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64870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光学系统满足:0.75≤ET1/CT1≤0.9;E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C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上述光学系统具备小头部特性,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屏下开孔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屏下开孔的设计使得智能手机能够实现全面屏设计,提升智能手机的屏占比,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业界对智能手机的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大屏占比能够提升智能手机的产品竞争力。对于具备屏下开孔设计的智能手机而言,摄像镜头的形状会影响智能手机屏幕开孔的大小,从而影响智能手机的屏占比。然而,目前的摄像镜头难以满足大屏占比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摄像镜头难以满足大屏占比的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4]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000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06]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0007]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8]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09]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10]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1]0.75≤ET1/CT1≤0.9;
[0012]其中,E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至像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所述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即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
[0013]上述光学系统,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有利于光线的汇聚,从而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减缓光线进入成像面的角度,从而减小光学系统像差,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第四透镜为双凸正透镜,有利于抵消第三透镜负透镜产生的球差以及慧差像差。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有利于使光学系统投射的光线更好地汇聚至成像面,从而提升成像解析能力,并且还能有效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实现系统的小型化。
[0014]满足上述条件式时,有利于第一透镜的小头部结构的外观设计,从而缩短光学系统头部口径的尺寸,进而有利于减小屏幕开孔的大小,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同时,还有利于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的形状,使得第一透镜的面型不会过度弯曲,从而降低第一透镜的成型和组装难度,提升成型和组装良率。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6]0.1≤f/f45≤1.2;
[0017]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f45为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的比值,有利于提升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组合对光线的汇聚能力,从而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同时还有利于合理搭配第四透镜提供的正屈折力和第五透镜提供的负屈折力,从而有利于平衡光学系统的球差,进而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9]1≤R3/R4≤2;
[0020]其中,R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的比值,有利于避免第二透镜表面曲率过强而产生难以补正的像差,影响镜头成像品质。其中,当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都为正时,满足上述条件式有利于降低第二透镜的敏感度,使得第二透镜的面型不会过度弯曲,从而有利于提高成型和组装良率。当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都为负时,满足上述条件式有利于调整光线行进方向,从而有利于增大光学系统的视场角。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2]0.2≤(T12+T23+T34+T45)/TT≤0.3;
[0023]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2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34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45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T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避免光学系统中相邻两透镜之间的间距过小,使得各相邻透镜在组装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各相邻透镜在组装时产生碰撞,提升组装良率;同时,在保证光学系统有足够的总长以良好偏折光线,从而提升成像品质的前提下,还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压缩各相邻透镜的空气间隔,从而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进而实现小型化设计。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各相邻透镜之间的间隔过大,导致光学系统的总长过大,不利于小型化设计的实现。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各相邻透镜之间的间隔过小,不利于光学系统的组装。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5]0.9≤SD12/SD21≤1.1;
[0026]其中,SD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SD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式,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的比值,有利于减小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段差,从而使得光线能够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平缓过渡,进而有利于修正离轴视场像差,提升成像品质。
[00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8]0.05≤|SAG41|/CT4≤1.0;
[0029]其中,SAG41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即所述第四透镜
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即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满足上述条件式时,有利于减小成像面上的主光线的入射角度,降低第四透镜对光学成像的敏感度;同时有效控制最大视场的边缘光线在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物侧面的入射角;第四透镜物侧面斜率变化较大时,还有利于减小因镀膜不均导致的反射能量,减少杂散光。
[00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1]0<|R5/R6|≤5;
[0032]R5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6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配置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曲率半径的比值,从而使得第三透镜具有合适的负屈折力,有利于抵消相邻第四透镜正透镜产生的球差以及慧差像差,实现轴上良好像质。
[00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为六片式系统,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0.75≤ET1/CT1≤0.9;其中,E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至像侧面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1≤f/f45≤1.2;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f45为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1≤R3/R4≤2;其中,R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2≤(T12+T23+T34+T45)/TT≤0.3;其中,T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2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34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T45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所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金华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