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体制造管、及护坡框的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71660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成形体制造管、及使用该成形体制造管的护坡框的形成方法,成形体制造管具有:在内部填充有水合材料的管主体;设于所述管主体的内侧的辅助内层,该辅助内层具有以沿所述管主体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细长的筋体。体。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成形体制造管、及护坡框的形成方法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1]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2019-143663号、日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2019-143667号、日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2019-143669号主张优先权,并通过引用纳入本申请说明书的记载中。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形体制造管、及使用该成形体制造管的护坡框的形成方法,其中,在使料浆(泥浆)状或液态的水合材料填充固化从而制造圆木状的成形体时等能够优选使用所述成形体制造管。

技术介绍

[0003]以往,提供各种用于使用水合材料(例如砂浆)来制造成形体的资材。作为相关资材,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使高强力纤维形成为袋状的高强力纤维制筒状袋。
[0004]在将水合材料填充到该高强力纤维制筒状袋内后使其固化而制造的成形体中,由于水合材料固化后的固化部分的表面被高强力纤维(高强力纤维制筒状袋)覆盖,因此,即使不使用钢筋等金属制的资材也能够提高耐久性。
[0005]另外,虽然上述以往的使用高强力纤维制筒状袋来制造的成形体,因高强力纤维而提高了耐久性,但由于固化部分本身脆弱,故存在若高强力纤维制筒状袋破损,在固化部分产生龟裂时成形体容易变形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第265061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0007]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该实际情况,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制造难以变形的成形体的成形体制造管、及护坡框的形成方法。[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0008]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具有:在内部填充有水合材料的管主体;辅助内层,设于所述管主体的内侧,具有以沿所述管主体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细长的筋体。
[0009]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中,还可以为,所述筋体以从所述管主体的内表面向所述管主体的径向内侧分离的方式配置。
[0010]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中,还可以为,所述辅助内层具有网状且与所述管主体的内表面邻接的邻接层,
所述筋体与所述邻接层相比配置在所述径向内侧。
[0011]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成形体制造管,具有:在内部填充有水合材料的管主体;沿所述管主体的内周面配置的辅助内层,所述辅助内层具有进入孔,被供给至被该辅助内层包围的区域的所述水合材料能够通过该进入孔进入到该辅助内层与所述管主体之间。
[0012]在所述成形体制造管中,还可以为,所述管主体由具有透水性的织物构成,所述辅助内层具有基布,该基布由沿所述管主体的内周面配置的网状的编织物构成,所述基布的各编织孔构成所述进入孔。
[0013]另外,在所述成形体制造管中,还可以为,所述管主体与所述辅助内层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至少三处被连接,在该周向上的连接部位之间,在所述管主体与所述辅助内层之间形成有间隙。
[0014]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成形体制造管,其特征在于,通过对水合材料进行过滤的筒状的周壁来包围料浆状的所述水合材料的输送路径并由此形成,所述周壁具有:筒状且透水性的管主体、和层叠在该管主体的内表面的透水性的辅助内层,所述管主体由织物形成,所述辅助内层由无纺布形成,所述无纺布的纤维方向被取向在所述水合材料的输送方向上。
[0015]这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一个方式,所述管主体的表观比重为0.3~0.85。
[0016]另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其它方式,在所述管主体与所述辅助内层的重合间隙确保有浸透扩散间隙,该浸透扩散间隙使从所述辅助内层渗出的所述水合材料作为粘合材料粘着于所述管主体并由此形成耐弯曲加强层。
[0017]而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其它方式,所述辅助内层形成为至少含有纤维素系纤维。
[0018]另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其它方式,所述辅助内层形成为含有弹性模量不同的多种纤维。
[0019]而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其他方式,所述辅助内层的厚度为3mm以上,表观比重为0.1~0.3。
[0020]本专利技术的护坡框的形成方法为,将上述某一成形体制造管配置在斜坡地,向所述成形体制造管填充因水合反应而固化的水合材料,使所述成形体制造管内的水合材料固化而形成护坡框。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外观图。
图2是所述成形体制造管的剖视图。图3是从内面侧观察所述成形体制造管的辅助内层的图。图4是通过所述成形体制造管制造的成形体的剖视图。图5是图4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6是从开口方向观察的本实施方式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图。图7是从第一基质组织侧观察的构成辅助内层的纤维构造体的图。图8是从第二基质组织侧观察的所述纤维构造体的图。图9是从开口方向观察的形成为筒状的所述纤维构造体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将所述成形体制造管配置在坡面上的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在所述成形体制造管中填充了水合材料后的状态的图。图12是从开口方向观察其他实施方式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图。图13是从开口方向观察其他实施方式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5的B-B截面),且为双层构造的示例。图15是表示使用多根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而形成的单位构造体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使用多个单位构造体形成格子形构造体的状况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制造过程的俯视图。图18是图17的C部放大图。图1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制造过程的俯视图。图2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制造过程的主视图。图2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其他的制造过程的俯视图。图2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的其他的制造过程的主视图。图23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形体制造管上设置加强层的情况的剖视图。图24是表示作为设置加强层的方法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5是作为辅助内层优选能够使用的纤维取向无纺布的俯视图。图26是作为辅助内层优选能够使用的纤维取向无纺布的侧视图。图27是图26的D部的放大图。图28是表示结合水量与水比的关系的曲线图。图29是表示结合水量与材料使用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形体制造管及护坡框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0023]本实施方式的成形体制造管用于通过填充料浆(泥浆)状或液状的水合材料来制造成形体。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水合材料”是指通过水合反应会发生固化的材料(原料与水的混合物),如在水泥(粉体)中加水后的混合材料、以及在该混合材料中添加砂土的砂浆材料、或进一步添加砾石后的混凝土材料等。另外,水泥中还包含石膏等。
[0024]如图1所示,在制造成形体时使用成形体制造管1,所述成形体用于构建构造物(所谓护坡框),所述构造物是例如为了防止山的斜面、坡面的崩溃的构造物。该情况下,成形体
制造管构成为能够使细长的成形体沿地面铺设的方式成形。
[0025]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成形体制造管1具有:在内部填充有水合材料的管主体2;辅助内层3,设于管主体2的内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成形体制造管,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内部填充有水合材料的管主体;辅助内层,设于所述管主体的内侧,具有以沿所述管主体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细长的筋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体制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筋体以从所述管主体的内表面向所述管主体的径向内侧分离的方式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形体制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内层具有网状且与所述管主体的内表面邻接的邻接层,所述筋体与所述邻接层相比配置在所述径向内侧。4.一种成形体制造管,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内部填充有水合材料的管主体;沿所述管主体的内周面配置的辅助内层,所述辅助内层具有进入孔,被供给至被该辅助内层包围的区域的所述水合材料能够通过该进入孔进入到该辅助内层与所述管主体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形体制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主体由具有透水性的织物构成,所述辅助内层具有基布,该基布由沿所述管主体的内周面配置的网状的编织物构成,所述基布的各编织孔构成所述进入孔。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成形体制造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主体与所述辅助内层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至少三处被连接,在该周向上的连接部位之间,在所述管主体与所述辅助内层之间形成有间隙。7.一种成形体制造管,其特征在于,具有周壁,该周壁为筒状,且以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泽博文高桥大藤岛泰良大仓卓雄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植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