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1019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06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脚后跟垫,其中,脚后跟垫用于安装于鞋后帮内侧,脚后跟垫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前侧面及后侧面,其中,脚后跟垫包括一体设置的基体,基体具有跟窝部,位于跟窝部以左的左翼部、以右的右翼部及以上的缓冲部,缓冲部位于左翼部和右翼部之间;缓冲部的厚度由外边缘至跟窝部的中心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左翼部邻近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由外向跟窝部的中心逐渐减小,右翼部邻近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由外向跟窝部的中心逐渐减小,以使基体的前侧面保持为凹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脚后跟垫与鞋后帮及脚后跟的贴合更为紧密。垫与鞋后帮及脚后跟的贴合更为紧密。垫与鞋后帮及脚后跟的贴合更为紧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脚后跟垫


[0001]本申请涉及鞋类附件
,特别涉及一种脚后跟垫。

技术介绍

[0002]由于鞋子基本都是按照相同尺寸和工艺大批量制成,而人的脚型和尺寸却千差万别,因此用户买的鞋子难免会不合脚,容易出现鞋子掉落和脚后跟摩擦损伤的情况。目前市场上有各种脚后跟贴,用于贴合在鞋后帮内侧或脚后跟处,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鞋子掉落及脚后跟摩擦受伤。
[0003]但目前的脚后跟贴基本都是平直的片状结构,在脚后跟贴的后侧面设置双面胶,安装时需要手动将脚后跟贴弯折成与鞋后帮内侧匹配的弧形,然后通过双面胶粘贴在鞋后帮内侧。如此,脚后跟贴在弯折后会有一个回复力,则使得脚后跟贴与鞋后帮的贴合不紧密,且容易发生脱落。此外,脚后跟贴设置为平直的片状结构,不能够与脚后跟紧密贴合,整体防止鞋子掉落及脚后跟摩擦受伤的效果不佳。
[0004]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脚后跟垫,旨在解决脚后跟贴与鞋后帮及脚后跟贴合不紧密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脚后跟垫用于安装于鞋后帮内侧,所述脚后跟垫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前侧面及后侧面,其中,
[0007]所述脚后跟垫包括一体设置的基体,所述基体具有跟窝部、位于所述跟窝部以左的左翼部、以右的右翼部及以上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位于所述左翼部和所述右翼部之间;
[0008]所述缓冲部的厚度由外边缘至所述跟窝部的中心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所述左翼部邻近所述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由外向所述跟窝部的中心逐渐减小,所述右翼部邻近所述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由外向所述跟窝部的中心逐渐减小,以使所述基体的前侧面保持为凹弧面。
[000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跟窝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缓冲部、所述左翼部及所述右翼部的厚度。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左翼部的厚度由外向所述跟窝部的中心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和/或,所述右翼部的厚度由外向所述跟窝部的中心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左翼部及所述右翼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缓冲部的厚度。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跟窝部位于所述基体的下端中部,且所述跟窝部的前侧面相对所述缓冲部的前侧面向后凹陷。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部前侧面的曲率大于其后侧面的曲率。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体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00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体的下边缘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基体的下边缘厚度不大于所述基体其余位置的厚度。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脚后跟垫还包括加强筋条,所述加强筋条连接于所述基体后侧面的下边缘处,且所述加强筋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基体的下边缘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00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具有依次连接的左边缘、右边缘和下边缘,所述左边缘的上端与所述右边缘的上端弧形过渡连接,所述左边缘的下端与所述下边缘弧形过渡连接,所述右边缘的下端与所述下边缘弧形过渡连接。
[00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为弹性件;或,所述基体包括由前向后依次层叠的脚跟贴合层、弹性填充层和粘胶层,所述粘胶层设置有双面可移胶。
[00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前侧面设置有按摩凸起和/或压制有凹凸纹路。
[0020]本技术脚后跟垫通过使得缓冲部的厚度由外边缘至跟窝部的中心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一方面缓冲部与人脚后跟凹陷部的曲线相吻合,则使得缓冲部能够紧密贴合脚后跟凹陷处,可有效防止脚后跟垫与脚后跟发生脱离,且可减小脚后跟处的异物感,使得用户穿着更为舒适;另一方面缓冲部能够为整个脚后跟垫提供支撑,可使得脚后跟垫保持前侧面为凹弧面。
[0021]而使得左翼部邻近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由外向跟窝部的中心逐渐减小,右翼部邻近所述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由外向所述跟窝部的中心逐渐减小,缓冲部的厚度由外边缘至跟窝部的中心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相比于左翼部、右翼部、缓冲部邻近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相等的结构,使得左翼部、右翼部、缓冲部邻近跟窝部的部分的前侧面拉应力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则一方面能够使得脚后跟垫的前侧面保持为凹弧面,如此,仅通过基体厚度的变化便能够使得基体的前侧面保持为凹弧面,后侧面保持为凸弧面,结构简单可靠,制造成本低,相比于平直的片状结构,无需将脚后跟垫手动弯折,则可将基体直接放置于鞋后帮内,使得脚后跟垫与鞋后帮和脚后跟的贴合更为紧密,整体防止鞋子掉落及脚后跟摩擦受伤的效果更佳;另一方面使得基体整体的变形回复能力有效增强,在用户穿鞋的过程中将左翼部和右翼部压平后,跟窝部能够带动与跟窝部相邻的左翼部、右翼部和缓冲部向前弯曲,以更好的包裹用户的脚后跟。
[0022]此外,由于脚后跟在于脚后跟垫贴合时,脚后跟垫的跟窝处的受力最小,则使得左翼部邻近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由外向跟窝部的中心逐渐减小,右翼部邻近所述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由外向所述跟窝部的中心逐渐减小,缓冲部的厚度由外边缘至跟窝部的中心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还能够对脚后跟进行有效的缓冲,使得用户的穿着更为舒适。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示出了本技术脚后跟垫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中脚后跟垫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1中脚后跟垫的正视图;
[0027]图4为图3中沿I

I的剖视图;
[0028]图5为图3中沿II

II的剖视图;
[0029]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7为图3中脚后跟垫的右视图;
[0031]图8为图3中脚后跟垫的仰视图。
[0032]附图标号说明:
[0033]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基体140缓冲部162左边缘110跟窝部151前侧面163右边缘120左翼部152后侧面
ꢀꢀ
130右翼部161下边缘
ꢀꢀ
[0034]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脚后跟垫,用于安装于鞋后帮内侧,所述脚后跟垫包括前后相对设置的前侧面及后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后跟垫包括一体设置的基体,所述基体具有跟窝部、位于所述跟窝部以左的左翼部、以右的右翼部及以上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位于所述左翼部和所述右翼部之间;所述缓冲部的厚度由外边缘至所述跟窝部的中心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所述左翼部邻近所述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由外向所述跟窝部的中心逐渐减小,所述右翼部邻近所述跟窝部的部位的厚度由外向所述跟窝部的中心逐渐减小,以使所述基体的前侧面保持为凹弧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后跟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跟窝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缓冲部、所述左翼部及所述右翼部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后跟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翼部的厚度由外向所述跟窝部的中心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和/或,所述右翼部的厚度由外向所述跟窝部的中心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脚后跟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翼部及所述右翼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缓冲部的厚度。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后跟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跟窝部位于所述基体的下端中部,且所述跟窝部的前侧面相对所述缓冲部的前侧面向后凹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步灼
申请(专利权)人:福鼎市尚尚品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