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供需合理性分析的现状缺水识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供需合理性分析的现状缺水识别方法,属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科学合理地识别流域区域现状缺水状况,是分析水资源供需态势的核心问题,也是支撑未来调水合理性与必要性的关键依据,更是推动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基础。
[0003]国内外已有的缺水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绝对指标法和相对指标法。绝对指标法是以破坏与超载表征缺水,即缺水等于合理需求减去可以保障的供给。《水资源术语》等规范定义缺水是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用水需求;《水资源学概论》定义缺水是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区域可供水资源量和质的时空分布不能满足现实标准下的区域内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系统对水资源需求时的状态;《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水资源术语》等明确缺水量为需水量与可供水量之差,缺水率为缺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相对指标法是不以供需差计算为依据,而是通过人、社会经济与水的相互关系形成评价指标,通常用人均水资源量来表征。具体的,以人均1700m3、1000m3、500m3分别作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供需合理性分析的现状缺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表象判断判断当地现状供水是否存在水资源超载状况;S2.用水侧判断从当地用水效率、人口与产业规模、人口与产业结构方面判断现状用水需求合理性,并修正现状用水量,得到现状合理用水量;S3.供水侧判断从当地常规与非常规水源开发程度、供水保证率方面判断现状供水合理性,并修正现状供水量,得到现状合理供水量;S4.用水侧和供水侧对比判断对比分析修正后的现状合理用水量与现状合理供水量,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判断存在现状缺水,两者之差即为现状缺水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供需合理性分析的现状缺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水资源超载状况是指挤占生态用水、地下水超采,若存在水资源超载状况,则判断存在资源性缺水;其中,通过评价现状河道生态流量达标率、河道生态水量满足程度,判断现状是否存在挤占生态用水状况;通过对比地下水可开采量与现状实际地下水供水量,判断现状是否存在地下水超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供需合理性分析的现状缺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包括,S11判断当地生态用水需求是否满足并获得当地生态环境用水量缺口,以及判断当地地下水是否超采并获得地下水超采量;其中,获得当地合理的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与现状生态环境用水量之差,差值为正即为生态环境用水不满足,差值即为生态环境用水缺口;其中,获得当地地下水源供水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地下水源供水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差值为正即为地下水超采,差值即为地下水超采量;S12获得当地现状水资源总超载量;当地生态环境用水缺口与地下水超采量之和即为现状水资源总超载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供需合理性分析的现状缺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采用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耕地亩均灌溉用水量、人均生态环境用水量、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指标来表征用水效率;采用总人口数、GDP、耕地实际灌溉面积指标来表征人口与产业规模,采用城镇化率、三次产业占比、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指标来表征人口与产业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供需合理性分析的现状缺水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包括,S21判断用水效率合理性根据《规划与建设项目节水评价技术要求》中节水评价分区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并将当地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耕地亩均灌溉用水量和所对应分区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判断用水效率是否合理,数值低于分区平均水平即判断为用水效率合理,否则
判断为不合理;将人均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态环境用水量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判断用水效率是否合理,数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判断为用水效率合理,否则判断为不合理;将当地公共供水管网实际漏损率和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水平比较,获得符合当地公共供水管网特点的极限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数值小于极限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即判断为用水效率合理,否则判断为不合理;S22判断人口与产业规模合理性通过当地总人口数、人均GDP、耕地实际灌溉面积与国家、地区相关规划中相应人口、产业规模值比较,达到规划人口、产业规模值即判断为合理,否则判断为不合理;S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婷,游进军,蒋云钟,刘羽,马真臻,蔡露瑶,祖丽菲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