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4911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5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及其安装方法,包括:若干个基底;包括若干个柱墩和若干个墙体的围墙体,所述柱墩可拆卸连接在相对应的所述基底上,所述墙体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柱墩之间,所述柱墩的顶部设有柱帽;若干个防护机构,若干个防护机构设置在所述围墙体和所述基底之间,所述柱墩可以是空心柱墩,也可以是分离式柱墩,所述围墙体可以是由若干个柱墩和若干个墙体组成的具有柱墩的结构,也可以是由若干个树叶墙组成的没有柱墩的结构,所述的树叶墙的底部插入所述杯口内,相邻两个所述树叶墙之间设有围栏,本申请不仅能够提高安装的方便性和安全性,且安装速度大大提高,能够使得效率高、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围墙指的是小区与小区或小区与道路等隔离的墙体,具有一定的宽度,为小区或车站内空间使用,为保持小区或车站内的功能使用和安全,并作为小区或车站四周与外界隔离的界限的围墙,围墙通常包括柱墩和基底等。
[0003]现有围墙由于使用传统结构与装饰,不仅结构单一,且都是人工完成,使得成本较高,尤其是某一个工序施工不到位引起围墙开裂以及空鼓等,直接影响使用,从而使围墙丧失了本身具有的性能,此外,现有的围墙由于没有设置防护机构,电器管道直接埋在墙内给维修不便利,当有地震时车辆或行人安全,不仅保护车辆或行人产生损伤,而且会对围墙造成损坏,从而会缩短围墙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及其安装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包括:若干个基底,所述基底上开设有杯口;包括若干个柱墩和若干个墙体的围墙体,所述柱墩可拆卸连接在相对应的所述基底上,所述墙体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柱墩之间,所述柱墩的顶部设有柱帽;若干个防护机构,若干个防护机构设置在所述围墙体和所述基底之间。
[0006]进一步地,所述柱墩为空心柱墩。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空心柱墩的中部开设有空心腔,所述空心柱墩的左右两侧均具有卡槽一。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空心腔位于一对所述卡槽一的之间。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墙体的两侧分别插接在相对应的所述卡槽一内,所述空心柱墩的底部插入所述杯口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柱墩为分离式柱墩。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分离式柱墩包括工型板和一体连接在所述工型板底部的插入部,所述工型板的左右两侧均具有卡槽二,所述墙体的两侧分别插接在相对应的所述卡槽二内,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杯口内。
[0012]进一步地,所述围墙体包括若干个树叶墙,所述的树叶墙的底部插入所述杯口内,相邻两个所述树叶墙之间设有围栏。
[0013]一种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围墙体位置进行放线测量标高中心线放出所述基底位置,样放好后开挖所述基底土方,所述基底土方开挖至所述基底底上100MM然后采用人工整平,然后铺上石粉或砂垫层铺平压实紧接着放线放出标高和所述基底的边线,调人所述基底对准位置以及标高就位安装,核对标高以及位置符合要求后,对所述基底周边进行回填夯实,回填土方时采用两边对称切勿单边回填,回填完成后对标高以及位置进行核对对于偏移进行调整到位,将所述基底的四个角打入锚杆固定;步骤二:根据所述基底安装位置进行复核,调人柱墩对准所述杯口并慢慢插入,再插入抗震橡胶临时固定,抗震橡胶每边两块进行安装,核对垂直度以及标高修整尖紧抗震橡胶之后,再浇灌水泥砂浆,其余的柱墩采用逐个同上安装形式进行安装;步骤三:所述墙体分为上部和下部两个部分,先根据所述卡槽一或所述卡槽二的所述墙体的尺寸进行校对按号入座方式,调人将所述下部对准所述杯口慢慢放入就位,再采用抗震橡胶两边塞对所述下部进行临时固定,再核对标高以及位置和垂直度等符合要求后,尖紧抗震橡胶采用两边对称安装的方式进行安装,所述上部的安装方式和所述下部的安装方式相同,然后同上述方法对若干个所述墙体进行逐个安装,完成后复核标高以及位置垂直度等符合要求,再采用毛刷清理混疑土表面杂物,所述墙体和所述柱墩的连接处两边贴上胶带,胶带必须贴顺直贴紧然后采用结构胶进行密封,打胶必须均匀密实顺直饱满,等结构胶干燥后紧接着拆除胶带;步骤四:清理柱顶面以及柱帽的卫生,将所述柱帽对准所述柱墩并慢慢放入,调整标高以及位置符合要求后在所述柱帽和所述柱墩的交接处贴上胶带打结构胶密封,安装完成自评合格后组织验收。
[0014]更进一步地,当安装所述树叶墙时,其安装方法和所述墙体的安装方法相同,安装顺序必须以围墙纵向中心向两边进行安装,根据围墙的位置调人所述树叶墙就位插入到独立的所述杯口内,再通过两边各两块的抗震橡胶对所述树叶墙进行临时固定,等标高位置以及垂直度校核符合要求后塞紧抗震橡胶然后浇灌水泥浆,并在相邻两个树叶墙的交接处两边各5MM贴胶带,然后打结构胶进行密封。
