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德富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换向吸能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8341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换向吸能防撞装置,该装置通过连杆机构将某一方向的撞击运动转换成任意方向的吸能运动,并通过布置适当数量的释能装置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从而防止被保护件在碰撞中受到损坏;碰撞产生的能量经过安装头传递给传动杆与伸缩杆,最后压缩释能装置可密封容腔的体积,使得其内部介质在受阻情况下经压力泄出装置溢出;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运动换向方案,尤其适用于冲击方向的空间受限以及复杂安装空间等场景,且释能装置采用流体受阻溢出耗能方案,整个装置可重复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并减少了装置恢复时间;整个防撞装置结构形式多样,可应用于多种空间受限的场景。可应用于多种空间受限的场景。可应用于多种空间受限的场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换向吸能防撞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吸能防撞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换向吸能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冲击与碰撞从而导致设备的损坏,因此产生了多种吸能防撞装置。例如常规的弹性材料防撞装置,最常见的有各种橡胶垫、泡沫箱等,这些装置虽然能够在碰撞中对物体起到保护作用,但由于其材料缺乏刚度,无法让自身和被保护件在正常工况中维持较稳定的形状和位置,因此极大限制了该类防撞装置的应用,同时若需此类弹性装置吸收大质量物体碰撞产生的大能量,就需要很大体积的弹性材料,这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在大质量物体防碰撞领域中的应用。而另外一些克服上述缺点的吸能防撞装置大都利用材料的溃缩或剪切破坏来吸收能量,例如汽车防撞梁装置,其能够在汽车低速碰撞条件下通过吸能盒的溃缩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保护防撞梁后面的重要结构,并且防撞梁装置具有一定的刚度,能够在不发生碰撞的正常工况下维持自身稳定的结构形状。但诸如防撞梁等吸能防撞结构在安装空间受限时便难以发挥保护作用,例如汽车在车长一定的条件下为了增大乘坐空间便会压缩防撞梁以及吸能盒的溃缩距离,使得保护装置只能吸收很少的能量;而在另外一些场景中,设备易发生碰撞的位置因其他结构的侵入而占据了常规防撞装置的安装空间,使得吸能防撞装置只能安装在其他位置,极大地削弱了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目前常用的例如材料溃缩或剪切等通过破坏结构实现吸能的方式存在不可重复使用的弊端,即一旦保护作用生效,就必须更换溃缩件和剪切件,例如上诉的汽车防撞梁装置,一旦吸能盒发生溃缩就必须更换,这无疑增加了使用成本和恢复时间。同时上述吸能防撞方式还存在不易调整吸能的灵敏度以及吸能的大小等局限,即一旦安装完毕,只要不更换吸能零部件就只能应用在某一预定的碰撞场景中,这也限制了上述吸能防撞装置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吸能防撞装置存在的不能够保持自身及被保护件的一般形位精度、对安装空间要求高、体积较小时不能应用于大质量物体碰撞以及不能重复使用、不能适应多种程度的碰撞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较强刚度、结构形式多样可灵活布置、体积较小时也能吸收较大碰撞能量以及能够重复使用并可快速恢复、能够方便调整吸能的灵敏度与吸能的大小以应多种程度的碰撞的新型换向吸能防撞装置。
[0004]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换向吸能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头以及与所述安装头铰连接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伸缩杆铰连接,所述伸缩杆的末端与释能装置的压缩部件相连接,所述释能装置上安装有充放装置以及压力释放装置,所述释能装置固定安装于底板上;所述安装头、所述传动杆、所述伸缩杆以及所述压缩部件之间所呈角度与相对位
置关系能够使得所述安装头与所述压缩部件之间形成持续稳定的传动关系,在满足上述稳定传动的前提下所述压缩部件的压缩方向与所述安装头的受撞击运动方向可以为任意角度,以实现撞击方向与吸能方向的任意布置,从而灵活安装在空间受限的位置;所述释能装置具有可密封的容腔,所述可密封容腔能够随所述压缩部件的运动而改变体积,所述可密封容腔内注有可流动介质;所述压力释放装置以及充放装置与所述释能装置的可密封容腔相连通,所述压力释放装置包括连通管以及安装在所述连通管上的可拆卸更换或可调节打开关闭压力的泄出阀,所述泄出阀只在所述可流动介质超过一定压力后才打开,当压力小于该打开值后所述泄出阀关闭;当碰撞发生时,所述伸缩杆能够带动所述压缩部件压缩所述可密封容腔的容积,使得其内部的可流动介质受阻流出,从而耗散碰撞产生的能量,通过更换打开压力不同的所述泄出阀或调节其打开关闭压力的大小即可调节吸能的量和灵敏度。
