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式电感器及电源转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1472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薄膜式电感器及电源转换电路。薄膜式电感器包括主体以及均设置于主体外侧的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主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磁性件、第一线圈和支撑件,其中,第一磁性件包裹在第一线圈的外周;支撑件包括用于支撑第一线圈的本体、设置在本体上的第一通孔、绕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二通孔以及位于第一通孔内和第二通孔内的第二磁性件,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具有间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薄膜式电感器具有电感量大的优点。术方案的薄膜式电感器具有电感量大的优点。术方案的薄膜式电感器具有电感量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膜式电感器及电源转换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薄膜式电感器及电源转换电路。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三大无源器件之一的电感器,广泛地应用在振荡器、低噪声放大器和阻抗匹配网络等装置中。因此,电感器的微型化高频化也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虽然贴片式绕线电感解决了系统轻量化小型化的一部分问题,但是远不能满足当今高集成度的要求,电感的薄膜化,可以使以前的三维立体铁芯电感向二维的平面结构发展。
[0003]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薄膜式电感器未充分利用电感器内的空间填充磁性材料,导致薄膜式电感器所具有的磁性材料较少,从而导致薄膜式电感器的磁导率较低,进而会导致薄膜式电感器的电感量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式电感器及电源转换电路,上述薄膜式电感器具有电感量大的优点。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薄膜式电感器,薄膜式电感器包括主体以及均设置于主体外侧的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主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磁性件、第一线圈和支撑件,其中,第一磁性件包裹在第一线圈的外周;支撑件包括用于支撑第一线圈的本体、设置在本体上的第一通孔、绕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二通孔以及位于第一通孔内和第二通孔内的第二磁性件,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具有间隔。
[0006]进一步地,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二通孔,由第一通孔向远离第一通孔的方向,多个第二通孔间隔设置,每个第二通孔内均设有第二磁性件。
[0007]进一步地,主体还包括:第二线圈,与第一线圈电连接,第二线圈和第一线圈分别位于支撑件的上下两侧;第三磁性件,包裹在第二线圈的外周,第三磁性件位于第二线圈的背离第一线圈的一侧。
[0008]进一步地,支撑件具有绝缘性能,第一线圈具有多个匝,相邻两个匝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第一间隔与第二通孔对应设置,多个匝均支撑在本体上。
[0009]进一步地,支撑件还包括设置于本体的安装通孔,主体还包括穿设于安装通孔的导电件,第一线圈的第一端通过导电件与第二线圈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线圈的第二端暴露在第一磁性件的表面并与输入电极连接,第二线圈的第二端暴露在第三磁性件的表面并与输出电极连接。
[0010]进一步地,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二通孔,第一线圈包括多个金属线圈,多个金属线圈平行且间隔设置,每个金属线圈具有多个匝,每相邻两个匝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多个第二间隔与多个第二通孔对应。
[0011]进一步地,第二间隔内填充有磁性材料。
[0012]进一步地,薄膜式电感器还包括粘接层,支撑件的至少一侧设有粘接层。
[0013]进一步地,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和第三磁性件一体成型;或者,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和第三磁性件均由软磁合金制成。
[001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直流电源、至少一个开关单元和至少一个电感单元,开关单元和电感单元对应设置,每个电感单元通过所对应的开关单元与直流电源连接,其中,电感单元包括上述的薄膜式电感器。
[0015]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线圈的外周设置第一磁性件,可以提高薄膜式电感器的电感量,并且,通过设置第一通孔以及绕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二通孔,并且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均设置第二磁性件,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增加薄膜式电感器的磁导率,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增加薄膜式电感器的磁通量,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薄膜式电感器的电感量,因此,本技术的薄膜式电感器具有较大的电感量。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薄膜式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图1的薄膜式电感器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图3示出了图1的薄膜式电感器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0]图4示出了图1的薄膜式电感器的剖视图。
[00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2]10、主体;11、输入电极;12、输出电极;20、第一磁性件;30、第一线圈;31、金属线圈;40、支撑件;41、本体;42、第一通孔;43、第二通孔;44、安装通孔;45、导电件;50、第二磁性件;60、第二线圈;70、第三磁性件;80、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薄膜式电感器的整体尺寸为1.2mm
×
1.0mm
×
0.6mm。
[002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薄膜式电感器的金属线圈31的铜线宽度为30μm,铜线厚度为100μm。
[0026]如图1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薄膜式电感器。薄膜式电感器包括主体10以及均设置于主体10外的输入电极11和输出电极12;其中,主体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磁性件20、第一线圈30和支撑件40,其中,第一磁性件20包裹在第一线圈30的外周;支撑件40包括用于支撑第一线圈30的本体41、设置在本体41上的第一通孔42、绕第一通孔42设置的第二通孔43以及位于第一通孔42内和第二通孔43内的第二磁性件50,第一通孔42和第二通孔43之间具有间隔。
[0027]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线圈30的外周设置第一磁性件20,可以提高薄膜式
电感器的磁导率,并且,通过设置第一通孔42以及绕第一通孔42设置的第二通孔43,并且在第一通孔42和第二通孔43内设置第二磁性件50,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增加薄膜式电感器的磁导率,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增加薄膜式电感器的磁通量,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薄膜式电感器的电感量,因此,本技术的薄膜式电感器具有较大的电感量。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20包裹在第一线圈30的外周是指第一磁性件20覆盖第一线圈30的外表面(除了第一线圈30的与支撑件40相接触的表面),并且第一线圈30的孔内也填充有第一磁性件20,即不仅第一线圈30的外部设置有第一磁性件20,而且第一线圈30的内部也设置有第一磁性件20,也就是说,第一磁性件20将第一线圈30包封在支撑件40上,从而可以提高薄膜式电感器的电感量。
[0029]具体地,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0为板状结构,起到了支撑第一线圈30的作用。
[0030]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0包括多个第二通孔43,由第一通孔42向远离第一通孔42的方向,多个第二通孔43间隔设置,每个第二通孔43内均设有第二磁性件50。
[0031]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二通孔43,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式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式电感器包括主体(10)以及均设置于所述主体(10)外侧的输入电极(11)和输出电极(12);所述主体(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磁性件(20)、第一线圈(30)和支撑件(40),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20)包裹在所述第一线圈(30)的外周;所述支撑件(40)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线圈(30)的本体(41)、设置在所述本体(41)上的第一通孔(42)、绕所述第一通孔(42)设置的第二通孔(4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42)内和所述第二通孔(43)内的第二磁性件(50),所述第一通孔(42)和所述第二通孔(43)之间具有间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式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40)包括多个所述第二通孔(43),由所述第一通孔(42)向远离所述第一通孔(42)的方向,多个所述第二通孔(43)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二通孔(43)内均设有所述第二磁性件(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式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0)还包括:第二线圈(60),与所述第一线圈(30)电连接,所述第二线圈(60)和所述第一线圈(30)分别位于所述支撑件(40)的上下两侧;第三磁性件(70),包裹在所述第二线圈(60)的外周,所述第三磁性件(70)位于所述第二线圈(60)的背离所述第一线圈(30)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膜式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40)具有绝缘性能,所述第一线圈(30)具有多个匝,相邻两个匝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所述第一间隔与所述第二通孔(43)对应设置,多个匝均支撑在所述本体(41)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膜式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康於扬栋朱权王雷杰陈建宇王菲
申请(专利权)人: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