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978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41
一种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包括对接壳、第一锁定模块和壳盖,对接壳内部底端左前侧设置有第一绕线柱,对接壳内部底端右后侧设置有第二绕线柱,对接壳内部底端中心处设置有U形限位板,对接壳前端和后端中部均内嵌设置有密封胶套,对接壳前端通过密封胶套连接有第一电缆;本装置碰到电缆意外拉扯时,通过绕线柱受力,避免电缆接头处受力脱离,稳定性极佳,通过第一锁定模块和第二锁定模块固定电缆,防滑且不伤电缆,同时带动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接头处时刻挤压,保证接触的紧密型,避免意外导致接触不良,且本装置密封防护性极佳,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透视窗可实时观察,方便检修。方便检修。方便检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对接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线电缆用以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广义的电线电缆亦简称为电缆,狭义的电缆是指绝缘电缆,它可定义为:由下列部分组成的集合体;一根或多根绝缘线芯,以及它们各自可能具有的包覆层,总保护层及外护层,电缆亦可有附加的没有绝缘的导体,在电缆生产使用过程中,经常性出现由于长度不够需要将两根电缆进行对接的情况。
[0003]目前,现有的电缆对接装置结构简单,对接处牢固度低,容易接触不良,不经拉扯,在外部意外拉扯电缆时,对接处容易受力脱离,导致故障频发,且现有设备接头处遮挡,检修不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技术目的
[0005]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本装置碰到电缆意外拉扯时,通过绕线柱受力,避免电缆接头处受力脱离,稳定性极佳,通过第一锁定模块和第二锁定模块固定电缆,并带动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接头处时刻挤压,避免意外导致接触不良,且本装置密封防护性极佳,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透视窗可实时观察,方便检修。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包括对接壳、第一锁定模块和壳盖,对接壳内部底端左前侧设置有第一绕线柱,对接壳内部底端右后侧设置有第二绕线柱,对接壳内部底端中心处设置有U形限位板,对接壳前端和后端中部均内嵌设置有密封胶套,对接壳前端通过密封胶套连接有第一电缆,第一电缆后端绕过第一绕线柱延伸至U形限位板内,对接壳后端通过密封胶套连接有第二电缆,第二电缆绕过第二绕线柱延伸至U形限位板内,对接壳内部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导向杆,导向杆前部共同滑动连接有第一锁定模块,导向杆后部共同滑动连接有第二锁定模块,导向杆前部和后部均套设有弹簧,对接壳右端设置有若干铰链,对接壳右端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壳盖。
[0008]优选的,第一电缆在第一绕线柱上至少绕设两圈,第二电缆在第二绕线柱上至少绕设两圈。
[0009]优选的,第一锁定模块和第二锁定模块均包括滑动板、通孔、凹槽、第一防滑垫、限位杆、压盖、第二防滑垫和螺钉,滑动板前端左侧和右侧边缘处均设置有通孔,通孔内径和导向杆的直径大小相匹配,滑动板上端均设置有凹槽,凹槽内部底端设置有第一防滑垫,凹槽底端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限位杆,限位杆上部共同滑动连接有压盖,压盖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二防滑垫,压盖上端左侧和右侧边缘处均螺纹连接有螺钉。
[0010]优选的,壳盖下端中部内嵌设置有透视窗,透视窗的材料为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中的一种。
[0011]优选的,壳盖上端边缘处内嵌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的材料为橡胶,对接壳和壳盖相离一端中部均设置有螺纹套环。
