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郁秀芹专利>正文

一种心脑血管内科用起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70221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心脑血管内科用起坐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一侧铰接有靠板,底板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支撑腿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横柱,支撑腿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纵柱B,连接纵柱B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连接纵柱,连接纵柱外壁与连接横柱外壁固定连接,螺纹杆贯穿内螺纹套并与内螺纹套内壁螺纹连接,内螺纹套顶部铰接有铰接杆,底板内部设置有起座机构,支撑腿底部设置有移动机构。通过设置起座机构,从而使得病人可以自行的在床上进行简单的手摇方式来使得自己背后的靠板进行上升,解决了病患长时间保持躺着的动作导致身体不适和肌肉萎缩的问题。致身体不适和肌肉萎缩的问题。致身体不适和肌肉萎缩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心脑血管内科用起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学
,具体为一种心脑血管内科用起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心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因为心脑血管的疾病,常常会因为血管被堵塞从而导致的四肢血液循环不畅,并且行走行动较常人吃力,长期坐卧不动的话,更是会引起肌肉萎缩,从而进一步对行走行动造成障碍,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会造成瘫痪,目前躺在病床时间过长后需要进行人工将病患抬起坐立段时间后再躺下,但是常常由于医护人员过于忙碌或者疏忽而导致的病患没有得到及时照顾而对病情造成影响,从而使得病患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并且医护人员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心脑血管内科用起坐装置,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心脑血管内科用起坐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一侧铰接有靠板,所述底板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横柱,所述支撑腿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纵柱B,所述连接纵柱B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连接纵柱,所述连接纵柱外壁与连接横柱外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贯穿内螺纹套并与内螺纹套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套顶部铰接有铰接杆,所述内螺纹套通过铰接杆与靠板底部铰接,所述底板内部设置有起座机构;
[0005]所述起座机构包括转盘、转杆A、链轮A、链条、链轮B、转杆B、伞齿轮A、伞齿轮B,所述转盘背面与转杆A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杆A贯穿底板正面并与底板正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杆A另一端与底板内壁背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杆A外壁与链轮A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链轮A通过链条与链轮B传动连接,所述链轮B内壁与转杆B外壁固定连接,所述转杆B一端与连接横柱外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杆B外壁与伞齿轮A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伞齿轮A与伞齿轮B啮合,所述伞齿轮B内壁与螺纹杆外壁螺纹连接;
[0006]所述支撑腿底部设置有移动机构;
[0007]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内螺纹转盘、限位块、圆形槽、限位杆、连接杆、车轮,所述内螺纹转盘内壁与支撑腿外壁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转盘顶部与限位块底部滑动连接,所述限位块通过圆形槽与限位杆外壁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杆一端与支撑腿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外壁与连接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与车轮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限位块底部开设有滑槽,所述限位块底部通过滑槽与内螺纹转盘顶
部滑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限位块内部开设大圆孔,大圆孔与支撑腿不接触。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腿分为两段,所述支撑腿上段为方形,所述支撑腿下段为圆形并且外壁固定连接有螺纹,所述支撑腿通过螺纹与内螺纹转盘内壁螺纹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限位杆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杆固定连接在支撑腿外壁。
[0012]优选的,所述内螺纹套内壁固定连接有螺纹,所述内螺纹套通过内壁的螺纹与螺纹杆外壁螺纹连接。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心脑血管内科用起坐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设置起座机构,病人躺在底板上,靠在靠板上,通过用手转动旁边的转盘,使得转盘通过转杆A带动链轮A转动,链轮A通过链条带动链轮B转动,链轮B通过转杆B带动伞齿轮A转动,伞齿轮A通过伞齿轮B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通过内螺纹套内壁的螺纹带动内螺纹套在螺纹杆上左右移动,内螺纹套移动时通过铰接杆推动靠板进行上下起坐,从而使得病人可以自行的在床上进行简单的手摇方式来使得自己背后的靠板进行上升,解决了病患长时间保持躺着的动作导致身体不适和肌肉萎缩的问题。
