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窝板电热式一体化取暖墙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6426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蜂窝芯墙体领域,公开了一种蜂窝板电热式一体化取暖墙体,包括墙体、蜂窝板、隔热层、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导热柱、测温装置、导热层、出气口和引风机,蜂窝板包括蜂窝芯、内衬板、连接部、插入管、容纳腔和扁管,蜂窝芯为铝合金材质制得,内衬板设于蜂窝芯和第二加热装置之间,连接部设于蜂窝芯的两侧。设置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满足使用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室内提温需求,通过在蜂窝板的两侧设置连接部、插入管、容纳腔和扁管,向扁管中通入热水,起到提升室内温度的作用,在导热层底部设置出气口和引风机,能够迅速提升室内的温度,满足使用者迅速升温的需求,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墙体的使用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性化。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蜂窝板电热式一体化取暖墙体


[0001]本技术涉及蜂窝芯墙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蜂窝板电热式一体化取暖墙体。

技术介绍

[0002]取暖墙体一般设置在家用房屋内,到冬天时能够通过取暖墙体散发的热量使得室内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故而越来越受到广大使用者的喜爱,现有的取暖墙体一般是通过单电网加热的方式,使得墙体内部的温度升高,再通过导热装置将热量引导至室内,从而达到了提升温度的效果,但是现有的取暖墙体要不是加热时间过长,导致使用者体验不佳,要不是加热温度不好控制,导致室内温度过高,且墙体内容易出现加热电网烧坏的情况,导致后续维修麻烦,且现有的取暖方式比较单一,且使用的场合也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蜂窝板电热式一体化取暖墙体,解决现有取暖墙体散热速度无法控制,加热方式单一,使用受限的问题。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蜂窝板电热式一体化取暖墙体,包括墙体、蜂窝板、隔热层、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导热柱、测温装置、导热层、出气口和引风机,所述墙体的一侧设有所述导热层,所述蜂窝板设于所述墙体内,所述墙体靠近所述蜂窝板的内侧壁设有所述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所述蜂窝板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蜂窝板靠近导热层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导热柱设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导热层之间,且所述导热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导热层相抵,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导热层的底部,所述测温装置设于所述导热层的底部,所述引风机设于所述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且所述引风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0006]所述蜂窝板包括蜂窝芯、内衬板、连接部、插入管、容纳腔和扁管,所述蜂窝芯为铝合金材质制得,所述内衬板设于所述蜂窝芯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蜂窝芯的两侧,所述插入管插接于所述连接部中,所述连接部中设有容纳腔,所述扁管插入所述容纳腔中,扁管中通入热水,用于加热蜂窝板。
[0007]优选的,所述插入管包括管体和U型槽,所述管体设于所述蜂窝芯的两侧,所述U型槽设于所述管体的顶部,所述U型槽与所述连接部卡合。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为L型卡扣,所述L型卡扣与所述U型槽相匹配。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可以为电加热网或电加热器。
[0010]优选的,所述隔热层为聚苯乙烯材质制得,且所述隔热层的厚度不小于25mm。
[0011]优选的,所述导热柱为铝棒或是铜棒。
[0012]优选的,所述导热层为陶瓷层,能够传递热量,所述导热层的厚度不小于10mm。
[0013]优选的,所述测温装置为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从所述出气口排出的热量的温度。
[0014]本技术的贡献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满足使
用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室内提温需求,通过在蜂窝板的两侧设置连接部、插入管、容纳腔和扁管,向扁管中通入热水,同样能够起到提升室内温度的作用,增加了提升温度的方式,增加了使用场所和范围,通过在导热层底部设置出气口和引风机,能够迅速提升室内的温度,满足使用者迅速升温的需求,使得本技术的墙体的使用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墙体的截面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蜂窝板的截面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插入管和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内衬板、蜂窝芯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墙体10、蜂窝板20、蜂窝芯21、内衬板22、连接部23、插入管24、管体241、U型槽242、容纳腔25、扁管26、隔热层30、第一加热装置40、第二加热装置50、导热柱60、测温装置70、导热层80、出气口90、引风机1a。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列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技术不构成任何限制。
[0021]如图1

