需定期检查维护;
[0017]2. 本技术减少了对路面人行道的破坏和使用的影响,达到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绿色节能的目的,让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到城市环境之中;
[0018]3. 本技术生产成本低、施工方便、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0020]图2是图1中的A

A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中路缘石的立面图;
[0022]图4是本技术中导流平石的立面图;
[0023]图5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0024]图6是图5中的B

B剖视图。
[0025]图中:1

沉泥井;101

入水口;102

井盖;103

透水孔;2

导流通道;3

植草沟;301

土壤;302

卵石;4

过滤网片;5

道路;501

车行道;502

人行道;6

路缘石;601

开口;7

导流平石。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7]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面流雨水会导入两侧绿化海绵系统。为不破坏铺装面层的感官和使用良好性,并解决道路面流存在杂物,且不宜清理的问题,本技术通过面流前端的粗沉淀和过滤装置初期净化道路面流,并将净化后的雨水引入海绵LID设施,保护和提高的海绵LID使用寿命的同时,加大了雨水收集率。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

图4所示,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包括沉泥井1、导流通道2和植草沟3,沉泥井1和导流通道2均位于道路5路面以下,沉泥井1上设有入水口101,导流通道2一端连接于沉泥井1上端,导流通道2另一端通向植草沟3的土壤301表面,植草沟3连接LID设施。
[0030]导流通道2靠近沉泥井1的一端设有过滤网片4。
[0031]植草沟3的土壤301表面镶嵌有卵石302。
[0032]卵石302的粒径为50

100mm。
[0033]道路5包括车行道501和人行道502,植草沟3位于人行道502旁。
[0034]人行道502和车行道501之间设有路缘石6,路缘石6上设有横向贯通的开口601,开口601一端与车行道501路面相接,开口601另一端与沉泥井1的入水口101相连通,入水口101位于沉泥井1侧部上端。
[0035]沉泥井1顶部不封闭,沉泥井1顶部设有井盖102。
[0036]车行道501上靠近路缘石6的一侧设有导流平石7,导流平石7的上表面向路缘石6方向倾斜。
[0037]地表径流雨水通过道路汇集,在导流平石7的引导下经路缘石6的开口601、沉泥井1的入水口101进入沉泥井1,经过粗沉淀后溢流,通过导流通道2前端的过滤网片4把漂浮物过滤后进入导流通道2,出水进入植草沟3进行消能,最后导入道路两侧海绵LID设施内。
[0038]路缘石6的开口方式及其相应设计参数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整个道路雨水组织,决定路面是否积水、雨水是否有效净化和调蓄。路缘石6的开口601间距过大不利于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开口601间距过密则降低行车安全,影响道路景观。
[0039]本实施例中,设计路缘石6材料为花岗岩,高90mm,宽640mm;并设计矩形式开口601。
[0040]本实施例中,以溢流堰流量计算公式对路缘石开口过流能力进行计算。
[0041][0042]式中:m为流量系数;b为堰宽,单位为m;g为重力加速度,取9.81m/s2; H为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泥井(1)、导流通道(2)和植草沟(3),沉泥井(1)和导流通道(2)均位于道路(5)路面以下,沉泥井(1)上设有入水口(101),导流通道(2)一端连接于沉泥井(1)上端,导流通道(2)另一端通向植草沟(3)的土壤(301)表面,植草沟(3)连接LID设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2)靠近沉泥井(1)的一端设有过滤网片(4)。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3)的土壤(301)表面镶嵌有卵石(30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卵石(302)的粒径为50

100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5)包括车行道(501)和人行道(502),所述植草沟(3)位于人行道(502)旁。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