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三种温度保护方式的智能安全充电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9536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具有三种温度保护方式的智能安全充电控制电路,包括MCU单片机U1和温度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保护电路包括NTC温度保护电路、风扇控制电路及电池包温度检测电路,所述NTC温度保护电路包括NTC热敏电阻、电阻R19、电阻R20及电容C7,所述风扇控制电路包括风扇接口、电容C6、二极管D5、三极管Q9、三极管Q7、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16、电阻R17及电阻R18,所述电池包温度检测电路包括ID口、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及电容C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三种温度保护方式的设置,完全可以控制因器件故障引起的温度过高的风险,安全性有很大提高,而且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充电器,电路简单、成本低廉,帮助生产厂家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三种温度保护方式的智能安全充电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充电电路
,具体是指具有三种温度保护方式的智能安全充电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锂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不仅在数码产品,无人机行业,汽车行业,便携式的工具还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在目前锂电电动工具使用过程中,便捷性,高效性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连续工作时间短,一直是他的痛点。为了提高持续工作时间,只有增加电池容量。电池组的容量由原来的2Ah,4Ah,增加到6Ah,8Ah,10Ah,充电电流增加到了8A,10A,16A,20A。充电器的功率越来越大,体积越来越大,携带不方便。为了减少体积,就会加上风扇,加速散热,满足功率足,小巧的要求。如果温度保护做不好,就会影响充电器的使用寿命和安全。但是目前市场上大功率的充电器自身都没有温度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技术中,大功率的充电器自身没有温度保护的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具有三种温度保护方式的智能安全充电控制电路,包括MCU单片机U1和温度保护电路,所述温度保护电路包括NTC温度保护电路、风扇控制电路及电池包温度检测电路,且温度保护电路包括NTC温度保护电路、风扇控制电路及电池包温度检测电路和MCU单片机U1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NTC温度保护电路包括NTC热敏电阻、电阻R19、电阻R20及电容C7,且NTC热敏电阻、电阻R19、电阻R20及电容C7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一端与电阻R19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另一端与工作电源地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和电阻R19连接点与电阻R20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与电容C7并联电性连接;所述风扇控制电路包括风扇接口、电容C6、二极管D5、三极管Q9、三极管Q7、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16、电阻R17及电阻R18,且风扇接口、电容C6、二极管D5、三极管Q9、三极管Q7、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16、电阻R17及电阻R18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8一端与风扇开关控制输入电性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7基极串联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7集电极与电阻R17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7发射极与电源地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发射极与稳压二极管ZD1并联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7另一端与电阻R16串联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7和电阻R16连接点与三极管Q9集电极串联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9基极与三极管Q7集电极串联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9发射极与风扇接口的1脚串联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6、二极管D5均与风扇接口的1脚和2脚并联电性连接,所述风扇接口的2脚与电源地电性连接,所述风扇接口的1脚为电源正极接口,所述风扇接口的2脚为电源地接口;所述电池包温度检测电路包括ID口、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及电容C4,且ID口、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及电容C4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5一端与ID口、电阻R13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5另一端与工
作电源地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4一端与电容C4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4另一端与工作电源地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4和电容C4串联电性连接后与电阻R15并联电性连接。
[0005]作为优选,所述风扇接口的3脚和MCU单片机U1的Pin6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MCU单片机U1的Pin6用于接收检测风扇接口的3脚的电压信号,所述风扇接口的3脚为风扇堵转检测接口。
[0006]作为优选,所述电阻R18和MCU单片机U1的Pin5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MCU单片机U1的Pin5用于控制风扇开关。
[0007]作为优选,所述ID口(231)与电池包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三种温度保护方式的设置,完全可以控制因器件故障引起的温度过高的风险,安全性有很大提高,而且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充电器,电路简单、成本低廉,帮助生产厂家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技术风扇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技术NTC温度保护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2]图例说明:1、MCU单片机U1;2、温度保护电路;21、NTC温度保护电路;211、NTC热敏电阻;212、电阻R19;213、电阻R20;214、电容C7;22、风扇控制电路;221、风扇接口;222、电容C6;223、二极管D5、224、三极管Q9、225、三极管Q7、226、稳压二极管ZD1、227、电阻R16;228、电阻R17;229、电阻R18;23、电池包温度检测电路;231、ID口;232、电阻R13;233、电阻R14;234、电阻R15;235、电容C4。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我们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所述的具有三种温度保护方式的智能安全充电控制电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4]参阅附图1

3所示,本实施例中具有三种温度保护方式的智能安全充电控制电路,包括MCU单片机U11和温度保护电路2,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保护电路2包括NTC温度保护电路21、风扇控制电路22及电池包温度检测电路23,且温度保护电路2包括NTC温度保护电路21、风扇控制电路22及电池包温度检测电路23和MCU单片机U11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NTC温度保护电路21包括NTC热敏电阻211、电阻R19212、电阻R20213及电容C7214,且NTC热敏电阻211、电阻R19212、电阻R20213及电容C7214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211一端与电阻R19212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211另一端与工作电源地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211和电阻R19212连接点与电阻R20213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211与电容C7214并联电性连接;所述风扇控制电路22包括风扇接口221、电容C6222、二极管D5223、三极管Q9224、三极管Q7225、稳压二极管ZD1226、电阻R16227、电阻R17228及电阻R18229,且风扇接口221、电容C6222、二极管D5223、三极管Q9224、三极管Q7225、稳压二极管ZD1226、电阻R16227、电阻R17228及电阻R18229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8229一端与风扇开关控制输入电性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7225基极串联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7225集电极与电阻R17228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7225发射极与
电源地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7225的集电极、发射极与稳压二极管ZD1226并联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7228另一端与电阻R16227串联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7228和电阻R16227连接点与三极管Q9224集电极串联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9224基极与三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三种温度保护方式的智能安全充电控制电路,包括MCU单片机U1(1)和温度保护电路(2),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保护电路(2)包括NTC温度保护电路(21)、风扇控制电路(22)及电池包温度检测电路(23),且温度保护电路(2)包括NTC温度保护电路(21)、风扇控制电路(22)及电池包温度检测电路(23)和MCU单片机U1(1)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NTC温度保护电路(21)包括NTC热敏电阻(211)、电阻R19(212)、电阻R20(213)及电容C7(214),且NTC热敏电阻(211)、电阻R19(212)、电阻R20(213)及电容C7(214)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211)一端与电阻R19(212)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211)另一端与工作电源地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211)和电阻R19(212)连接点与电阻R20(213)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NTC热敏电阻(211)与电容C7(214)并联电性连接;所述风扇控制电路(22)包括风扇接口(221)、电容C6(222)、二极管D5(223)、三极管Q9(224)、三极管Q7(225)、稳压二极管ZD1(226)、电阻R16(227)、电阻R17(228)及电阻R18(229),且风扇接口(221)、电容C6(222)、二极管D5(223)、三极管Q9(224)、三极管Q7(225)、稳压二极管ZD1(226)、电阻R16(227)、电阻R17(228)及电阻R18(229)通过导线为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8(229)一端与风扇开关控制输入电性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7(225)基极串联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7(225)集电极与电阻R17(228)一端串联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7(225)发射极与电源地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7(225)的集电极、发射极与稳压二极管ZD1(226)并联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7(228)另一端与电阻R16(227)串联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强杨嘉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科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