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乃应专利>正文

一种太阳能加热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74548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加热发电装置,包括:支架、安装框架、太阳能模块、集热管、进液总管道和出液总管道,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所述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为长方形框架结构,所述安装框架内设置有多个太阳能模块,所述太阳能模块包括:发电板、反光板、安装板和连接螺栓,安装板为长条弧形板状结构,安装板可进行翻转,安装板的凹面设置有所述反光板,安装板的凸面设置有所述发电板,所述安装框架设置有两个,两个安装框架并排设置为一个总框架,两个安装框架的太阳能模块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两个太阳能模块中设置有一个集热管,相邻两个集热管的出口端与进口端依次相连。端依次相连。端依次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加热发电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太阳能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加热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石油、煤炭储藏量有限,价格上涨,以石油煤炭为燃料燃烧产生的CO2、SO2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危极人类的生存,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当前,两种主要的太阳能开发利用方式是太阳能加热和太阳能发电,且太阳能发电和加热一般使用两套装置。
[0003]为了节约占地空间,使得设备可以有效运行,现需要一种集太阳能加热、发电功能一体的装置,同时根据季节的不同,家庭生活中对功能需求也不同,在冬季时,日常使用的热水量大,在夏季时,对热水量的需求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加热发电装置。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太阳能加热发电装置,包括:支架、安装框架、太阳能模块、集热管、进液总管道和出液总管道,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所述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为长方形框架结构,所述安装框架内设置有多个太阳能模块,所述太阳能模块包括:发电板、反光板、安装板和连接螺栓,所述安装板为长条弧形板状结构,所述安装板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均贯穿设置有连接套筒,两个所述连接套筒共轴线,且所述连接套筒位于所述长条弧形板凹面一侧,所述连接套筒的一端朝向所述太阳能模块内部,所述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框架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板可进行翻转,所述安装板的凹面设置有所述反光板,所述安装板的凸面设置有所述发电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若干固定通孔,所述安装框架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固定通孔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连接螺栓贯穿所述固定通孔且连接于所述螺纹孔中,当安装板完成翻转后,通过连接螺栓将连接板固定,防止安装板转动;
[0007]所述安装框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安装框架并排设置为一个总框架,两个安装框架的太阳能模块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两个太阳能模块的连接套筒共轴线,相对应的两个太阳能模块中设置有一个所述集热管,所述集热管同轴贯穿设置于所述连接套筒内,且所述集热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伸出所述总框架,相邻两个集热管的出口端与进口端依次相连,第一个集热管的进口端与所述进液总管道相连接,最后一个集热管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液总管道相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模块还包括:连接管A、连接管B、管接头A、管接头B、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安装板内部设置有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管A和连接管B,所述连接管A的另一端贯穿伸出所述连接板且设置有管接头A,所述连接管B的另一端贯穿伸出所述连接板且设置有管接头B,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框架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管接头A与管接头B均位于所述间隙中,使其不干涉安装板的翻转,所述管接头A
与管接头B的结构相同,所述进液接头与出液接头的结构相同,管接头与所述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框架与所述管接头A、管接头B对应位置处分别设置有通孔A和通孔B,所述通孔A和通孔B位于所述安装框架远离另一安装框架的侧端;
[0009]所述安装板的凹面向上时,所述管接头A与通孔A对应,所述管接头B与通孔B对应,所述进液接头穿过所述通孔A与所述管接头A相连接,所述出液接头穿过所述通孔B与所述管接头B相连接,当所述安装板翻转180
°
后,所述安装板的凸面向上时,所述管接头A与通孔B对应,所述管接头B与通孔A对应,所述进液接头穿过所述通孔A与所述管接头B相连接,所述出液接头穿过所述通孔B与所述管接头A相连接;
[0010]相邻两个太阳能模块的出液接头与进液接头依次连接,第一个太阳能模块的进液接头与所述进液总管道相连接,最后一个太阳能模块的出液接头与所述出液总管道相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底座、两个侧支撑架和支撑气缸,所述侧支撑架竖直设置,两个所述侧支撑架之间通过底座相连接,两个所述侧支撑架的上端架设有所述总框架,两个所述侧支撑架的上端均设置有轴承座,所述总框架的相对侧端分别设置有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共轴线,所述转轴与所述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气缸的缸体下端铰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气缸的活塞杆的上端与所述总框架的侧端铰接,所述支撑气缸用于推动所述总框架翻转,所述总框架铰接有所述活塞杆的侧端与设有转轴的侧端相邻。