[0012]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工作时,将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均贯穿密封胶套延伸至对接壳内,通过密封胶套防水防尘,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分别在第一绕线柱和第二绕线柱上绕设几圈,这样碰到电缆意外拉扯时,受力处为第一绕线柱和第二绕线柱,避免电缆接头处受力脱离,稳定性极佳,通过旋转螺钉下移压盖,从而通过第一防滑垫和第二防滑垫挤压固定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防滑且不伤电缆,进一步保证了电缆接头处的牢固性,通过弹簧带动第一锁定模块和第二锁定模块沿着导向杆相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接头处时刻挤压,保证接触的紧密型,且不会随着时间或碰撞而接触不良,旋转壳盖后,通过螺纹套环配合外部螺栓即可固定,密封圈保证了密封性,使得防护性极佳,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透视窗可实时观察,便于及时专利技术问题,方便检修。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中第一绕线柱的侧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中第一锁定模块的正视图。
[0016]附图标记:1、对接壳;2、第一绕线柱;3、第二绕线柱;4、U形限位板;5、密封胶套;6、第一电缆;7、第二电缆;8、导向杆;9、第一锁定模块;10、第二锁定模块;11、弹簧;12、螺纹套环;13、铰链;14、壳盖;15、密封圈;16、透视窗;901、滑动板;902、通孔;903、凹槽;904、第一防滑垫;905、限位杆;906、压盖;907、第二防滑垫;908、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18]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包括对接壳1、第一锁定模块9和壳盖14,对接壳1内部底端左前侧设置有第一绕线柱2,对接壳1内部底端右后侧设置有第二绕线柱3,对接壳1内部底端中心处设置有U形限位板4,对接壳1前端和后端中部均内嵌设置有密封胶套5,对接壳1前端通过密封胶套5连接有第一电缆6,第一电缆6后端绕过第一绕线柱2延伸至U形限位板4内,对接壳1后端通过密封胶套5连接有第二电缆7,第二电缆7绕过第二绕线柱3延伸至U形限位板4内,第一电缆6在第一绕线柱2上至少绕设两圈,第二电缆7在第二绕线柱3上至少绕设两圈,对接壳1内部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导向杆8,导向杆8前部共同滑动连接有第一锁定模块9,导向杆8后部共同滑动连接有第二锁定模块10;
[0019]第一锁定模块9和第二锁定模块10均包括滑动板901、通孔902、凹槽903、第一防滑垫904、限位杆905、压盖906、第二防滑垫907和螺钉908,滑动板901前端左侧和右侧边缘处
均设置有通孔902,通孔902内径和导向杆8的直径大小相匹配,滑动板901上端均设置有凹槽903,凹槽903内部底端设置有第一防滑垫904,凹槽903底端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限位杆905,限位杆905上部共同滑动连接有压盖906,压盖906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二防滑垫907,压盖906上端左侧和右侧边缘处均螺纹连接有螺钉908导向杆8前部和后部均套设有弹簧11,对接壳1右端设置有若干铰链13,对接壳1右端通过铰链13转动连接有壳盖14,壳盖14下端中部内嵌设置有透视窗16,透视窗16的材料为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中的一种,壳盖14上端边缘处内嵌设置有密封圈15,密封圈15的材料为橡胶,对接壳1和壳盖14相离一端中部均设置有螺纹套环12。
[002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工作时,将第一电缆6和第二电缆7均贯穿密封胶套5延伸至对接壳1内,通过密封胶套5防水防尘,第一电缆6和第二电缆7分别在第一绕线柱2和第二绕线柱3上绕设几圈,这样碰到电缆意外拉扯时,受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接壳(1)、第一锁定模块(9)和壳盖(14);对接壳(1)内部底端左前侧设置有第一绕线柱(2),对接壳(1)内部底端右后侧设置有第二绕线柱(3),对接壳(1)内部底端中心处设置有U形限位板(4),对接壳(1)前端和后端中部均内嵌设置有密封胶套(5),对接壳(1)前端通过密封胶套(5)连接有第一电缆(6),第一电缆(6)后端绕过第一绕线柱(2)延伸至U形限位板(4)内,对接壳(1)后端通过密封胶套(5)连接有第二电缆(7),第二电缆(7)绕过第二绕线柱(3)延伸至U形限位板(4)内,对接壳(1)内部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导向杆(8),导向杆(8)前部共同滑动连接有第一锁定模块(9),导向杆(8)后部共同滑动连接有第二锁定模块(10),导向杆(8)前部和后部均套设有弹簧(11),对接壳(1)右端设置有若干铰链(13),对接壳(1)右端通过铰链(13)转动连接有壳盖(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生产用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缆(6)在第一绕线柱(2)上至少绕设两圈,第二电缆(7)在第二绕线柱(3)上至少绕设两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中古金德丁士友刘晓明严振
申请(专利权)人:正威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