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6502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包括蒸发器、面板、蜗壳和蜗舌,所述蜗壳设有上蜗壳和下蜗壳,所述蜗舌设有上蜗舌和下蜗舌,所述上蜗壳末端连接有上扩压挡板,所述下蜗壳末端连接有下扩压挡板,所述上蜗壳、所述上蜗舌和所述蒸发器的一侧围成上风道,所述下蜗壳、所述下蜗舌和所述蒸发器的另一侧围成下风道,所述上风道中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下风道中设置有第二风机,所述面板相对所述上风道和所述下风道位置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面板外侧设有吸音海绵层,所述吸音海绵层覆盖所述若干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空调送风舒适性、增大出风量、解决风机喘振问题、促进室内空气循环、减少制冷制热垂直温差等特点。减少制冷制热垂直温差等特点。减少制冷制热垂直温差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是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上已量产的上下出风空调一般采用离心风叶及配套风道,出风方向不可控,只能通过关闭特定方向的出风口强制确定送风方向,该种方式会损失风量,空调运行无用动作较多,送风效率低。
[0003]需要专利技术一种可定向调节送风方向,且上下出风可逆的风道系统,同步解决风量小、噪音大、送风舒适性低的行业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蒸发器、面板、蜗壳和蜗舌,所述蜗壳设有上蜗壳和下蜗壳,所述蜗舌设有上蜗舌和下蜗舌,所述上蜗壳末端连接有上扩压挡板,所述下蜗壳末端连接有下扩压挡板,所述上蜗壳、所述上蜗舌和所述蒸发器的一侧围成上风道,所述下蜗壳、所述下蜗舌和所述蒸发器的另一侧围成下风道,所述上风道中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下风道中设置有第二风机,所述面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面板外侧设有吸音海绵层,所述吸音海绵层覆盖所述若干通孔。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扩压挡板绕所述上蜗壳末端轴旋转。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扩压挡板绕所述下蜗壳末端轴旋转。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扩压挡板设有若干第一扩压板,所述若干第一扩压板之间通过转动轴连接成一体。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扩压挡板设有若干第二扩压板,所述若干第二扩压板之间通过转动轴连接成一体。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风道设有第一风口,所述下风道设有第二风口,当空调室内机制热时,所述第一风口为进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为出风口。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风道设有第一风口,所述下风道设有第二风口,当空调室内机制冷时,所述第一风口为出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为进风口。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上风道和所述下风道之间,使所述上风道和所述下风道相互分开。即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所述上风道和所述下风道相对上下设置。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为贯流风机。
[0014]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设计双向可逆式上下出风风道,提升送风舒适性,有效解决制冷制热
状态下室内垂直温差过大的问题,同时在出风口处可调节扩压段,通过双极增压进风金属及可调扩压导流技术,使进、出风风机配合,增加对进风的补给,提升空调整机出风能力,同时配合不同风速调节扩压导流的角度,有效解决低转速喘振问题。
[0017]本技术通过在风道对侧设置微孔面板,形成薄膜微孔效应,有效释放狭长风道内易产生的封闭低频、宽频空腔声,打破风道内部气流涡旋,使得狭长风道内不断反射、共振放大的噪音能量有无数细微的释放口,通过薄膜微孔释放到外界,同时在微孔面板外部粘贴吸音海绵,有效减小噪音,还能避免风道气体泄漏。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上扩压挡板调整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现结合附图说明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2]实施例1:如图1

