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7912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包括外壳、呈竖直设置并穿设在外壳内的雨水排出管、横向设置在外壳上的污水排出管、雨水立管、出水座、阀片、以及与阀片连接的浮筒;所述雨水排出管的顶端形成为进水端;所述雨水立管设置在外壳的顶端,并与外壳内部连通;所述污水排出管上设置有出水孔,所述外壳内还形成有蓄水室,所述出水座固定在蓄水室内,并低于雨水排出管的进水端;该出水座设置有用于连通出水孔和蓄水室内部的连通孔;所述阀片位于蓄水室下端内,并用于封堵连通孔;所述浮筒位于出水座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利用阀片和浮筒升降,无需人工操作便可自动切换水流的排出方向,可方便使用,并可降低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正本清源工程正大力推进,但由于设计原因及其他原因,混流立管改造接入小区污水系统,但由于立管未设限流措施,导致大量天面雨水排入小区污水管网,挤占了污水通道,同时因市政污水厂处理能力有限,致使污水溢流进入河道,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城市小区建筑雨水立管混流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多为在建筑雨水立管下方采用土建方式砌筑截流井,不仅需要现场施工,环境影响大,多数因场地受限问题不具备施工条件,同时该截流井的截流倍数固定,没有调流空间,传统的解决思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为了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部分企业采用雨污分流器,该雨污分流器内设置有出水阀,当晴天或雨较小时,雨污分流器内多为瞬时流量较小的生活污水及初雨,此时,出水阀处于开启状态,生活污水及初雨从污水出水管流出,当雨天且发生暴雨时,雨污分流器内充满瞬时流量较大的雨水进入,此时,出水阀处于关闭状态,雨水溢流进入雨水排出管排出,从而通过出水阀的开闭可切换水流的排出方向。但现有的雨水分流器需通过人工手动操作出水阀才能切换水流的排出方向,从而造成使用的不便。而虽然部分雨污分流器可自动切换水流的排出方向,但需采用动力部件驱动,从而造成成本较高,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其通过合理设置污水出水管、出水座、阀片、浮筒,无需人工操作便可自动切换水流的排出方向,可方便使用,并可降低成本。
[0004]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包括外壳、呈竖直设置并穿设在外壳内的雨水排出管、横向设置在外壳上的污水排出管、雨水立管、出水座、阀片、以及与阀片连接的浮筒;所述雨水排出管的顶端形成为进水端,并与外壳内部连通,该雨水排出管的下端伸出于外壳外;所述雨水立管设置在外壳的顶端,并与外壳内部连通;所述污水排出管上设置有出水孔,所述外壳内还形成有蓄水室,所述出水座固定在蓄水室内,并低于雨水排出管的进水端;该出水座设置有用于连通出水孔和蓄水室内部的连通孔;所述阀片位于蓄水室下端内,并用于封堵连通孔;所述浮筒位于出水座的上方。
[0006]所述连通孔包括设置在出水座顶部上的进水孔段、设置在进水孔段下方并与进水孔段连通的横向孔段,所述横向孔段与出水孔连通。
[0007]所述进水孔段包括第一孔腔、位于第一孔腔下方并与第一孔腔连通的第二孔腔,所述第二孔腔的顶壁形成为供阀片抵靠的抵靠壁;所述连通孔还包括设置在出水座下端并与横向孔段连通的穿设孔段,所述穿设孔段用于供阀片穿过。
[0008]所述第二孔腔的孔径大于第一孔腔的孔径。
[0009]所述阀片通过连接杆与浮筒连接,所述连接杆穿设于进水孔段内。
[0010]该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还包括位于外壳内并呈相对的两隔板;所述外壳的内壁、雨水排出管与该两隔板围成所述蓄水室。
[0011]所述隔板的其中一端连接在外壳的内壁上,另一端连接在雨水排出管上。
[0012]所述雨水排出管上设置有与蓄水室底部连通的泄水孔。
[0013]所述雨水排出管的顶端设置有分流帽。
[0014]所述外壳的顶端还设置有法兰,所述雨水立管穿设于法兰的中心孔。
[0015]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其通过合理设置污水出水管、出水座、阀片、浮筒,使得阀片和浮筒可在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升降,以控制连通孔的关闭与开闭,从而无需人工操作便可自动切换水流的排出方向,可方便使用,而且,无需采用动力部件,可降低成本;此外,还方便于加工制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在阀片位于蓄水室底部的状态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在阀片封堵连通孔的状态示意图;
