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8070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包括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漏感吸收电路、漏感回馈电路,其中,漏感吸收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二极管D1和电容器C1,所述二极管D1钳位至电源,所述电容器C1吸收开关管漏极产生的尖峰电压;所述漏感回馈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二极管D2和钳位绕组,通过所述二极管D2的钳位,将所述电容器C1中储存的电荷通过所述钳位绕组传递到输出。采用上述无损耗钳位电路,提高了电路的效率,减少了电路中元器件的使用,节约了成本,并且,并消除了与耗散泄漏能量有关的散热问题,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开关电源市场中,400W以下的电源大概占了市场的70%至80%,而其中反激式电源有占了大部分。在反激开关电源的标准形式下,变压器的漏感会在初级场效应管(MOS)的漏极产生一个电压尖峰,为防止尖峰变得过大和损坏MOS管,需要一个钳位网络来吸收反激变压器漏感的能量,限制MOS 功率管的最大反向尖峰电压。目前通常使用RCD吸收电路把漏感能量通过电阻变成热量消耗掉,但是使用RCD的功率损耗太大,限制了反激式电源效率。
[0003]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旨在解决现有反激开关电源中,RCD吸收电路的功率损耗过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包括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漏感吸收电路以及漏感回馈电路;
[0006]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原边电路和变压器副边电路;其中,所述变压器原边电路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电源、漏感、变压器原边绕组和开关管,所述开关管与保护地电连接;所述变压器副边电路中的变压器副边绕组与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相对设置;
[0007]所述漏感吸收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二极管D1和电容器C1,其中,所述漏感吸收电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漏感与所述电源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和所述开关管的漏极之间;
[0008]所述漏感回馈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二极管D2和钳位绕组,所述二极管 D2的负极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电容器C1之间,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钳位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钳位绕组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源极和保护地电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变压器副边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3和电容器C2,所述二极管D3和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组成串联线路,所述电容器C2与所述串联线路并联设置。
[0010]优选地,所述漏感吸收电路中,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于所述漏感和所述电源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电容器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器C1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漏极电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电容器C1与所述电容器C2为高频电容,所述电容器C2 为有极性电容。
[0012]优选地,所述漏感回馈电路中,所述钳位绕组的线圈匝数与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的匝数相同。
[0013]优选地,所述漏感回馈电路中,所述钳位绕组与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共磁芯。
[0014]优选地,所述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2以及所述二极管D3为快恢复二极管。
[0015]优选地,所述开关管为MOS场效应管。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包括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漏感吸收电路、漏感回馈电路,其中,漏感吸收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二极管D1和电容器C1,所述二极管D1钳位至电源,所述电容器 C1吸收开关管漏极产生的尖峰电压;所述漏感回馈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二极管D2和钳位绕组,通过所述二极管D2的钳位,将所述电容器C1中储存的电荷通过所述钳位绕组传递到输出。采用上述无损耗钳位电路,钳位效果好,提高了电源的效率,减少了电路中元器件的使用,节约了成本,并且,并消除了与耗散泄漏能量有关的散热问题,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的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20]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0021]附图标号说明:
[0022]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电源2漏感3变压器原边绕组4开关管5保护地6二极管D17电容器C18二极管D29钳位绕组10变压器副边绕组11二极管D312电容器C2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5]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26]并且,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请参照附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包括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漏感吸收电路以及漏感回馈电路;
[0028]具体的,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原边电路和变压器副边电路;其中,所述变压器原边电路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电源1、漏感2、变压器原边绕组3和开关管4,所述漏感2的一端连接电源1的正极,另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3的同名端,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的非同名端连接所述开关管4的漏极,所述开关管4的源极连接保护地5,同时所述开关管4的源极还连接所述电源1的负极;所述变压器副边电路中的变压器副边绕组10与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3相对设置;
[0029]所述漏感吸收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二极管D16和电容器C17,其中,所述漏感吸收电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漏感2与所述电源1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3和所述开关管4的漏极之间;
[0030]所述漏感回馈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二极管D28和钳位绕组9,所述二极管D28的负极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6和所述电容器C17之间,所述二极管D28的正极与所述钳位绕组9的一端电连接,所述钳位绕组9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4的源极和保护地5电连接。
[0031]进一步的,所述变压器副边电路还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漏感吸收电路以及漏感回馈电路;所述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原边电路和变压器副边电路;其中,所述变压器原边电路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电源、漏感、变压器原边绕组和开关管,所述开关管与保护地电连接;所述变压器副边电路中的变压器副边绕组与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相对设置;所述漏感吸收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二极管D1和电容器C1,其中,所述漏感吸收电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漏感与所述电源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变压器原边绕组和所述开关管的漏极之间;所述漏感回馈电路包括串联设置的二极管D2和钳位绕组,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电容器C1之间的线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钳位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钳位绕组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管的源极和保护地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管反激开关电源的无损耗钳位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副边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3和电容器C2,所述二极管D3和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组成串联线路,所述电容器C2与所述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清泉曹华姚明礼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万鑫睿控智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