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智能音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658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智能音响,包括音响本体,所述音响本体的底部中心处一体设置有电源线,所述音响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无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开设有进出口,所述壳体内壁底部设置有靠管,所述靠管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靠管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从所述靠管顶部进入且从所述第一通孔处穿出,所述电源线部分缠绕在所述靠管的外周面;所述壳体上穿设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带动所述靠管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设备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使用者的操作体验同时降低了支出成本的效果。操作体验同时降低了支出成本的效果。操作体验同时降低了支出成本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智能音响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智能音响。

技术介绍

[0002]智能音箱是一个音箱升级的产物,是家庭消费者用语音进行上网的一个工具,比如点播歌曲、上网购物,或是了解天气预报,它也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比如打开窗帘、设置冰箱温度、提前让热水器升温等。
[0003]现有的智能音响功能强大,音响对电力的需求也相应的增多,使用者需要定期对音响进行充电。
[0004]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由于充电线无法及时收纳,充电线本身易损坏或者丢失,导致音响不能使用,影响使用者的体验,另外,使用者还需购买配套的充电线,增加了使用者的支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智能音响,具有提高使用者的操作体验同时降低了支出成本的效果。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一种多功能智能音响,包括音响本体,所述音响本体的底部中心处一体设置有电源线,所述音响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无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开设有进出口,所述壳体内壁底部设置有靠管,所述靠管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靠管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从所述靠管顶部进入且从所述第一通孔处穿出,所述电源线部分缠绕在所述靠管的外周面;
[0008]所述壳体上穿设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带动所述靠管转动。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靠管的正转或者反转,电源线缠绕在靠管上的圈数也随之增加或者减少,在不使用电源线时,通过靠管将电源线收纳入壳体内部,避免电源线丢失或者被外力损坏的现象发生,提高了使用者的操作体验同时降低了支出成本。
[0010]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板,所述转动板固定在所述靠管外周面下半部,所述转动板的顶部设置有齿环,所述齿环中心轴所在直线与所述靠管中心轴所在直线共线;
[0011]所述壳体的一侧穿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一端固定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环相互啮合。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杆转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与齿环相互啮合,齿轮带动齿环转动,齿环带动转动板运动,最终使靠管发生转动,方便操作人员在音响本体外部控制靠管是否转动及其转动方向。
[0013]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壳体内壁顶部设置有分隔管,所述分隔管位于所述靠管与所述齿环之间;
[0014]所述分隔管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进出口位置相对应。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管避免电源线部分与齿环相接触,进而避免了电源线外皮被齿环损伤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电源线的使用寿命。
[0016]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靠管外周面的上半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分隔管的内部。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起到限制电源线放置空间的作用。
[0018]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壳体内壁底部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进出口位置相对应;
[0019]所述固定组件包括U形杆,所述U形杆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底部,且所述U形杆与所述转动板不接触,所述U形杆中两个竖杆的外周面转动设置有滚轮,所述电源线的一端穿过所述U形杆并位于两个所述滚轮之间,所述电源线外周面均与两个所述滚轮相接触。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U形杆限制了电源线带有插头的一端的位置,方便操作人员在使用时,快速找到电源线插头,两个滚轮起到对电源线插头一端进一步定位的作用。
[0021]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两个所述滚轮的外周面均设置有海绵层。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海绵层避免滚轮与电源线直接接触,海绵层质地柔软,在长时间使用时,避免电源线表面外皮磨损,进一步的提高了电源线的使用寿命。
[00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通过在音响本体底部设置有壳体,壳体内部设置有自由转动的靠管,电线大部分缠绕在靠管外周面,通过转动组件带动靠管转动,将电源线收纳入壳体内部,避免电源线丢失或者被外力损坏的现象发生,提高了使用者的操作体验同时降低了支出成本。
[0025]2.通过在壳体内壁底部设置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中U形杆限制了电源线带有插头的一端的位置,方便操作人员在使用时,快速找到电源线插头,两个滚轮起到对电源线插头一端进一步定位的作用。
[0026]3.通过在滚轮的外周面设置有海绵层,海绵层避免滚轮与电源线直接接触,海绵层质地柔软,在长时间使用时,避免电源线表面外皮磨损,进一步的提高了电源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实施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1、音响本体;12、电源线;2、壳体;21、进出口;22、靠管;221、第一通孔;3、转动组件;31、转动板;32、齿环;33、转动杆;34、齿轮;4、分隔管;41、第二通孔;5、挡板;6、固定组件;61、U形杆;62、滚轮;7、海绵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实施例:
[0032]参照图1

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智能音响,包括音响本体1。音响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无顶的壳体2。壳体2横截面形状与音响本体1横截面形状一致。音响本体1的底部中心处一体设置有电源线12。电源线12与音响本体1电性连接。电源线12在不使用的情况下位于壳体2内部。壳体2的一侧开设有进出口21。操作人员通过进出口21拿取电源线12带有插头的一端。
[0033]为了使电源线12在壳体2内部有序放置,避免出现纠缠打结等下现象。在壳体2内壁底部竖直设置有靠管22。靠管22与音响本体1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一厘米。靠管22与壳体2转动连接。靠管22顶部开口内部中空,靠管22的外周面还开设有第一通孔221。电源线12的一端进入靠管22内部并从第一通孔221处穿出。随着靠管22的转动,电源线12部分缠绕在靠管22的外周面。
[0034]为了限制电源线12在壳体2内部的空间位置,在靠管22的外周面设置有挡板5。挡板5横截面为圆形。挡板5位于第一通孔221的上方。
[0035]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控制靠管22的正转及反转。壳体2上穿设有转动组件3,转动组件3带动靠管22转动。
[0036]转动组件3包括转动板31,转动板31固定在靠管22外周面下半部,转动板31的顶部设置有齿环32,齿环32中心轴所在直线与靠管22中心轴所在直线共线。壳体2的一侧穿设有转动杆33,转动杆33与壳体2转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智能音响,包括音响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响本体(1)的底部中心处一体设置有电源线(12),所述音响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无顶的壳体(2),所述壳体(2)的一侧开设有进出口(21),所述壳体(2)内壁底部设置有靠管(22),所述靠管(22)与所述壳体(2)转动连接,所述靠管(22)的外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221),所述电源线(12)的另一端从所述靠管(22)顶部进入且从所述第一通孔(221)处穿出,所述电源线(12)部分缠绕在所述靠管(22)的外周面;所述壳体(2)上穿设有转动组件(3),所述转动组件(3)带动所述靠管(22)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智能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3)包括转动板(31),所述转动板(31)固定在所述靠管(22)外周面下半部,所述转动板(31)的顶部设置有齿环(32),所述齿环(32)中心轴所在直线与所述靠管(22)中心轴所在直线共线;所述壳体(2)的一侧穿设有转动杆(33),所述转动杆(33)与所述壳体(2)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33)位于所述壳体(2)内部的一端固定有齿轮(34),所述齿轮(34)与所述齿环(32)相互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江平黄泽霖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光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