[0019]图3为外壳内部的示意图;
[0020]图4为出水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出水座的剖视图;
[0022]其中,10、外壳;20、雨水排出管;21、泄水孔;22、分流帽;23、竖直杆;24、进水端;30、污水排出管;31、出水孔;40、雨水立管;50、出水座;51、连通孔;52、进水孔段;53、横向孔段;54、第一孔腔;55、第二孔腔;56、穿设孔段;60、阀片;70、浮筒;80、蓄水室;91、连接杆;92、隔板;93、法兰;94、检修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4]如图1

5所示,一种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包括外壳10、呈竖直设置并穿设在外壳10内的雨水排出管20、横向设置在外壳10上的污水排出管30、雨水立管40、出水座50、阀片60、以及与阀片60连接的浮筒70;所述雨水排出管20的顶端形成为进水端24,并与外壳10内部连通,该雨水排出管20的下端伸出于外壳10外;所述雨水立管40设置在外壳10的顶端,并与外壳10内部连通;所述污水排出管30上设置有出水孔31,所述外壳10内还形成有蓄水室80,所述出水座50固定在蓄水室80内,并低于雨水排出管20的进水端24;该出水座50设置有用于连通出水孔31和蓄水室80内部的连通孔51;所述阀片60位于蓄水室80下端内,并用于封堵连通孔51;所述浮筒70位于出水座50的上方。
[0025]在使用时,所述阀片60和浮筒70可在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升降,从而在阀片60下降时,连通孔51处于敞开状态,外壳10内的水流可经污水排出管30排出,在阀片60上升时可利用阀片60封堵连通孔51,以使连通孔51处于关闭状态,外壳10内的水流溢流经
雨水排出管20排出,从而无需人工操作便可自动切换水流的排出方向,可方便使用,而且,无需采用动力部件驱动阀片60运动,可降低成本;此外,还方便于加工制作。
[0026]所述连通孔51包括设置在出水座50顶部上的进水孔段52、设置在进水孔段52下方并与进水孔段52连通的横向孔段53,所述横向孔段53与出水孔31连通。所述进水孔段52包括第一孔腔54、位于第一孔腔54下方并与第一孔腔54连通的第二孔腔55,所述第二孔腔55的顶壁形成为供阀片60抵靠的抵靠壁;所述连通孔51还包括设置在出水座50下端并与横向孔段53连通的穿设孔段56,所述穿设孔段56用于供阀片60穿过。所述第二孔腔55的孔径大于第一孔腔54的孔径,从而方便于加工、制作。
[0027]所述阀片60通过连接杆91与浮筒70连接,所述连接杆91穿设于进水孔段52内,以方便于连接。
[0028]该浮筒70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还包括位于外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呈竖直设置并穿设在外壳内的雨水排出管、横向设置在外壳上的污水排出管、雨水立管、出水座、阀片、以及与阀片连接的浮筒;所述雨水排出管的顶端形成为进水端,并与外壳内部连通,该雨水排出管的下端伸出于外壳外;所述雨水立管设置在外壳的顶端,并与外壳内部连通;所述污水排出管上设置有出水孔,所述外壳内还形成有蓄水室,所述出水座固定在蓄水室内,并低于雨水排出管的进水端;该出水座设置有用于连通出水孔和蓄水室内部的连通孔;所述阀片位于蓄水室下端内,并用于封堵连通孔;所述浮筒位于出水座的上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包括设置在出水座顶部上的进水孔段、设置在进水孔段下方并与进水孔段连通的横向孔段,所述横向孔段与出水孔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筒式楼宇雨水立管雨污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孔段包括第一孔腔、位于第一孔腔下方并与第一孔腔连通的第二孔腔,所述第二孔腔的顶壁形成为供阀片抵靠的抵靠壁;所述连通孔还包括设置在出水座下端并与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燕姚立三曲祥瑞包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利源水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