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9399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包括主舱体,主舱体由舱盖和支撑板组成,支撑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支撑板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移动滑槽,移动滑槽内壁转动连接有丝杠柱,支撑板侧壁上设置有电机,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与丝杠柱连接,丝杠柱通过滑动块连接有推动板,推动板上设置有捆绑组件,推动板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座,舱盖内顶部通过缓冲件连接有防护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进行操作时,自身站立在支撑座上,通过设置在推动板上的固定绑带实现将自身稳定在支撑座上,并利用电机驱动丝杠柱带动自身移动到主舱体的同时,使得设置在支撑座底部的底盖实现对主舱体上的舱门的关闭,从而无需人为进行操作开关,方便操作人员的使用。方便操作人员的使用。方便操作人员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


[0001]本技术涉及能量共振舱
,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

技术介绍

[0002]能量舱其能通过内的能量发生器产生量子能量对人体进行治疗、常用在保健、医护行业,能量波与神经元达到共振,使神经元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可以提升人体平衡能力,缓解神经压力,改善睡眠,量子能量波与人体本身磁场共振,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加速血液循环,具有减肥及缓解关节疼痛的作用。
[0003]目前的能量共振舱其操作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实时操作才能使用,其舱门的关闭,需要人员在外部进行操作才能实现开关,并且舱门的设计,会使得其上的能量发生装置不能均匀的对人体进行左右,为此现提出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其方便操作的同时,能实现自动对舱门的关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包括安装有生物能量发生器的主舱体,所述主舱体由舱盖和支撑板组成,所述支撑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支撑板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移动滑槽,所述移动滑槽内壁转动连接有丝杠柱,所述支撑板侧壁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与丝杠柱连接,所述丝杠柱通过滑动块连接有推动板,所述推动板上设置有捆绑组件,所述推动板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底部设置有底盖,所述舱盖内顶部通过缓冲件连接有防护罩。
[0007]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开设在支撑板内的传动腔,所述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贯穿至传动腔内的蜗杆轴,所述丝杠柱贯穿至传动腔内,并固定连接有蜗杆轴啮合连接的蜗轮。
[0008]优选地,所述滑动块位于移动滑槽内,所述滑动块上开设有贯穿侧壁的贯穿口,所述贯穿口内壁固定连接有与丝杠柱螺纹连接的丝杠螺母。
[0009]优选地,所述捆绑组件包括设置在推动板侧壁上的固定绑带,所述固定绑带一端设置有绑环,另一端设置有魔术贴层。
[0010]优选地,所述缓冲件包括固定连接在舱盖内顶部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开设有呈“T”型的限位口,所述限位口内壁滑动连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通过连接柱与防护罩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通过套设在连接柱外侧壁上的缓冲弹簧与防护罩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舱盖与支撑板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底盖与舱盖均呈弧形设置。
[0012]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本共振舱在进行操作时,自身站立在支撑座上,通过设置在推动板上的固定绑带
实现将自身稳定在支撑座上,并利用电机驱动丝杠柱带动自身移动到主舱体的同时,使得设置在支撑座底部的底盖实现对主舱体上的舱门的关闭,从而无需人为进行操作开关,方便操作人员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舱盖、2支撑板、3底座、4移动滑槽、5丝杠柱、6电机、7滑动块、8推动板、9支撑座、10底盖、11防护罩、12蜗杆轴、13蜗轮、14固定绑带、15固定座、16限位环、17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参照图1

3,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包括安装有生物能量发生器的主舱体,主舱体由舱盖1和支撑板2组成,支撑板2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3,支撑板2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移动滑槽4,移动滑槽4内壁转动连接有丝杠柱5,支撑板2侧壁上设置有电机6,电机6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赘述,电机6通过传动组件与丝杠柱5连接,进一步地,传动组件包括开设在支撑板2内的传动腔,电机6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贯穿至传动腔内的蜗杆轴12,丝杠柱5贯穿至传动腔内,并固定连接有蜗杆轴12啮合连接的蜗轮13,滑动块7位于移动滑槽4内,滑动块7上开设有贯穿侧壁的贯穿口,贯穿口内壁固定连接有与丝杠柱5螺纹连接的丝杠螺母。
[0022]丝杠柱5通过滑动块7连接有推动板8,推动板8上设置有捆绑组件,进一步地,捆绑组件包括设置在推动板8侧壁上的固定绑带14,固定绑带14一端设置有绑环,另一端设置有魔术贴层,其中魔术贴层分为正反两面,能与绑环实现相互紧固,实现对人体的固定,舱盖1与支撑板2侧壁固定连接,底盖10与舱盖1均呈弧形设置,呈弧形设置能更便于内部的生物能量发生器的安装与对人体的作用。
[0023]推动板8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座9,支撑座9底部设置有底盖10,舱盖1内顶部通过
缓冲件连接有防护罩11,其中防护罩11的设置,能有效的避免人体易受伤的眼部造到能量的作用,避免造成损伤,进一步地,缓冲件包括固定连接在舱盖1内顶部的固定座15,固定座15内开设有呈“T”型的限位口,限位口内壁滑动连接有限位环16,限位环16通过连接柱17与防护罩11固定连接,固定座15通过套设在连接柱17外侧壁上的缓冲弹簧与防护罩11连接,其中缓冲弹簧的设置能有效的根据不同人的升高进行灵活的控制防护罩11对人员头部我佩戴。
[0024]本技术在进行操作时,人员站立在底盖10上方的支撑座9上,通过设置在支撑板2上的固定绑带14将自身捆绑在支撑板2上,此时通过控制电机6开启,使得电机6输出端带动与之连接蜗杆轴12进行旋转,蜗杆轴12在进行转动时,会使得与之啮合连接的蜗轮13带动丝杠柱5进行旋转,当丝杠柱5被带动进行旋转时,与之通过丝杠螺母连接的滑动块7会带动推动板8进行上移,使得站立在推动板8底部支撑座9上的人员移入到主舱体内,在进入到主舱体内时,设置在其顶部的防护罩11会将人员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包括安装有生物能量发生器的主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舱体由舱盖(1)和支撑板(2)组成,所述支撑板(2)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3),所述支撑板(2)内侧壁开设有两个移动滑槽(4),所述移动滑槽(4)内壁转动连接有丝杠柱(5),所述支撑板(2)侧壁上设置有电机(6),所述电机(6)通过传动组件与丝杠柱(5)连接,所述丝杠柱(5)通过滑动块(7)连接有推动板(8),所述推动板(8)上设置有捆绑组件,所述推动板(8)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座(9),所述支撑座(9)底部设置有底盖(10),所述舱盖(1)内顶部通过缓冲件连接有防护罩(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能量共振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开设在支撑板(2)内的传动腔,所述电机(6)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贯穿至传动腔内的蜗杆轴(12),所述丝杠柱(5)贯穿至传动腔内,并固定连接有蜗杆轴(12)啮合连接的蜗轮(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宏赵耀鞠红梅于始滨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场导生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