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控制的输液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为一种智能控制的输液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输液系统可由静脉向患者体内滴注无菌注射液,起到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营养,维持热量,治疗疾病,维持血压等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输液系统的控制方式也逐渐趋于智能化。
[0003]现有的输液系统在输液过程中需要人工监控输液完成情况,吊瓶内的液体滴尽后若不及时停止输液,容易造成回血现象,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患者需要进行多吊瓶连续输液时,系统难以自动更换对患者输液的吊瓶,输液流量通常使用滚轮式输液管调节器进行调节,流量标准化不足,另外在输液前,需要对患者信息和吊瓶信息进行核对匹配,现有输液系统校验信息核对匹配的功能有所不足,容易造成错打吊瓶的医疗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的输液系统,解决了输液系统难以监测输液进程和难以实现多吊瓶自动连续输液以及输液流量标准化不足和输液对象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控制的输液系统,包括输液架(1)和腕带(34),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架(1)顶端固定连接有输液台(2),所述输液台(2)左端顶部前侧固定连接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4),所述蜗杆(4)下部啮合连接有蜗轮(5),所述蜗轮(5)内侧固定连接有驱动轴(6),所述电机(3)后侧设置有语音播报设备(7),所述输液台(2)右端顶部前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8),所述电机(3)和控制器(8)之间设置有三个支架(9),所述支架(9)内侧设置有吊瓶(10),所述驱动轴(6)外侧设置有与吊瓶(10)对应的凸轮(11),所述输液台(2)上侧的三个吊瓶(10)后侧均设置有万用表(12),所述吊瓶(10)底部后侧固定连接有导电块(13),所述吊瓶(10)底部前侧固定连接有套管(14),所述套管(14)内侧设置有导电杆(15),所述导电杆(15)后端固定连接有绝缘头(16),所述导电杆(15)和绝缘头(16)与套管(14)之间设置有密封件(17),所述导电杆(15)前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凸耳(18),所述凸耳(18)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一导杆(19),所述第一导杆(19)固定连接在吊瓶(10)的前侧,所述第一导杆(19)外侧设置有第一弹簧(20),所述输液台(2)底部前侧固定连接有与吊瓶(10)对应的安装架(21),所述安装架(21)左部内侧和右部内侧均设置有电磁铁(22),所述安装架(21)前部内侧和后部内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杆(23),所述第二导杆(23)外侧设置有第二弹簧(24),所述安装架(21)内侧设置有出液管(25),所述出液管(25)顶端固定连接有药水针(26),所述出液管(25)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汇流管(27)的顶部,所述汇流管(27)底端固定连接有滴壶(28),所述滴壶(28)与分流器(29)连通,所述分流器(29)通过支撑杆与聚流器(30)固定连接,所述分流器(29)和聚流器(30)之间固定连接有四个分支管(31),所述聚流器(30)的底部与输液管(32)连通,所述输液管(32)远离聚流器(3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针头(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控制的输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流器(30)顶端均匀固定连接有四个开关盒(35),所述开关盒(35)后部内侧固定连接有挡板(36),所述开关盒(35)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均设置有通槽(37),所述分支管(31)贯穿开关盒(35)的顶壁中部和底壁中部,所述分支管(31)前侧设置有调节杆(38)和压块(3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控制的输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37)的形状为倒L形,所述调节杆(38)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在开关盒(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惠慧,王欢,黄小舟,谭琼英,范宁思,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市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