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向阀及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59132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换向阀及制冷系统。一种换向阀,包括阀体、阀盖及阀芯组件,阀座及阀芯组件设于所述阀体内,所述阀体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口,介质能够从所述第一连接口进入所述阀体内,所述阀芯组件部分设于所述阀座上并能够在所述阀体内滑动,所述换向阀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设于所述阀芯组件上,在介质进入所述阀体内部时,所述导流结构能够将所述介质导流至所述第二连接口或所述第四连接口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对介质的流向起到导流作用,能够减少介质在主阀体腔内的滞留循环和压降损失。在主阀体腔内的滞留循环和压降损失。在主阀体腔内的滞留循环和压降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向阀及制冷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是涉及换向阀及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空调机组中,通常设置换向阀实现制冷系统不同功能的切换,换向阀包括阀芯组件及阀体,阀体内设有阀座,通过阀芯组件在阀体内滑动,以实现不同连接口的连通。
[0003]现有的换向阀,连接口分别连通压缩机高压进气管,压缩机低压吸气管,冷凝器管道和蒸发器管道。无论是制冷循环还是制热循环,从压缩机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蒸汽往往会往连接口相反的反向流动而滞留在阀体内,在阀体内循环再进入冷凝器端口或蒸发器端口,介质从高压端口到两个换热器进口端的路径较长,增大了制冷剂压降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换向阀,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换向阀,包括阀体、阀座及阀芯组件,所述阀座及阀芯组件设于所述阀体内,所述阀体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及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及所述第四连接口贯穿所述阀座,所述阀芯组件部分设于所述阀座上并能够在所述阀体内滑动,介质能够从所述第一连接口进入所述阀体内,沿着所述第一连接口的轴向,所述第一连接口在所述阀座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口在所述阀座上的投影及所述第四连接口在所述阀座上的投影之间;
[0006]所述换向阀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设于所述阀芯组件上,在介质进入所述阀体内部时,所述导流结构能够将所述介质导流至所述第二连接口或所述第四连接口处。
[0007]如此设置,能够减少介质在阀体内的滞留循环,缩短介质从第一连接口到第二连接口或者第四连接口之间的路径距离,从而降低介质从高压端口到两个换热器进口端,即从第一连接口到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的压降损失,避免部分介质流动至滑块上并在阀腔内形成滞留。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滑块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设于所述滑块的两侧,当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通孔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口设置,当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通孔朝向所述第四连接口。
[0009]如此设置,能使得介质在阀腔内往第二连接口或者第四连接口流动时,受到第一通孔或者第二通孔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减少介质在阀腔内的滞留时间。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口处设有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口处设有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及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一端分别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口及所述第四连接口的方向延伸;当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流管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当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导流管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
通。
[0011]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导流作用,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向下延伸可以更好地起到对介质的导向作用,提高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引流效率。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管及所述第二导流管分别与所述支架一体成型设置。
[0013]如此设置,能够减少了零散生产零部件再重新装配的生产步骤,提高装置结构的稳定性。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结构与所述滑块一体成型设置。
[0015]如此设置,可以省去将导流结构装配到滑块上的步骤,并且一体成型比零部件装配的方式更简易,在导流结构和滑块的衔接部分更加光滑,减少对介质流动时造成的损耗。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及所述第二挡板均为弧形,所述第一挡板及所述第二挡板均具有内凹面,所述第一挡板的内凹面与所述第二挡板的内凹面相背设置。
[0017]如此设置,能够通过内凹面,更好限制介质的流向。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背设置,使换向阀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两块挡板都同样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弧形的形状能够减小对介质流向进行限制时造成的损耗,减少介质在阀腔内的紊流。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板及所述第二挡板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
[0019]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与第一连接口的形状相符,当介质从第一连接口流入阀腔,能够与第一连接口的孔口处契合,更高效地引流。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板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内径,所述第二挡板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内径。
[0021]如此设置,介质在进入阀腔时,绝大部分路径都会被第一挡板或者第二挡板全部挡住,避免介质泄漏至阀腔的其它部分情况出现。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当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沿着所述第一连接口的轴向,所述第一挡板在所述阀座上的投影位于第一连接口在所述阀座上的投影的外侧,或者,与所述第一连接口在所述阀座上的投影重叠;当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沿着所述第一连接口的轴向,所述第二挡板在所述阀座上的投影位于第一连接口在所述阀座上的投影的外侧,或者,与所述第一连接口在所述阀座上的投影重叠。
[0023]如此设置,无论换向阀处于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介质都会在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的影响范围内,保证导流的有效性。
[0024]本技术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25]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上述的换向阀。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换向阀,通过设置导流结构,对介质的流向起到导流作用,能够减少介质在阀体内的滞留循环,缩短介质从第一连接口到第二连接口或者第四连接口之间的路径距离,从而降低介质从高压端口到两个换热器进口端,即从第一连接口到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的压降损失,避免部分介质流动至滑块上并在阀腔内形成滞留。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换向阀的剖视图;
[0028]图2为换向阀的右视图;
[0029]图3为换向阀的立体图;
[0030]图4为换向阀的俯视图;
[0031]图5为支架的立体图;
[0032]图6为支架的俯视图;
[0033]图7为图6中B

B处的剖视图;
[0034]图8为滑块的立体图;
[0035]图9为滑块的左视图;
[0036]图10为图9中C

C处的剖视图;
[0037]图11为滑块的俯视图。
[0038]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0039]100、换向阀;10、阀体;101、阀腔;11、第一连接口;12、第二连接口; 13、第三连接口;14、第四连接口;15、阀座;20、端盖;21、第一端盖;22、第一端盖腔;23、第二端盖;24、第二端盖腔;30、阀芯组件;31、支架;311、第一通孔;312、第二通孔;313、第一导流管;314、第二导流管;315、第三通孔;32、滑块;33、活塞;331、第一活塞;332、第二活塞;320、导流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向阀,包括阀体(10)、端盖(20)及阀芯组件(30),阀座(15)及阀芯组件(30)设于所述阀体(10)内,所述阀体(10)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口(11)、第二连接口(12)及第四连接口(14),所述第二连接口(12)及所述第四连接口(14)贯穿所述阀座(15),所述阀芯组件(30)部分设于所述阀座(15)上并能够在所述阀体(10)内滑动,介质能够从所述第一连接口(11)进入所述阀体(10)内,沿着所述第一连接口(11)的轴向,所述第一连接口(11)在所述阀座(15)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口(12)在所述阀座(15)上的投影及所述第四连接口(14)在所述阀座(15)上的投影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阀还包括导流结构(320),所述导流结构(320)设于所述阀芯组件(30)上,在介质进入所述阀体(10)内部时,所述导流结构(320)能够将所述介质导流至所述第二连接口(12)或所述第四连接口(14)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30)包括支架(31)及设于所述阀座(15)上的滑块(32),所述滑块(32)连接于所述支架(31),所述支架(3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11)及第二通孔(312),所述第一通孔(311)及所述第二通孔(312)分别设于所述滑块(32)的两侧,当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通孔(311)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口(12)设置,当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通孔(312)朝向所述第四连接口(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311)的孔口处设有第一导流管(313),所述第二通孔(312)的孔口处设有第二导流管(314),所述第一导流管(313)及所述第二导流管(314)的一端分别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口(12)及所述第四连接口(14)的方向延伸;当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克鹏
申请(专利权)人:盾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