[0015](2)、本技术通过设置移动机构,在病人需要进行转移病房时,通过旋转内螺纹转盘下降,因为限位块内壁与支撑腿外壁不接触,所以限位块随之下降,同时被限位杆插入内部进行限位,不会发生偏转,同时限位块两侧的车轮被带动随之下降,使得车轮接触地面,从而可以在病人需要移动的时候,不需要将病人强行抬到移动床上再进行移动,避免了病人在移动的时候造成的二次受伤,继而保证了病患的休息与康复。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正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起座机构侧面剖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连接横柱的俯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移动机构侧面剖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移动机构俯视图;
[0021]图6为本技术限位块仰视图。
[0022]图中:1靠板、2底板、3起座机构、301转盘、302转杆A、303链轮A、304链条、305链轮B、306转杆B、307伞齿轮A、308伞齿轮B、4移动机构、401内螺纹转盘、402限位块、403圆形槽、404限位杆、405连接杆、406车轮、5支撑腿、6连接横柱、7内螺纹套、8螺纹杆、9连接纵柱A、10铰接杆、11连接纵柱B。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心脑血管内科用起坐装置,包括底板2,底板2一侧铰接有靠板1,底板2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5,支撑腿5分为两段,支撑腿5上段为方形,支撑腿5下段为圆形并且外壁固定连接有螺纹,支撑腿5通过螺纹与内螺纹转盘401内壁螺纹连接,支撑腿5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横柱6,支撑腿5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纵柱B11,连接纵柱B11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杆8,螺纹杆8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连接纵柱9,连接纵柱9外壁与连接横柱6外壁固定连接,螺纹杆8贯穿内螺纹套7并与内螺
纹套7内壁螺纹连接,内螺纹套7内壁固定连接有螺纹,内螺纹套7通过内壁的螺纹与螺纹杆8外壁螺纹连接,内螺纹套7顶部铰接有铰接杆10,内螺纹套7通过铰接杆10与靠板1底部铰接,底板2内部设置有起座机构3,通过设置起座机构3,病人躺在底板2上,靠在靠板1上,通过用手转动旁边的转盘301,使得转盘301通过转杆A302带动链轮A303转动,链轮A303通过链条304带动链轮B305转动,链轮B305通过转杆B306带动伞齿轮A307转动,伞齿轮A307通过伞齿轮B308带动螺纹杆8转动,螺纹杆8转动通过内螺纹套7内壁的螺纹带动内螺纹套7在螺纹杆8上左右移动,内螺纹套7移动时通过铰接杆10推动靠板1进行上下起坐,从而使得病人可以自行的在床上进行简单的手摇方式来使得自己背后的靠板1进行上升,解决了病患长时间保持躺着的动作导致身体不适和肌肉萎缩的问题;
[0024]起座机构3包括转盘301、转杆A302、链轮A303、链条304、链轮B305、转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心脑血管内科用起坐装置,包括底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一侧铰接有靠板(1),所述底板(2)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5),所述支撑腿(5)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横柱(6),所述支撑腿(5)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纵柱B(11),所述连接纵柱B(11)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杆(8),所述螺纹杆(8)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连接纵柱(9),所述连接纵柱(9)外壁与连接横柱(6)外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8)贯穿内螺纹套(7)并与内螺纹套(7)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套(7)顶部铰接有铰接杆(10),所述内螺纹套(7)通过铰接杆(10)与靠板(1)底部铰接,所述底板(2)内部设置有起座机构(3);所述起座机构(3)包括转盘(301)、转杆A(302)、链轮A(303)、链条(304)、链轮B(305)、转杆B(306)、伞齿轮A(307)、伞齿轮B(308),所述转盘(301)背面与转杆A(30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杆A(302)贯穿底板(2)正面并与底板(2)正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杆A(302)另一端与底板(2)内壁背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杆A(302)外壁与链轮A(30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链轮A(303)通过链条(304)与链轮B(305)传动连接,所述链轮B(305)内壁与转杆B(306)外壁固定连接,所述转杆B(306)一端与连接横柱(6)外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杆B(306)外壁与伞齿轮A(307)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伞齿轮A(307)与伞齿轮B(308)啮合,所述伞齿轮B(308)内壁与螺纹杆(8)外壁螺纹连接;所述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郁秀芹李玉琼
申请(专利权)人:郁秀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