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7380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包括处理器壳体、进水管、出水管、排泥管,所述处理器壳体内设置有分隔环,所述分隔环的内部为外层反应区,所述分隔环的外部为沉淀区,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沉淀区的上部,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浓缩区,所述排泥管设置在所述污泥浓缩区的底部,所述外层反应区内设置有内层反应区,所述内层反应区的底部设置有混合区,所述混合区的底部设置有所述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用于接入待处理水,且待处理水的水流方向依次为混合区、内层反应区、外层反应区、沉淀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少占地面积、节约造价成本。造价成本。造价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
,具体为一种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传统的污水物化处理装置中,污水处理往往需要多个装置配合,如混合池、反应池、沉淀池、污泥浓缩池等设备,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连接管路多,造价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减少占地面积、节约造价成本的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
[000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包括处理器壳体、进水管、出水管、排泥管,所述处理器壳体内设置有分隔环,所述分隔环的内部为外层反应区,所述分隔环的外部为沉淀区,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沉淀区的上部,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浓缩区,所述排泥管设置在所述污泥浓缩区的底部,所述外层反应区内设置有内层反应区,所述内层反应区的底部设置有混合区,所述混合区的底部设置有所述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用于接入待处理水,且待处理水的水流方向依次为混合区、内层反应区、外层反应区、沉淀区。
[0005]进一步地:所述内层反应区和所述混合区分别呈上大下小的圆台状结构,所述内层反应区的顶部敞口和所述外层反应区连通,所述内层反应区的底部和所述混合区的顶部连通,所述混合区的底部和所述进水管连通。
[0006]进一步地:所述混合区内设置有多层过水挡板层,所述过水挡板层分为圆形挡板和圆环挡板,所述圆形挡板和圆环挡板沿竖向相互间隔且交替分布。
[0007]进一步地:所述圆形挡板通过连接器和所述混合区的内壁连接,所述圆环挡板直接焊接在所述混合区的内壁。
[0008]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的上部设置有辐射状溢流堰和环形出水槽,所述环形出水槽环设在所述沉淀区的内壁,且所述环形出水槽分别与所述辐射状溢流堰和所述出水管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辐射状溢流堰的下方设置有倾斜沉降区,所述倾斜沉降区内设置有倾斜板或倾斜管,所述倾斜板或倾斜管向所述外层反应区倾斜布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辐射状溢流堰和所述倾斜沉降区之间的距离为D,0.5m≦D≦1.5m。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内层反应区的顶部的高于低于所述环形出水槽的底部的高度。
[0012]进一步地:所述污泥浓缩区呈倒圆台体状结构,所述污泥浓缩区的侧壁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大于60
°

[0013]进一步地:所述排泥管上设置有阀门。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处理器壳体内设置分隔环,分隔环的内部为外层反应区,
分隔环的外部为沉淀区,在沉淀区的上部设置出水管,在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污泥浓缩区,排泥管设置在污泥浓缩区的底部,在外层反应区内设置内层反应区,内层反应区的底部设置混合区,混合区的底部设置进水管。通过将混合区、内层反应区、外层反应区、沉淀区、污泥浓缩区紧凑设置,可减少反应处理器占地面积,且可完成物化处理的全部过程和污泥浓缩过程,达到较好的出水水质的同时,由于混合区、内层反应区、外层反应区、沉淀区之间无需管路连接,可实现减少管路连接,节约造价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混合区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圆形挡板和混合区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圆环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1

处理器壳体,12

进水管,13

出水管,2

排泥管,21

阀门,3

分隔环,4

外层反应区,5

沉淀区,51

辐射状溢流堰,52

环形出水槽,53

倾斜沉降区,54

倾斜板,6

污泥浓缩区,7

内层反应区,8

混合区,91

圆形挡板,92

圆环挡板,93

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至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包括处理器壳体1、进水管12、出水管13、排泥管2,处理器壳体1内设置有分隔环3,分隔环3的内部为外层反应区4,分隔环3的外部为沉淀区5,出水管13设置在沉淀区5的上部,沉淀区5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浓缩区6,排泥管2设置在污泥浓缩区6的底部,外层反应区4内设置有内层反应区7,内层反应区7的底部设置有混合区8,混合区8的底部设置有进水管12,进水管12用于接入待处理水,且待处理水的水流方向依次为混合区8、内层反应区7、外层反应区4、沉淀区5。
[0022]待处理水在混合区8、内层反应区7、外层反应区4、沉淀区5的流速逐渐降低。
[0023]处理器运行时,待处理水从进水管12进入然后依次流过混合区8、内层反应区7、外层反应区4、沉淀区5,在沉淀区5内,沉淀区5底部产生的沉淀物进入污泥浓缩区6,沉淀区5顶部的水经过沉淀从辐射状溢流堰51流入环形出水槽52后经出水管13流出。
[0024]内层反应区7和混合区8分别呈上大下小的圆台状结构,内层反应区7的顶部敞口和外层反应区4连通,内层反应区7的底部和混合区8的顶部连通,混合区8的底部和进水管12连通。
[0025]混合区8内设置有多层过水挡板层,过水挡板层分为圆形挡板91和圆环挡板92,圆形挡板91和圆环挡板92沿竖向相互间隔且交替分布。
[0026]圆形挡板91、圆环挡板92与混合区8的内壁连接之后形成的过水面积随过水挡板层的层数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水流通过时流速逐渐降低。
[0027]圆形挡板91通过连接器93和混合区8的内壁连接,圆环挡板92直接焊接在混合区8的内壁。
[0028]沉淀区5的上部设置有辐射状溢流堰51和环形出水槽52,环形出水槽52环设在沉淀区5的内壁,且环形出水槽52分别与辐射状溢流堰51和出水管13连接。
[0029]辐射状溢流堰51的下方设置有倾斜沉降区53,倾斜沉降区53内设置有倾斜板54或倾斜管,倾斜板54或倾斜管向外层反应区4倾斜布置。
[0030]辐射状溢流堰51和倾斜沉降区53之间的距离为D,0.5m≦D≦1.5m。
[0031]内层反应区7的顶部的高于低于环形出水槽52的底部的高度。
[0032]通过使内层反应区7的顶部高度低于环形出水槽52的底部高度,可防止跌水产生。
[0033]污泥浓缩区6呈倒圆台体状结构,污泥浓缩区6的侧壁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大于60
°

[0034]通过将污泥浓缩区6设置成倒圆台体状结构,且使其侧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6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壳体、进水管、出水管、排泥管,所述处理器壳体内设置有分隔环,所述分隔环的内部为外层反应区,所述分隔环的外部为沉淀区,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沉淀区的上部,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浓缩区,所述排泥管设置在所述污泥浓缩区的底部,所述外层反应区内设置有内层反应区,所述内层反应区的底部设置有混合区,所述混合区的底部设置有所述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用于接入待处理水,且待处理水的水流方向依次为混合区、内层反应区、外层反应区、沉淀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反应区和所述混合区分别呈上大下小的圆台状结构,所述内层反应区的顶部敞口和所述外层反应区连通,所述内层反应区的底部和所述混合区的顶部连通,所述混合区的底部和所述进水管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内设置有多层过水挡板层,所述过水挡板层分为圆形挡板和圆环挡板,所述圆形挡板和圆环挡板沿竖向相互间隔且交替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简易的物化整合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挡板通过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高奇黄子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番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