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77225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设置有进料斗,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开设有出料斗,所述装置主体内部由上至下设置有:用于大粒径残渣破碎的辊压机构、螺旋下料带、粉碎机构和卸料机构,所述螺旋下料带包括:由上至下螺旋设置的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挡板,所述底板上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滚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将粗建筑残渣与细建筑残渣区分破碎,即通过辊压机构对粗建筑残渣实现一级破碎;通过破碎机构实现细建筑残渣以及辊压机构处理后的残渣进行二次破碎,能够实现粗细不同的建筑残渣的完全破碎。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螺旋下料带能够实现不同粒径的残渣分级,以便于后续破碎机构的二次破碎处理。二次破碎处理。二次破碎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残渣处理设备
,具体为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而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会在施工的工地上留下较多的残渣,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处理,不仅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而且也会对施工造成影响。
[0003]本技术的申请人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建筑工程残渣在工地上一般是采用整体清理的方式将其收集起来,然后通过建筑残渣转运车辆将其运输到其他的地方,一般采用的方式还有选择性掩埋填充等。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处理建筑残渣均不符合环保的建筑理念,现有技术中,对于建筑残渣提出了二次使用的概念,即通过对建筑残渣的破碎处理并经过筛选后再次使用。对于这种方式,采用的设备有颚式破碎机或反击破碎机等,虽然对建筑残渣的破碎效率高,但是其破碎后的骨料粒径仍旧较大,无法满足建筑对小颗粒细骨料的需求,同时,由于建筑残渣的粒径差别往往较大,对于破碎机的单一破碎骨料成型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破碎机中粗料与细料同时破碎导致细料破碎不完全的问题。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设置有进料斗,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开设有出料斗,所述装置主体内部由上至下设置有:用于大粒径残渣破碎的辊压机构、螺旋下料带、粉碎机构和卸料机构,所述螺旋下料带包括:由上至下螺旋设置的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挡板,所述底板上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滚轴,所述螺旋下料带的出料端设置在所述粉碎机构的上方。申请人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建筑工程残渣在工地上一般是采用整体清理的方式将其收集起来,然后通过建筑残渣转运车辆将其运输到其他的地方,一般采用的方式还有选择性掩埋填充等。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处理建筑残渣均不符合环保的建筑理念,现有技术中,对于建筑残渣提出了二次使用的概念,即通过对建筑残渣的破碎处理并经过筛选后再次使用。并且,对于建筑残渣的破碎处理往往需要较小的粒径,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建筑残渣的粒径往往具有较大差异,现有技术的破碎处理往往不能满足粗料与细料同时破碎,从而导致细料破碎不完全。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由上至下设置有:用于大粒径残渣破碎的辊压机构、螺旋下料带、粉碎机构和卸料机构。其中,辊压机构为对辊式,且两个辊压筒之间的间隔较大,能够允许小粒径的建筑残渣通过,而对大粒径建筑残渣有破碎效力;所述螺旋下料带包括:由上至下螺旋设置的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挡板,
所述底板上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滚轴,由于破碎装置的整体高度限制,若建筑残渣经由辊压筒初步处理后自由下落至破碎机构,对建筑残渣的分级功能没有明显作用。鉴于这种情况,申请人提出在辊压机构的下方设置有螺旋下料带,通过建筑残渣在滚轴上的自由滚动延长路径,从而实现建筑残渣的分级,并且还能够实现集中建筑残渣,达到统一进行二级破碎的作用。
[0007]进一步地,所述辊压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外周的第一辊压筒,且所述第一电机还连接有第一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带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周设置有第二辊压筒。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与装置主体均为转动连接,并且设置方式为前后侧设置,第一辊压筒与第二辊压筒平行设置,且保持了较大的间隙,能够允许小粒径的建筑残渣通过,而对大粒径建筑残渣有破碎效力。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破碎装置粗料与细料同时破碎导致破碎不完全的问题。
[0008]进一步地,所述粉碎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连接的第一粉碎轮,且所述第二电机还连接有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二传动带连接有第二粉碎轮,所述第一粉碎轮与第二粉碎轮配合。
[0009]进一步地,所述卸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的第三电机、与所述第三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三转轴,且所述第三转轴外周设置有卸料绞龙,所述卸料绞龙与所述出料斗配合。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辊压筒、所述第二辊压筒的外周均间隔均布有辊压齿。
[0011]作为优选,所述进料斗底部的侧边还对称设置有挡片,且所述挡片为均匀间隔设置。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能够实现将粗建筑残渣与细建筑残渣区分破碎,即通过辊压机构对粗建筑残渣实现一级破碎;通过破碎机构实现细建筑残渣以及辊压机构处理后的残渣进行二次破碎,能够实现粗细不同的建筑残渣的完全破碎。
[0014]2、本技术的螺旋下料带能够实现不同粒径的残渣分级,以便于后续破碎机构的二次破碎处理。
[0015]3、本技术的卸料机构能够将装置主体内部的破碎残渣螺旋输送至出料斗,并且由于卸料绞龙的结构特性,能够将这个输送过程视为三次破碎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统一粒径的过程。
附图说明
[00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后视图;
[0019]图3为进料斗的俯视图;
[0020]图4为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4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23]1‑
装置主体,2

进料斗,3

出料斗,4

辊压机构,41

第一电机,42

第一转轴,43

第二转轴,44

第一辊压筒,45

辊压齿,46

第二辊压筒,5

螺旋下料带,61

第一粉碎轮,62

第二粉碎轮,63

第二电机,64

第二传动带,71

第三电机,72

第三转轴,73

卸料绞龙。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已经处于实际研发生产阶段。
[0025]实施例:
[0026]请一并参考附图1

图5,如图所示,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进料斗(2),所述装置主体(1)的底部开设有出料斗(3),所述装置主体(1)内部由上至下设置有:用于大粒径残渣破碎的辊压机构(4)、螺旋下料带(5)、粉碎机构和卸料机构,所述螺旋下料带(5)包括:由上至下螺旋设置的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挡板,所述底板上均匀间隔设置有若干滚轴,所述螺旋下料带(5)的出料端设置在所述粉碎机构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机构(4)包括: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1)上的第一电机(41)、与所述第一电机(41)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转轴(42),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42)外周的第一辊压筒(44),且所述第一电机(41)还连接有第一传动带,所述第一传动带连接有第二转轴(43),所述第二转轴(43)的外周设置有第二辊压筒(4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残渣破碎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黎明李光峰夏海刘芸林豪文吉超赖君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