图3所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蒸发器1、面板2、蜗壳和蜗舌,所述蜗壳设有上蜗壳31和下蜗壳32,所述蜗舌设有上蜗舌33和下蜗舌34,所述上蜗壳31、所述上蜗舌33和所述蒸发器1的一侧围成上风道5,所述下蜗壳32、所述下蜗舌34和所述蒸发器1的另一侧围成下风道6,所述上风道5中设置有第一风机7,所述下风道6中设置有第二风机8,所述面板2相对所述上风道5和所述下风道6位置上设有若干通孔21,所述面板2外侧设有吸音海绵层9,所述吸音海绵层9覆盖所述若干通孔21。
[0023]所述蒸发器1设置于所述上风道5和所述下风道6之间,使所述上风道5和所述下风道6相互分开。即所述蒸发器1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7和所述第二风机8之间,所述上风道5和所述下风道6相对上下设置。
[0024]所述第一风机7和所述第二风机8均为贯流风机。
[0025]为了解决制冷、制热垂直温差大的问题,制热脚不暖、冷风吹人的问题。所述上蜗壳31末端连接有上扩压挡板10,所述下蜗壳32末端连接有下扩压挡板11。
[0026]具体地,所述上扩压挡板10绕所述上蜗壳31末端轴旋转;所述下扩压挡板11绕所述下蜗壳32末端轴旋转。
[0027]所述上风道5设有第一风口51,所述下风道6设有第二风口61,所述第一风口51和所述第二风口61都兼顾进风及出风功能。即当空调室内机制热时,所述第一风口51为进风口,所述第二风口61为出风口;当空调室内机制冷时,所述第一风口51为出风口,所述第二风口61为进风口。
[0028]具体地,出风风叶作为主动风叶旋转,进风风叶根据双级增压进风技术以匹配出风最优的转速转动,带动进风二次增压后进入风道内部,加大对进风的补给,提升整机的出风能力,出风口最高风速达7m/s(普通为5

6m/s),从而有效提升蒸发器1的换热效率。
[0029]更具体地,空调制热时,第一风口51进风,第二风口61出风,热气从0.5m

5.5m远的范围落地,利用气流的附壁效应,从地面到达墙壁再上升到达屋顶,再利用进风的负压再次进入空调换热,实现整屋空气大循环流动,房间温度更均匀。制热温度偏差仅有1.811℃,人
体正常活动区域温差在1℃以内(现有壁挂机为4.7381℃),彻底解决制热垂直温差大的难题。
[0030]制冷时,第二风口61进风,第一风口51出风,冷气从屋顶自然沉积,在第二风口61进风负压的作用下再次进入空调换热,加快室内空气循环流动,实现距离空调6m远,人体正常活动范围内送风速度在0.3m/s以下,制冷温度偏差仅0.441℃(现有壁挂机为1.551℃),人不会感受到扑面的冷风,只感受到自然舒适的凉气,实现整个房间柔和降温,彻底解决了冷风吹人的难题。
[0031]为了双向可逆式上下出风时,上、下风机不同转速搭配转动时,出风喘振的问题。在所述上风道5和所述下风道6的扩压段分别增加可绕轴旋转的上扩压挡板10和下扩压挡板11,所述上扩压挡板10和所述下扩压挡板11根据不同风挡灵活调节扩压挡板角度,适配不同风挡出风压力,使每个风挡喘振达到最低。
[0032]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空调低于低风速时(包含低风速),扩压挡板处于闭合状态,此时由于风机的转速较低,进风风机不动,出风风机旋转,此时风量较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器、面板、蜗壳和蜗舌,所述蜗壳设有上蜗壳和下蜗壳,所述蜗舌设有上蜗舌和下蜗舌,所述上蜗壳末端连接有上扩压挡板,所述下蜗壳末端连接有下扩压挡板,所述上蜗壳、所述上蜗舌和所述蒸发器的一侧围成上风道,所述下蜗壳、所述下蜗舌和所述蒸发器的另一侧围成下风道,所述上风道中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下风道中设置有第二风机,所述面板相对所述上风道和所述下风道位置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面板外侧设有吸音海绵层,所述吸音海绵层覆盖所述若干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扩压挡板绕所述上蜗壳末端轴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扩压挡板绕所述下蜗壳末端轴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扩压挡板设有若干第一扩压板,所述若干第一扩压板之间通过转动轴连接成一体。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李威黄煜鹏李振华温耀新佟蒙蒙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