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1302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是在正、负极板底部设计成内置空心底角,电池壳体内部与空心底角相对应处设有长条状沉淀鞍,空心底角与沉淀鞍为2~5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板栅空心底角内置,不会影响打磨极耳和底边框,适合于“U”、“C”型任意包法,不会损坏隔膜。空心底角与沉淀鞍相对应,能很好地起到抗膨胀作用。这种结构减少板栅底角所占空间体积,提高电池体积比能量。(*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涂膏式铅酸蓄电池的内部结构,特别是阴极吸收式阀控蓄电池的抗极板膨胀结构,属密封铅酸电池
铅酸电池充放电的电化学反应在铅酸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多孔电极的结构发生变化,原因在于两极活性物质和放电后的产物硫酸铅的密度或摩尔体积发生了变化。由多孔的充电状态活性物质放电转化为硫酸铅时,其密度比放电前减小,比容增大。若以摩尔体积计算,正极增大了91.7%,负极增大了167.7%;以密度计算,正极减小了51.2%,负极减小了81.9%,这必然导致多孔物质的孔率降低,同时也会伴随产生整个体积的某种程度的膨胀,充电则相反。如果各部位的活性物质体积变化不均匀,就易引起极板的翘曲变形,甚至活性物质脱落,最终因电池内部短路、极板膨胀而导致整个电池损坏。以往设计的抗极板膨胀的板栅结构是在底边设置两个凸起的底角,它可以抗极板膨胀,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然而,这种抗膨胀板栅结构的缺点在于(1)极板分片时打磨工艺极耳、打磨底边框时操作不方便;(2)不适合于“U”包法的手工和机械化生产要求,底角易把隔膜损坏;(3)降低电池体积比能量,板栅底角部位所占空间体积浪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适合于“U”型或“C”型任意包法,提高电池体积比能量,提高板栅空间利用率、抗极板膨胀性能好的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是在正、负极板底部有抗膨胀底角,改进之处是抗膨胀底角为内置空心底角,电池壳体内部与空心底角相对应处设有沉淀鞍。上述空心底角的底边与极板底边齐平,空心底角的两侧有开口槽。所述沉淀鞍是设置在电池壳内腔底部的长条状凸起,空心底角与沉淀鞍为2~5个。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板栅空心底角内置,不会影响打磨极耳和底边框,适合于“U”、“C”型任意包法,适合于手工和机械化连续包膜方式,不会损坏隔膜。空心底角与沉淀鞍相对应,能很好起到抗膨胀作用。这种结构减少板栅底角所占空间体积,提高电池体积比能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附图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电池壳体6内腔安放着极板4,极板由板栅2和活性物质3构成。极板底部设有内置空心底角1,空心底角的底边与极板底边齐平,两侧有开口槽8。壳体底部与空心底角相对应处设有沉淀鞍7。极板之间有隔膜5。权利要求1.一种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在正、负极板底部有抗膨胀底角,其特征是抗膨胀底角为内置空心底角,电池壳体内部与空心底角相对应处没有沉淀鞍。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其特征是空心底角的底边与极板底边齐平。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其特征是空心底角的两侧有开口槽。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沉淀鞍是设置在电池壳内腔底部的长条状凸起。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其特征是空心底角与沉淀鞍为2-5个。专利摘要一种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是在正、负极板底部设计成内置空心底角,电池壳体内部与空心底角相对应处设有长条状沉淀鞍,空心底角与沉淀鞍为2~5个。本技术由于板栅空心底角内置,不会影响打磨极耳和底边框,适合于“U”、“C”型任意包法,不会损坏隔膜。空心底角与沉淀鞍相对应,能很好地起到抗膨胀作用。这种结构减少板栅底角所占空间体积,提高电池体积比能量。文档编号H01M10/12GK2445451SQ0022180公开日2001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19日专利技术者邵双喜, 张海波, 钱善高 申请人:江苏双登电源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铅酸蓄电池抗极板膨胀结构,在正、负极板底部有抗膨胀底角,其特征是抗膨胀底角为内置空心底角,电池壳体内部与空心底角相对应处没有沉淀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双喜张海波钱善高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双登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