[0015]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的优点是:1.本申请通过BIM技术建模组合安装,采用生态混疑土(海蛎壳做胶结,建筑垃圾做骨料)配合比,通过厂家生产现场进行组合安装方式,具有工期短、不需要人工操作、安装简单以及延长使用寿命等优点。
[0016]2.本申请中还设有防护机构,通过防护机构不仅能够提高抗震效果,还能提高墙体的抗折强度,防止地震时对车辆及行人安全造成威胁,使墙体不被毁坏,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0018]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的的基底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的空心柱墩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的分离式柱墩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列表:基底1、基础部11、凸起部12、杯口121、树叶墙4、围栏41、空心柱墩2、卡槽一21、空心腔22、分离式柱墩3、工型板31、卡槽二311、插入部32、柱帽33、墙体5。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但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0026]现有围墙由于使用传统结构与装饰等单一、都是人工完成成本高,尤其是某一个工序施工不到位引起围墙开裂以及空鼓等,直接影响使用,从而使围墙丧失了本身具有的性能,此外,现有的围墙由于没有设置防护机构,电器管道直接埋在墙内给维修不便利,当有地震时车辆或行人安全,不仅保护车辆或行人产生损伤,而且会对围墙造成损坏,从而会缩短围墙的使用寿命。
[0027]目前,绝大部分新建的建筑墙体仍以传统的浇注砼或砌筑方式来施工,不仅施工工期长,施工现场污染严重,且劳动生产率低,质量不稳定,此外,还存在浪费和损耗大等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材料的发展,1958年,第一栋以PC(Precast Concrete,即预制混凝土)墙板为材料的住宅在北京成功建成,之后,PC墙板在建筑领域迅速崛起并得到了飞速发展。
[0028]PC墙的建造是在工厂预制好混凝土构件,包括梁、板、柱、墙等,然后运输至现场进行吊装拼接,最终完成一栋建筑物的建造就像搭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基底(1),所述基底(1)上开设有杯口(121);包括若干个柱墩和若干个墙体(5)的围墙体,所述柱墩可拆卸连接在相对应的所述基底(1)上,所述墙体(5)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柱墩之间,所述柱墩的顶部设有柱帽(33);若干个防护机构,若干个防护机构设置在所述围墙体和所述基底(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墩为空心柱墩(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柱墩(2)的中部开设有空心腔(22),所述空心柱墩(2)的左右两侧均具有卡槽一(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腔(22)位于一对所述卡槽一(21)的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5)的两侧分别插接在相对应的所述卡槽一(21)内,所述空心柱墩(2)的底部插入所述杯口(121)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墩为分离式柱墩(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式柱墩(3)包括工型板(31)和一体连接在所述工型板(31)底部的插入部(32),所述工型板(31)的左右两侧均具有卡槽二(311),所述墙体(5)的两侧分别插接在相对应的所述卡槽二(311)内,所述插入部(32)插入所述杯口(121)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墙体包括若干个树叶墙(4),所述的树叶墙(4)的底部插入所述杯口(121)内,相邻两个所述树叶墙(4)之间设有围栏(41)。9.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生态智能组合的围墙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围墙体位置进行放线测量标高中心线放出所述基底(1)位置,样放好后开挖所述基底(1)土方,所述基底(1)土方开挖至所述基底(1)底上100MM然后采用人工整平,然后铺上石粉或砂垫层铺平压实紧接着放线放出标高和所述基底(1)的边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学善谢汪洋陈春兴魏飞华陈文栋林小明陈龙花何申忠何心耐林峰何敏庄斌陈良瑞周孙平何尔月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高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