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2198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包括包括蜗壳(100)、电机(101)、丝杠(102)、叶轮(103)、转动螺栓(104)、紧固螺栓(105)、整流罩(106)、集流器(107);其通过设置与所述蜗壳(100)可拆卸固定的集流器(107),使新的所述集流器(107)的端面与所述叶轮(103)的表面旋转摩擦并被所述叶轮(103)的表面刮削,产生极小的固定的间隙,同时使所述叶轮(103)的表面与所述集流器(107)的端面实现有效贴合,以减少间隙泄露,增强叶轮(103)升压能力,从而提升叶轮工作效率。从而提升叶轮工作效率。从而提升叶轮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间隙可控叶轮


[0001]本技术涉及叶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方便调节叶轮和集流器间隙的间隙可控叶轮。

技术介绍

[0002]鼓风机、压缩机等风机设备的组成部件中包括叶轮、集流器(吸气室)、扩压器、蜗壳等。其中集流器和叶轮作为吸气部件,它们的装配间隙会直接影响风机效率。集流器内表面与叶轮的轮盖面配合,集流器与叶轮之间采取间隙配合。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间隙过大,导致间隙泄露增加、叶轮升压能力减弱,压比下降,风机效率降低,测试性能与用户要求性能就会有所偏差。传统的调整叶轮和集流器间隙的方法通常是用简单的紧固螺钉进行调整,在调整时,通常需要根据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感觉调节紧固螺钉来调节到预期的间隙,偶然性大,不确定性大,费时费力。因此,目前亟需一种方便调节叶轮和集流器间隙的间隙可控叶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调节叶轮和集流器间隙的间隙可控叶轮。
[0004]本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包括蜗壳、电机、丝杠、叶轮、转动螺栓、紧固螺栓、整流罩、集流器;
[0005]所述蜗壳内配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丝杠的一端同轴固定,所述丝杠的另一端与叶轮通过转动螺栓连接,所述转动螺栓的端部通过紧固螺栓固定有整流罩,所述整流罩的端面与叶轮的表面平滑连通,所述叶轮的表面能够与集流器的端面搭接,所述集流器与所述蜗壳可拆卸固定。
[0006]本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还包括键槽、键、第一磁铁、第一弹簧、摩擦块、导轨、第二磁铁、第二弹簧;
[0007]所述丝杠与叶轮螺纹连接;
[0008]所述丝杠的外圆周面上沿其轴向开设有键槽,所述键槽开设在所述叶轮的内圆周面,所述键槽内配置有沿其移动的键,所述键的一端与第一磁铁能够相互吸引,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丝杠固定,所述丝杠与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键的一端固定;
[0009]所述叶轮的端面能够与摩擦块的一端搭接,所述摩擦块配置在导轨内并沿其移动,所述导轨与所述蜗壳固定;
[0010]所述摩擦块的另一端能够与第二磁铁相互排斥,所述第二磁铁与导轨固定,所述第二磁铁与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摩擦块的另一端固定。
[0011]本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其中所述丝杠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叶轮同轴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共同配置有转动螺栓。
[0012]本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其中所述集流器的端面的形状与所述叶轮的表面的形状相同。
[0013]本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其中所述叶轮的材质的硬度和强度大于所述集流器的材质的硬度和强度。
[0014]本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其中所述第一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0015]本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其中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0016]本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能够方便调节叶轮和集流器之间的间隙,节省人力物力,提升效率。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间隙可控叶轮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0019]图2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的第二位置剖视图;