[0005]进一步地,所述压力释放装置上安装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与所述连通管相连接,所述阻尼器可拆卸更换或可调节阻尼大小,通过所述阻尼器对可流动介质的流动产生进一步的阻碍,从而更加稳定可靠地耗散能量,通过更换所述阻尼器或调节其阻尼大小同样可以调节吸能的量和灵敏度。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包括头部、承力盘、压缩杆以及底部,所述头部的横截面呈非圆形,所述头部穿于所述安装头的非圆孔中,以此限定所述安装头绕轴向的转动自由度,所述承力盘与所述安装头的下端面相接触,用于传递运动,所述压缩杆可以在受压时自由缩短尺寸,所述限位杆只在碰撞即所述安装头运动方向能够自由伸缩,其余方向则表现出刚性,因此所述限位杆只起到位置限定作用以便让所述安装头沿预定方向运动,而不参与吸能;所述限位杆通过所述底部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限位装置用于约束所述传动杆以及所述伸缩杆的运动方向,使得所述传动杆以及所述伸缩杆只能沿预定方向运动,从而让传动和吸能更加稳定可靠。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摩擦减小装置,所述摩擦减小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头、传动杆以及伸缩杆中的一处或几处,用于所述安装头、传动杆以及伸缩杆在运动过程中减小摩擦力以及传递和承受冲击力,通过减小摩擦力能尽可能地将碰撞产生的能量传递给所述释能装置,而不会损坏传动件,所述摩擦减小装置的数量和安装部位可根据本防撞装置的具体结构而定。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挡板用于承受所述安装头的倾斜力,所述挡板可在碰撞方向表现出伸缩性而其余方向则表现出刚性,也可在各方向均表现出刚性,通过所述挡板能尽可能地将碰撞产生的能量传递给释能装置,而不会损坏其他零部件,尤其是限位杆。
[0010]进一步地,还包括延长部件,所述延长部件安装在所述压力释放装置的末端并与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延长部件可以是一个容器,用于存储溢出的可流动介质,所述延长部件也可以是一根管子,将溢出的可流动介质供给外系统使用,可用作保护作用生效的信号或者灭火降温等。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有:一种新型换向吸能防撞装置,其将碰撞产生的能量经安装头传递给传动杆与伸缩
杆,最后压缩释能装置可密封容腔的容积,使得其内部可流动介质在受阻情况下经压力释放装置溢出,从而耗散碰撞产生的能量。该装置通过连杆运动机构将撞击方向的冲击运动转换成其他方向的吸能运动,并通过布置适当数量的释能装置吸收并耗散撞击产生的能量,从而防止被保护件在碰撞中受到损坏。相较于已有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所有零部件都具有较强的刚性,且释能装置在正常情况下其可密封容腔的容积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整个装置都表现出较强的刚性,能够让自身和被保护件在正常工况中维持较稳定的形状与位置;本专利技术采用运动换向方案,利用连杆传递运动并改变运动方向,连杆占用空间小,运动方向的改变进一步释放了空间,同时连杆组与释能装置的数量以及彼此之间的角度与位置都可以根据实际安装空间进行调整,且本专利技术十分适合模块化组装,因此本专利技术尤其适用于撞击方向距离受限以及复杂安装空间等场景;由于可布置多个释能装置,且可更换大阻尼的阻尼器以及粘度很高的可流动介质,同时换向特点使得释能装置可以在不干涉外界零部件安装空间的前提下调整自身体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换向吸能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头(100)以及与所述安装头(100)铰连接的传动杆(11),所述传动杆(11)的另一端与伸缩杆(2)铰连接,所述伸缩杆(2)的末端与释能装置(10)的压缩部件(12)相连接,所述释能装置(10)上安装有充放装置(4)以及压力释放装置(500),所述释能装置(10)固定安装于底板(6)上;所述安装头(100)、所述传动杆(11)、所述伸缩杆(2)以及所述压缩部件(12)之间所呈角度与相对位置关系能够使得所述安装头(100)与所述压缩部件(12)之间形成持续稳定的传动关系,在上述稳定传动的前提下所述压缩部件(12)的压缩方向与所述安装头(100)的受撞击运动方向可以为任意角度,以实现撞击方向与吸能方向的任意布置,从而灵活安装在空间受限的位置;所述释能装置(10)具有可密封的容腔,所述可密封容腔能够随所述压缩部件(12)的运动而改变体积,所述可密封容腔内注有可流动介质;所述压力释放装置(500)以及充放装置(4)与所述释能装置(10)的可密封容腔相连通,所述压力释放装置(500)包括连通管(501)以及安装在所述连通管(501)上的可拆卸更换或可调节打开关闭压力的泄出阀(503),所述泄出阀(503)只在所述可流动介质超过一定压力后才打开,当压力小于该打开值后所述泄出阀(503)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换向吸能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释放装置(500)上安装有阻尼器(502),所述阻尼器(502)与所述连通管(501)相连接,所述阻尼器(502)可拆卸更换或可调节阻尼大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换向吸能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杆(700),所述限位杆(700)包括头部(701)、承力盘(702)、压缩杆(703)以及底部(7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思华刘浩宇于新辰邓家权曾德张润红张露沈成灵
申请(专利权)人:徐德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