[0012]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管道呈U型结构。
[0013]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位于所述总框架侧端的中心。
[0014]进一步的,所述集热管与所述连接套筒转动连接,使得安装板翻转时,集热管不会受到影响。
[0015]进一步的,所述发电板为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板为柔性的薄膜结构,便于将其贴合在安装板的凸面。
[0016]进一步的,所述总框架的侧端外边缘设置有防护外壳,所述防护外壳用于保护各类液体管道。
[001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8]冬天对加热功能需求大时,安装板的凹面向上,安装板的凹面设置有所述反光板,连接套筒中设置有集热管,反光板将太阳光线反射至集热管表面,对集热管中的液体加热,多个集热管依次相连,冷的液体从进液总管道进入第一个集热管,加热后的液体从最后一个集热管的出口端流出到出液总管道中,为了便于排布管路,本技术中的各连接管路可采用软管,液体可为水或热水器换热液;
[0019]当夏天对加热功能需求减少时,可翻转安装板,使得安装板的凸面向上,安装板的凸面设置有发电板,用于进行太阳能发电。
[0020]发电板在进行发电时,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但是太阳光照在发电板上产生高热量,若不能及时降温,将导致光电转换效率下降,安装板内部设置有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用于对发电板的底部进行降温散热,同时冷却管道的连接管A、连接管B与外部管道之间可拆卸连接,使得安装板翻转后也不会影响冷却管道的管路连接,进行冷却工作,升温后的液体可与集热管加热后的液体混合并由出液总管道排出。
[0021]所述支撑气缸用于推动所述总框架翻转,即调整安装板的角度,使太阳光直射安
装板,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
[002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一、本技术集太阳能加热、发电功能于一体,当安装板的凸面向上时,进行发电功能,当安装板的凹面向上时,进行加热功能,同时本技术设置有多个太阳能模块,在使用时,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将一部分太阳能模块进行加热,另一部分进行发电。
[0024]二、本技术在安装板内部设置有冷却管道,用于对发电板的底部进行冷却,提高发电板的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总框架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进液接头、出液接头的示意图。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加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安装框架(2)、太阳能模块(3)、集热管(4)、进液总管道(5)和出液总管道(6),所述支架(1)上设置有所述安装框架(2),所述安装框架(2)为长方形框架结构,所述安装框架(2)内设置有多个太阳能模块(3),所述太阳能模块(3)包括:发电板、反光板、安装板(31)和连接螺栓(32),所述安装板(31)为长条弧形板状结构,所述安装板(31)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板(33),所述连接板(33)上均贯穿设置有连接套筒(34),两个所述连接套筒(34)共轴线,且所述连接套筒(34)位于所述长条弧形板的凹面一侧,所述连接套筒(34)的一端朝向所述太阳能模块内部,所述连接套筒(34)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框架(2)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板(31)的凹面设置有所述反光板,所述安装板(31)的凸面设置有所述发电板,所述连接板(33)上设置有若干固定通孔,所述安装框架(2)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固定通孔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连接螺栓(32)贯穿所述固定通孔且连接于所述螺纹孔中;所述安装框架(2)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安装框架(2)并排设置为一个总框架(21),两个安装框架(2)的太阳能模块(3)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两个太阳能模块(3)中的连接套筒(34)共轴线,相对应的两个太阳能模块(3)中设置有一个所述集热管(4),所述集热管(4)同轴贯穿设置于所述连接套筒(34)内,且所述集热管(4)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伸出所述总框架(21),相邻两个集热管(4)的出口端与进口端依次相连,第一个集热管(4)的进口端与所述进液总管道(5)相连接,最后一个集热管(4)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液总管道(6)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加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模块还包括:连接管A(35)、连接管B(36)、管接头A(351)、管接头B(361)、进液接头(37)和出液接头(38),所述安装板内部设置有冷却管道(311),所述冷却管道(31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管A(35)和连接管B(36),所述连接管A(35)的另一端贯穿伸出所述连接板(33)且设置有管接头A(351),所述连接管B(36)的另一端贯穿伸出所述连接板(33)且设置有管接头B(361),所述连接板(33)与所述安装框架(2)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管接头A(351)与管接头B(361)均位于所述间隙中,所述管接头A(351)与管接头B(361)的结构相同,所述进液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乃应
申请(专利权)人:李乃应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