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纳米卟啉溶液相紫外可见光谱监测红茶发酵质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63637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茶叶品质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纳米卟啉溶液相紫外可见光谱监测红茶发酵质量的方法,利用溶液相比色传感阵列对红茶发酵样的茶汤进行响应,并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结合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算法、粒子群算法、迭代和保留信息变量等降维方法,高效提取传感阵列特征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支持向量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等算法建立鲁棒性强、准确性高的模型,实现对红茶发酵程度的快速准确判别及儿茶素与茶黄素的精准定量预测。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成本低、便于在线检测的特点。在线检测的特点。在线检测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纳米卟啉溶液相紫外可见光谱监测红茶发酵质量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茶叶品质监测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纳米卟啉溶液相紫外可见光谱监测红茶发酵质量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红茶因独特的风味品质及健康效应广受消费者喜爱,是世界上消费最多的茶类,由茶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工序制得。发酵作为红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其质量直接影响红茶香气、色泽和滋味的形成,发酵不足和过度发酵均不利于红茶品质。目前红茶生产中,对发酵程度的掌握主要依赖有经验的制茶师傅进行感官评判。然而,评价结果易受现场环境,审评员的身体状态、知识水平以及经验等影响。同时,描述性的感官审评结果难以量化,且客观性、准确性等方面的缺乏,难以满足目前茶叶行业加工过程品质评判的需求。
[0003]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叶中关键理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红茶品质。总体来说,随着发酵的进程,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氧化形成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及特征香气物质。然而,目前对于这些特征理化成分检测依赖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化学分析方法,整个分析过程费时费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纳米卟啉溶液相紫外可见光谱监测红茶发酵质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代表性样品采集及感官审评:采集不同发酵时间的红茶茶样,从发酵开始起至发酵5h每隔30min采集一次样品,每次取20个发酵茶样,共220个样品,根据GB/T23776

2018中工夫红茶审评因子的评分系数,由专业茶叶审评小组对收集的发酵茶样的发酵程度进行感官评价;S2:纳米卟啉溶液相比色传感阵列构建:利用辅助自组装法将卟啉材料进行纳米化,利用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600辅助卟啉材料的纳米化自组装,制得纳米卟啉材料分散液,并将分散液吸取至96微孔板上得到纳米化比色传感阵列,设置空白对照;S3:反应系统优化:利用传感阵列的特征紫外可见光谱信息,对反应体系中纳米卟啉与茶汤比例、阵列纳米卟啉材料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S4:传感信息获取与特征提取:使用基于微孔板检测系统SpectraMax M2及配套采集和分析软件,对纳米卟啉溶液相比色传感阵的紫外可见光谱进行采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去背景并形成特征变量;S5:发酵程度判别模型的构建与优化:基于提取得到的特征信息,建立发酵程度评价模型,利用独立样本对模型进行验证,进一步修正和优化模型;S6:发酵关键物质定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优化:基于提取得到的特征信息,建立发酵质量关键物质的定量预测模型,利用独立样本对模型进行验证,进一步修正和优化模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纳米卟啉溶液相紫外可见光谱监测红茶发酵质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构建纳米卟啉溶液相比色传感阵列的具体过程如下:称取一定量的卟啉化合物,溶解于N

N

二甲基乙酰胺,超声溶解,制备成7*10
‑4mol/L的溶液,将聚乙二醇600与卟啉溶液按1:9混合,超声得到混合液,吸取200μL的混合液在2min内均匀注入5mL蒸馏水中,将体系至于50℃,1000r/min搅拌15min,静置一天后获得纳米卟啉分散液,并将分散液固定至96微孔板基底上,设置实验重复组及空白对照组,制得4*8的纳米化比色传感器阵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纳米卟啉溶液相紫外可见光谱监测红茶发酵质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构建纳米卟啉溶液相比色传感阵列的空白对照组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露青李梦辉宁井铭张正竹崔晴晴董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