4所示,一种蜂窝板电热式一体化取暖墙体,包括墙体10、蜂窝板20、隔热层30、第一加热装置40、第二加热装置50、导热柱60、测温装置70、导热层80、出气口90和引风机1a,所述墙体10的一侧设有所述导热层80,所述蜂窝板20设于所述墙体10内,所述墙体10靠近所述蜂窝板20的内侧壁设有所述隔热层30,所述隔热层30与所述蜂窝板20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加热装置40,所述蜂窝板20靠近导热层8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加热装置50,所述导热柱60设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50和所述导热层80之间,且所述导热柱6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50和所述导热层80相抵,所述出气口90设于所述导热层80的底部,所述测温装置70设于所述导热层80的底部,所述引风机1a设于所述导热层80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50之间,且所述引风机1a的输出端与所述出气口90连通;
[0022]所述蜂窝板20包括蜂窝芯21、内衬板22、连接部23、插入管24、容纳腔25和扁管26,所述蜂窝芯21为铝合金材质制得,所述内衬板22设于所述蜂窝芯21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50之间,所述连接部23设于所述蜂窝芯21的两侧,所述插入管24插接于所述连接部23中,所述连接部23中设有容纳腔25,所述扁管26插入所述容纳腔25中,扁管26中通入热水,用于加热蜂窝板20。
[0023]蜂窝板20电热式一体化取暖墙体10主要包括了蜂窝板20、隔热层30、第一加热装置40、第二加热装置50、导热柱60、测温装置70、导热层80、出气口90和引风机1a,其中隔热层30起到了保护墙体10的作用,避免墙体10直接与加热装置(此处加热装置指代第一加热装置40和第二加热装置50)或是蜂窝板20直接接触,同时也能够保证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不会被墙体10吸收,避免热量的损失,减小电耗损失,节约开支,导热柱60用于将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导流,使热量能够进入导热层80,从而从导热层80的表面持续散发至室内,增加室内温度,尤其是在冬天使用。
[0024]第一加热装置40和第二加热装置50分别设于蜂窝板20的两端,第一加热装置40设
于其底部,第二加热装置50设于其内衬板22处,第一加热装置40和第二加热装置50可以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使用,具体情况如下,当室内温度不算太低且无需立马升高温度时,可以只打开第一加热装置40,此时第一加热装置40产生的热量通过蜂窝板20传递至内衬板22,再传递至第二加热装置50,然后通过导热柱60传递至导热层80,这个时间过程会相较来说更长些,但是能够持续供热,即使后续停止第一加热装置40工作,导热板也能够长时间保持一定温度,节省能耗,若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室内的温度,则可以打开第二加热装置50,由于第二加热装置50直接与导热柱60接触,产生的热量在第一时间会传递至导热层80上,从而能够立马提升室内的温度,但是一旦停止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蜂窝板电热式一体化取暖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蜂窝板、隔热层、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导热柱、测温装置、导热层、出气口和引风机,所述墙体的一侧设有所述导热层,所述蜂窝板设于所述墙体内,所述墙体靠近所述蜂窝板的内侧壁设有所述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所述蜂窝板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蜂窝板靠近导热层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导热柱设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导热层之间,且所述导热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导热层相抵,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导热层的底部,所述测温装置设于所述导热层的底部,所述引风机设于所述导热层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且所述引风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蜂窝板包括蜂窝芯、内衬板、连接部、插入管、容纳腔和扁管,所述蜂窝芯为铝合金材质制得,所述内衬板设于所述蜂窝芯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蜂窝芯的两侧,所述插入管插接于所述连接部中,所述连接部中设有容纳腔,所述扁管插入所述容纳腔中,扁管中通入热水,用于加热蜂窝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宪明曾仁勇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旺达福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