[0020]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4是图3的运动状态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4所示,参见图1、2,本技术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包括蜗壳100、电机101、丝杠102、叶轮103、转动螺栓104、紧固螺栓105、整流罩106、集流器107;
[0023]所述蜗壳100内配置有电机101,所述电机101的输出轴与丝杠102的一端同轴固定,所述丝杠102的另一端与叶轮103通过转动螺栓104连接,所述转动螺栓104的端部通过紧固螺栓105固定有整流罩106,所述整流罩106的端面与叶轮103的表面平滑连通,所述叶轮103的表面能够与集流器107的端面搭接,所述集流器107与所述蜗壳100可拆卸固定。
[0024]本技术通过设置与所述蜗壳100可拆卸固定的集流器107,使新的所述集流器107的端面与所述叶轮103的表面旋转摩擦并被所述叶轮103的表面刮削,产生极小的固定的间隙,同时使所述叶轮103的表面与所述集流器107的端面实现有效贴合,以减少间隙泄露,增强叶轮103升压能力,从而提升叶轮工作效率。
[0025]本技术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若叶轮103的表面与集流器107的端面的间隙发生变化而不满足预期,则仅需要更换方便加工的集流器107,在重复进行新的所述集流器107的端面与所述叶轮103的表面旋转摩擦并产生极小的固定的间隙。
[0026]其中,所述电机101设有的电源模块包括电池、电控模块、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电控模块电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用户终端无线连接。
[0027]本技术通过所述电机101的无线通信模块可直接使用户终端无线控制电机101,从而使电机101的转速、旋转方向、功率可调整,从而随意调节所述叶轮103的转速和转向。
[002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解释,参见图3、4,还包括键槽110、键111、第一磁铁112、第一弹簧113、摩擦块114、导轨115、第二磁铁116、第二弹簧117;
[0029]所述丝杠102与叶轮103螺纹连接;
[0030]所述丝杠102的外圆周面上沿其轴向开设有键槽110,所述键槽110开设在所述叶
轮103的内圆周面,所述键槽110内配置有沿其移动的键111,所述键111的一端与第一磁铁112能够相互吸引,所述第一磁铁112与所述丝杠102固定,所述丝杠102与第一弹簧113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弹簧113的另一端与所述键111的一端固定;
[0031]所述叶轮103的端面能够与摩擦块114的一端搭接,所述摩擦块114配置在导轨115内并沿其移动,所述导轨115与所述蜗壳100固定;
[0032]所述摩擦块114的另一端能够与第二磁铁116相互排斥,所述第二磁铁116与导轨115固定,所述第二磁铁116与第二弹簧117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弹簧117的另一端与摩擦块114的另一端固定。
[0033]本技术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所述叶轮103的表面与集流器107的端面的间隙发生变化而不满足预期时,还可通过如下方式改变所述叶轮103的表面与集流器107的端面的间隙:拆卸转动螺栓104,控制所述第一磁铁112通电并与键111吸合,所述键111与所述叶轮103上的键槽110脱离,控制第二磁铁116通电并与所述摩擦块114排斥,所述摩擦块114的一端与所述叶轮103的端面搭接,以锁定所述叶轮103的旋转角度,此时控制所述电机101的输出轴转动,带动丝杠102转动,所述叶轮103沿所述丝杠102移动以小幅度调节所述叶轮103的位置,从而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蜗壳(100)、电机(101)、丝杠(102)、叶轮(103)、转动螺栓(104)、紧固螺栓(105)、整流罩(106)、集流器(107);所述蜗壳(100)内配置有电机(101),所述电机(101)的输出轴与丝杠(102)的一端同轴固定,所述丝杠(102)的另一端与叶轮(103)通过转动螺栓(104)连接,所述转动螺栓(104)的端部通过紧固螺栓(105)固定有整流罩(106),所述整流罩(106)的端面与叶轮(103)的表面平滑连通,所述叶轮(103)的表面能够与集流器(107)的端面搭接,所述集流器(107)与所述蜗壳(100)可拆卸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隙可控叶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键槽(110)、键(111)、第一磁铁(112)、第一弹簧(113)、摩擦块(114)、导轨(115)、第二磁铁(116)、第二弹簧(117);所述丝杠(102)与叶轮(103)螺纹连接;所述丝杠(102)的外圆周面上沿其轴向开设有键槽(110),所述键槽(110)开设在所述叶轮(103)的内圆周面,所述键槽(110)内配置有沿其移动的键(111),所述键(111)的一端与第一磁铁(112)能够相互吸引,所述第一磁铁(112)与所述丝杠(102)固定,所述丝杠(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亮刘思学
申请(专利权)人:环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