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318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管组件,包括一个分流器、一根双流道导管、两个植入底座和两根单通道导管,其中一植入底座的输出端通过一单通道导管与分流器的第一接口连接,另一植入底座的输出端通过另一单通道导管与分流器的第二接口连接,分流器的第三接口与双流道导管的一端连接,双流道导管内相互隔离的两个流道分别与两个植入底座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血液透析管组件通过双流道导管和两个植入底座组合,从而,一方面避免外露皮肤表面,延长了透析管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两个植入底座便于医护人员区分,从而可以准确快速地穿刺透析,降低了后期重复穿刺时的难度,提高了透析的效率。提高了透析的效率。提高了透析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液透析管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液透析管组件。

技术介绍

[0002]血液透析管是连接患者血管和透析器的管路,血液从动脉端出来,经过透析器,然后从静脉端回到患者体内。现有血液透析导管使用时管体一端裸露在体表,管体另一端通过穿刺皮下组织进入中心静脉,既不美观,又不方便洗浴或游泳,且皮下隧道处皮肤开口直接与外界接触,易导致皮下隧道感染,影响导管寿命,另外患者日常生活不慎触碰或牵拉裸露的导管容易出现皮肤牵拉疼痛,长期使用容易出现导管脱落。
[0003]中国专利CN207168772U公开了一种皮下埋植式血液透析导管,虽然为皮下埋植式结构,可以较长时间使用,进而解决上述大部分问题。但是,由于埋植底座为一体式设计,两个腔室紧邻,很难区别,当植入皮下后医护人员很难准确快速地将穿刺针插入两个不同的腔室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液透析管组件,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管组件,包括一个分流器、一根双流道导管、两个植入底座和两根单通道导管,所述植入底座内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空腔,所述空腔的上方设置有穿刺隔膜,其中一所述植入底座的空腔与所述分流器的第一接口通过一所述单通道导管连接,另一所述植入底座的空腔与所述分流器的第二接口通过另一所述单通道导管连接,所述分流器的第三接口与所述双流道导管的一端连接。
[0006]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卡套,所述植入底座的一侧设置有连通所述空腔的导管接头,所述导管接头包括柱体段和锥体段,所述锥体段上外径较大的一端与所述柱体段形成一用于卡接所述卡套的台阶。
[0007]进一步的,所述卡套的内壁环向设置有一凸环,所述凸环的内径大于所述柱体段的外径且小于所述锥体段上外径较大的一端的外径。
[000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植入底座为对称设置的扁平状半圆柱体结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双流道导管内设置有分隔肋,所述分隔肋将所述双流道导管分隔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分隔肋位于所述双流道导管的另一端向管口外延伸。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位于所述双流道导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斜口,所述第一流道位于所述双流道导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斜口,所述第一斜口和第二斜口相对于所述双流道导管的轴线中心对称。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靠近所述双流道导管另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流道侧孔。
[0012]进一步的,所述植入底座的底板上设置有用于绑扎固定的绑扎孔。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4]本技术的血液透析管组件通过双流道导管和两个植入底座组合,从而,一方面避免外露皮肤表面,延长了透析管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两个植入底座便于医护人员区分,从而可以准确快速地穿刺透析,降低了后期重复穿刺时的难度,提高了透析的效率。同时,通过双流道导管的斜口和分隔肋设置,避免了管口堵塞的问题,血液再循环率显著降低。
[0015]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公开的血液透析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公开的植入底座的剖视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公开的双流道导管的第一轴测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公开的双流道导管的第一轴测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公开的双流道导管的主视示意图。
[0022]图例说明:
[0023]1、分流器;11、第一接口;12、第二接口;13、第三接口;2、双流道导管;21、分隔肋;22、第一流道;23、第二流道;24、第一斜口;25、第二斜口;26、流道侧孔;3、植入底座;31、空腔;32、穿刺隔膜;33、底板;34、绑扎孔;35、导管接头;36、柱体段;37、锥体段;38、台阶;4、单通道导管;5、卡套;51、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5]如图1

图5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管组件,为皮下植入式结构,包括一个分流器1、一根双流道导管2、两个植入底座3和两根单通道导管4,双流道导管2即为双 D型管路,分流器1为Y型管接头,上方为第一接口11和第二接口12,下方为第三接口13。植入底座3内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空腔31,空腔31的上方设置有用于穿刺的穿刺隔膜32,空腔31与单通道导管4连通。其中一植入底座3的输出端通过一单通道导管4与分流器1的第一接口11连接,另一植入底座3的输出端通过另一单通道导管4与分流器1的第二接口12 连接,分流器1的第三接口13与双流道导管2的一端连接,第三接口13内也设置有两个与第一接口11和第二接口12连通的流道,第三接口13的两个流道与双流道导管2的两个流道联通,进而双流道导管2内相互隔离的两个流道分别与两个植入底座3的空腔31连通。
[0026]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还包括一卡套5,植入底座3的一侧设置有连通空腔31 的导管接头35,导管接头35内设置有贯通的连接孔,导管接头35包括柱体段36和锥体段 37,锥体段37上外径较大的左端与柱体段36形成一用于卡接卡套5的台阶38。具体的,卡套5的内壁环向设置有一凸环51,凸环51的内径大于柱体段36的外径且小于锥体段37上外径较大的一端的外径。使用时,首先将卡套5套入单通道导管4外,然后将单通道导管4 套结在导
管接头35上,然后将卡套5推入导管接头35,其中,卡套5首先与锥体段37挤压形变,越过锥体段37后套结在柱体段36上,该种设置易进难出,从而将单通道导管4的一端稳固的压接在导管接头35上,其中,导管接头35和卡套5等均为塑料材质,便于后期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0027]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植入底座3为对称设置的扁平的半圆柱体结构,且植入底座3的外表均圆角光滑过度,从而在植入时可以拼接为一个圆柱体结构,进而减少空间的占用。
[0028]在本实施例中,双流道导管2内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分隔肋21,分隔肋21将双流道导管2分隔为第一流道22和第二流道23,分隔肋21位于双流道导管2的另一端向管口外延伸,起到了类似隔板的作用,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流道22输出的血液输入到第二流道23内,血液再循环率显著降低,进而降低血液透析的效率。
[002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22位于双流道导管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斜口24,第二流道 23位于双流道导管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斜口25,第一斜口24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液透析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分流器(1)、一根双流道导管(2)、两个植入底座(3)和两根单通道导管(4),所述植入底座(3)内设置有向下凹陷的空腔(31),所述空腔(31)的上方设置有穿刺隔膜(32),其中一所述植入底座(3)的空腔(31)与所述分流器(1)的第一接口(11)通过一所述单通道导管(4)连接,另一所述植入底座(3)的空腔(31)与所述分流器(1)的第二接口(12)通过另一所述单通道导管(4)连接,所述分流器(1)的第三接口(13)与所述双流道导管(2)的一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透析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卡套(5),所述植入底座(3)的一侧设置有连通所述空腔(31)的导管接头(35),所述导管接头(35)包括柱体段(36)和锥体段(37),所述锥体段(37)上外径较大的一端与所述柱体段(36)形成一用于卡接所述卡套(5)的台阶(3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液透析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套(5)的内壁环向设置有一凸环(51),所述凸环(51)的内径大于所述柱体段(36)的外径且小于所述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兰兰陆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怀化市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