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7470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回收仓以及汇流井,所述雨水回收仓构筑于城市绿地下方,所述汇流井设置于雨水回收仓上,所述汇流井内设置有组合过滤结构,所述雨水回收仓内设置有汇流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雨水收集技术领域,汇流井内设置组合过滤结构,对雨水中的树叶、垃圾等杂物进行初步分离,从而保证透水效率,在汇流仓内设置分层过滤结构,将雨水引入到汇流仓内,并利用分层过滤结构对雨水将水体中的泥沙分离出来,经过两次过滤后的水体进一步导入到沉淀仓内,并对水体进行进一步的絮凝沉淀以及曝气净化,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清洁水灌注到储液仓内进行存储,可以作为平时的绿化以及消防用水。用水。用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雨水收集
,具体为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中硬质路面铺砌面积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加,引起地表雨水径流量增加,下渗量减小,洪涝频发,危害加剧,初期径流雨水含有大量杂质,直接排入水体,水污染情况严重,而经过处理后的雨水,不仅可以开源节流回用于城市绿化、喷洒道路等,还能渗透回灌地下补充地下水,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的理念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综合方案,然而传统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在收集雨水过程中,雨水渗透性能差,雨水收集量受到限制,还是会出现内涝现象,而且雨水下渗过程中,雨水冲刷的树叶、垃圾以及其他杂质容易堵住埋设的管道,影响整个蓄水过程,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回收仓以及汇流井,所述雨水回收仓构筑于城市绿地下方,所述汇流井设置于雨水回收仓上,所述汇流井内设置有组合过滤结构,所述雨水回收仓内设置有汇流仓,所述汇流仓内设置有分层过滤结构,所述汇流仓的一侧与地面沉淀仓相连通,所述沉淀仓的一端与储液仓相连通;
[0005]所述组合过滤结构包括:固定座、装配连接组件、过滤网筒以及防跌支架,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汇流井上端开口位置上,所述过滤网筒插装于装配连接组件上且与固定座装配连接,所述防跌支架放置于固定座上;
[0006]所述分层过滤结构包括:导水改向组件、泥沙仓以及动力引水组件,所述导水改向组件设置于汇流井下端上且一端沿汇流仓径向与汇流仓侧壁相连通,所述泥沙仓设置于汇流仓下端上,所述动力引水组件的一端伸入到汇流仓内、另一端与沉淀仓相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装配连接组件包括:安装环、装配环、限位凸块以及吊耳,所述安装环焊接于固定座内,所述安装环上开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环套装于过滤网筒上,所述限位凸块焊接于装配环侧壁上且插入到装配槽内,所述吊耳焊接于过滤网筒上。
[0008]优选的,所述导水改向组件包括:导水罩以及导水管,所述导水罩设置于汇流井下端上,所述导水管的一端与导水罩相连通、另一端与汇流仓侧壁相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动力引水组件包括:增压泵、进水过滤组件以及排水管,所述增压泵设置于汇流仓一侧,所述进水过滤组件设置于汇流仓内且位于汇流仓中心位置,所述进水过滤组件的一端与增压泵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增压泵的出水端相连通、
另一端与沉淀仓相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进水过滤组件包括:进水管以及筛管,所述进水管一端伸入到汇流仓内、另一端与增压泵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筛管焊接于进水管的一端上且位于汇流仓的中心位置上,所述筛管的下端焊接有封堵。
[0011]优选的,所述泥沙仓的下端设置有排砂口,所述排砂口位置设置有排砂阀。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绿地下方构筑雨水回收仓,雨水回收仓内设置有汇流仓,地上部分设置沉淀仓以及储液仓,汇流仓上部设置汇流井,汇流井内设置组合过滤结构,对雨水中的树叶、垃圾等杂物进行初步分离,从而保证透水效率,在汇流仓内设置分层过滤结构,将雨水引入到汇流仓内,并利用分层过滤结构对雨水将水体中的泥沙分离出来,经过两次过滤后的水体进一步导入到沉淀仓内,并对水体进行进一步的絮凝沉淀以及曝气净化,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清洁水灌注到储液仓内进行存储,可以作为平时的绿化以及消防用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在收集雨水过程中,雨水渗透性能差,雨水收集量受到限制,还是会出现内涝现象,而且雨水下渗过程中,雨水冲刷的树叶、垃圾以及其他杂质容易堵住埋设的管道,影响整个蓄水过程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的A

A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的局部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的a位置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雨水回收仓;2、汇流井;3、汇流仓;4、沉淀仓;5、储液仓;6、固定座;7、过滤网筒;8、防跌支架;9、泥沙仓;10、安装环;11、装配环;12、限位凸块;13、吊耳;14、导水罩;15、导水管;16、增压泵;17、排水管;18、进水管;19、筛管;20、排砂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在对电气控制做说明。
[0023]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
[0024]实施例:由说明书附图1

6可知,本方案包括雨水回收仓1以及汇流井2,雨水回收仓1构筑于城市绿地下方,汇流井2设置于雨水回收仓1上,汇流井2内设置有组合过滤结构,雨水回收仓1内设置有汇流仓3,汇流仓3内设置有分层过滤结构,汇流仓3的一侧与地面沉淀仓4相连通,沉淀仓4的一端与储液仓5相连通,汇流井2内设置组合过滤结构,对雨水中的树叶、垃圾等杂物进行初步分离,从而保证透水效率,在汇流仓3内设置分层过滤结构,将雨水引入到汇流仓3内,并利用分层过滤结构对雨水将水体中的泥沙分离出来,经过两次过滤后的水体进一步导入到沉淀仓4内,并对水体进行进一步的絮凝沉淀以及曝气净化,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清洁水灌注到储液仓5内进行存储,可以作为平时的绿化以及消防用水;
[0025]上述组合过滤结构包括:固定座6、装配连接组件、过滤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回收仓(1)以及汇流井(2),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回收仓(1)构筑于城市绿地下方,所述汇流井(2)设置于雨水回收仓(1)上,所述汇流井(2)内设置有组合过滤结构,所述雨水回收仓(1)内设置有汇流仓(3),所述汇流仓(3)内设置有分层过滤结构,所述汇流仓(3)的一侧与地面沉淀仓(4)相连通,所述沉淀仓(4)的一端与储液仓(5)相连通;所述组合过滤结构包括:固定座(6)、装配连接组件、过滤网筒(7)以及防跌支架(8),所述固定座(6)设置于汇流井(2)上端开口位置上,所述过滤网筒(7)插装于装配连接组件上且与固定座(6)装配连接,所述防跌支架(8)放置于固定座(6)上;所述分层过滤结构包括:导水改向组件、泥沙仓(9)以及动力引水组件,所述导水改向组件设置于汇流井(2)下端上且一端沿汇流仓(3)径向与汇流仓(3)侧壁相连通,所述泥沙仓(9)设置于汇流仓(3)下端上,所述动力引水组件的一端伸入到汇流仓(3)内、另一端与沉淀仓(4)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防内涝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连接组件包括:安装环(10)、装配环(11)、限位凸块(12)以及吊耳(13),所述安装环(10)焊接于固定座(6)内,所述安装环(10)上开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环(11)套装于过滤网筒(7)上,所述限位凸块(12)焊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光辉潘高峰郑智勇杜芳冯雪原菁徐宁陈一诺郭力文李艳春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