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431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包括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所述后外侧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均呈L型,分别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和胫骨后外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中间接骨板呈T型,符合胫骨后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的端部相互叠加连接。本装置分为中间接骨板、后内侧接骨板、后外侧接骨板,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其中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

技术介绍

[0002]当胫骨平台受到直接暴力打击,或高空坠落、侧方倒地的间接暴力打击,导致平台骨质发生塌陷或碎裂。胫骨平台骨折包括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和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临床上,当胫骨平台骨折情况较为严重时,一般会采用接骨板解剖内固定的方式对骨折端进行固定。而现有的胫骨平台骨折用接骨板存在许多缺点,例如:接骨板无克氏针孔或克氏针孔设置位置较单一,术中无法对接骨板临时稳定固定,不易对关节腔进行初步定位,容易将锁定螺钉置入关节腔,关节囊有撕裂时不便于固定缝合,固定近端时远段容易翘起不贴合骨面,不利于远端临时固定及确定接骨板位置,接骨板体部未设置克氏针孔,骨折范围较大且粉碎性骨折时,不能小骨块进行固定;接骨板设置较多锁定孔,易造成应力集中,增加二次骨折风险;接骨板设置长度长,不适用于微创切口,术中手术切口大,对患者创伤大,增加肌肉、软组织、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接骨板可固定骨折类型单一,对于合并后内侧或后外侧骨折需联合其他接骨板进行联合固定;组装式的接骨板主要安装在胫骨的前侧、前外侧,不适用于胫骨后侧平台复杂型骨折,骨折固定不牢固,容易出现骨折移位。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包括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所述后外侧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均呈L型,分别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和胫骨后外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中间接骨板呈T型,符合胫骨后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的端部相互叠加连接。
[0004]优选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所述接骨板本体分为后外侧接骨区和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所述后外侧接骨区为弧形结构,后外侧接骨区上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所述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上方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与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
[0005]优选的,所述中间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Ⅰ,所述接骨板本体Ⅰ分为接骨区和组装区,所述接骨区上开有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接骨区克氏针孔上方开有2个接骨区锁定孔,2个所述接骨区锁定孔上下分布,所述组装区上开有2个左右分布的上锁定孔,2个所述上锁定孔之间的上方开有上克氏针孔,下方开有下组装孔,所述下组装孔下方开有下克氏针孔,所述下克氏针孔位于接骨区锁定孔上方,所述组装区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结构对
应,可进行叠加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后内侧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Ⅱ,所述接骨板本体Ⅱ分为后内侧接骨区和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所述后内侧接骨区为弧形结构,后内侧接骨区上开有2个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所述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上方开有2个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Ⅰ,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Ⅰ与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Ⅰ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Ⅰ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Ⅰ,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Ⅰ,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Ⅰ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Ⅰ,所述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结构对应,可进行叠加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所述引线槽与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连通,所述中间接骨板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Ⅰ,所述引线槽Ⅰ与上克氏针孔连通,所述后内侧接骨板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Ⅱ,所述引线槽Ⅱ与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中间接骨板的组装区为弧形结构,接骨区采用斜面结构和平面结构,所述斜面结构与组装区相连。
[0009]优选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的边缘为光滑弧面结构。
[001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装置的的宽度和曲度是根据胫骨后侧平台(包括后内侧、后外侧)解剖结构设计,是解剖锁定板,术中无需塑形就能与骨皮质紧密贴合,减少手术操作步骤,手术时间短;接骨板相邻锁定孔之间有一定距离,且厚度均匀,因此接骨板整体性强、强度高,降低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风险整体长度短,适合用于微创手术切口,术中只需小切口便可置入接骨板,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减少肌肉、软组织、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组装式接骨板每一部分在靠近胫骨后侧、后内侧、后外侧平台,远离胫骨平台部分设计有克氏针孔、锁定孔,孔道分布相对均匀,适用于胫骨后侧平台简单(如单纯后侧、后内侧或后外侧平台骨折)及某些复杂骨折(如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平台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后内侧接骨板、后外侧接骨板和中间接骨板组装区在靠近胫骨后侧平台位置设计厚度薄,且呈弧形设计,插入接骨板可与骨面贴合,减少肌腱、韧带、软组织的摩擦损伤;各部分边缘均为曲面设计,减少与软组织摩擦,降低术后不适感,利于早期锻炼和康复治疗;分为中间接骨板、后内侧接骨板、后外侧接骨板,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其中2

3部分组装联合固定骨折,只需要术中微创切口,便于医师操作;合适的螺钉孔道设计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术中只需将所需部分的组装区相互叠加组装即可,组装方式简单,可在微创切口内进行组装,方便手术医师术中操作,各部分组装区均有2个组装锁定孔,2个组装克氏针孔,1个组装普通孔,方便其中2

3部分接骨板相互连接,组装区接骨板厚度设置保证了接骨板组装后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后外侧接骨板的正面图;
[001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后外侧接骨板的背面图;
[0013]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后外侧接骨板的侧面图;
[0014]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间接骨板的正面图;
[0015]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间接骨板的背面图;
[0016]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间接骨板的侧面图;
[0017]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后内侧接骨板的正面图;
[0018]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后内侧接骨板的背面图;
[0019]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后内侧接骨板的侧面图;
[0020]图10为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1中的工作示意图;
[0021]图11为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2中的工作示意图;
[0022]图12为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3中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实现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包括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外侧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均呈L型,分别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和胫骨后外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中间接骨板呈T型,符合胫骨后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的端部相互叠加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外侧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所述接骨板本体分为后外侧接骨区和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所述后外侧接骨区为弧形结构,后外侧接骨区上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所述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上方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与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Ⅰ,所述接骨板本体Ⅰ分为接骨区和组装区,所述接骨区上开有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接骨区克氏针孔上方开有2个接骨区锁定孔,2个所述接骨区锁定孔上下分布,所述组装区上开有2个左右分布的上锁定孔,2个所述上锁定孔之间的上方开有上克氏针孔,下方开有下组装孔,所述下组装孔下方开有下克氏针孔,所述下克氏针孔位于接骨区锁定孔上方,所述组装区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立峰彭青武乐方楠孙珺高硕郑少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