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572215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供热/供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包括冰蓄冷装置和蓄热装置,冰蓄冷装置由第一循环管道依次连接水冷螺杆机组、载冷换热装置、蓄能水箱形成回路,其中蓄能水箱包括由第一循环管道依次连接的纯水补给装置和保温水箱,纯水补给装置设置于载冷换热装置与保温水箱相连接的第一循环管道上,保温水箱内设有超声波促结晶装置、水箱隔板和回水布水器,保温水箱的第三循环管道上设有板换换热器和第二循环泵组;蓄热装置包括电锅炉,其通过第四循环管道连接于保温水箱与板换换热器之间的第三循环管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高效无冰堵蓄冰,成本节约且一机双用,既可以蓄冷又可以蓄热。既可以蓄冷又可以蓄热。既可以蓄冷又可以蓄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供热/供冷
,具体涉及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冰蓄冷领域主要使用动态蓄冰和静态蓄冰两种方式,动态蓄冰采用直膨式换热,换热效率高,但存在换热器冰堵的问题;静态蓄冰使用二次换热,其在后段换热效率低。与此同时,蓄冰系统中常用的PE管材长时间耐高温性差,蓄冰系统的蓄能水箱往往不能用于蓄热系统,并且设备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其经济性有待改善。
[0003]针对上述现有冰蓄冷和蓄热工程领域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创造性地研究设计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通过超声波促进成核技术的引入和针对性的促进水分层高效换热的结构设计,实现了高效无冰堵蓄冰;同时通过变更管路材质及接头设计,实现了冰蓄冷和蓄热的一机双用,节能同时又节约了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领域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无冰堵蓄冰、成本节约且既可以蓄冷又可以蓄热的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
[0005]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包括
[0007]冰蓄冷装置,所述冰蓄冷装置由水冷螺杆机组、载冷换热装置及蓄能水箱构成,所述水冷螺杆机组与载冷换热装置、蓄能水箱通过第一循环管道依次连接形成回路,且所述水冷螺杆机组通过第二循环管道连接有冷却塔,所述第二循环管道上设有第三循环泵组,冷却塔从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所述蓄能水箱包括通过第一循环管道依次连接的纯水补给装置和保温水箱,所述纯水补给装置设置于载冷换热装置与保温水箱相连接的第一循环管道上,所述保温水箱的一侧设有超声波促结晶装置,且所述保温水箱内部的中央设有至少两个竖直的水箱隔板,且所述水箱隔板交叉设置于保温水箱的底板和顶板上,所述保温水箱内靠近超声波促结晶装置的一侧设有水平的回水布水器,所述保温水箱上设有第三循环管道,且所述第三循环管道上设有板换换热器和第二循环泵组,所述板换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用户的供冷/供热管路;以及
[0008]蓄热装置,所述蓄热装置包括电锅炉,所述电锅炉通过第四循环管道连接于保温水箱与板换换热器之间的第三循环管道上。
[0009]优选的,所述保温水箱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保温水箱采用冲压板式组合水箱。
[0010]优选的,所述水冷螺杆机组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热力膨胀阀组装而成,所述制冷压缩机的入口端连接于蒸发器出口端,所述制冷压缩机的出口端连接于冷凝器入口端,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连接于蒸发器入口端,所述蒸发器、制冷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形成完整的回路,且所述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热力膨胀阀。
[0011]优选的,所述制冷压缩机为螺杆式制冷压缩机,效率高,旋转不平衡力极小,引起的振动及噪音极低;所述冷凝器为卧式壳管式水冷冷凝器,可兼做储液罐的作用;所述蒸发器为干式壳管蒸发器,工作效率高;所述热力膨胀阀为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由感应机构、执行机构、调整机构和阀体组成。
[0012]优选的,所述载冷换热装置包括通过第一循环管道依次连接的定压补液装置、换热盘管及第一循环泵组,所述换热盘管设置于保温水箱内,所述定压补液装置的入口端连接于水冷螺杆机组内蒸发器的出口端,所述换热盘管的出口端经过第一循环泵组连接于水冷螺杆机组内蒸发器的入口端。
[0013]优选的,所述定压补液装置由管道连接的冷却剂储液罐和定压罐构成,且所述冷却剂储液罐和定压罐连接的管道上设有电动三通泄压及膨胀罐装置。
[0014]优选的,所述换热盘管为不锈钢波纹管,增强了装置的耐冷/耐热性能,实现了冰蓄冷和蓄热的一机双用,增强其实用性。
[0015]优选的,所述冷却塔内的循环冷却剂为水;所述载冷换热装置的载冷剂为乙二醇溶液。
[0016]优选的,所述保温水箱内设有液位检测装置。
[0017]优选的,所述电锅炉包括三维立体加热组件和智能电控系统,所述三维立体加热组件与智能电控系统之间电性连接,且所述智能电控系统包括电路保护模块、水温及水位检测模块、水温及水位控制模块和警报模块。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计了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且通过变更管路材质及接头设计,实现了冰蓄冷和蓄热的一机双用,节能同时又节约了投资成本;本技术中保温水箱的设计,利用潜热蓄能方式大大减少了设备的体积,通过超声波促进成核技术的引入和针对性的促进水分层高效换热的结构设计等,实现了高效无冰堵蓄冰;通过削峰填谷平衡电力负荷,解决了用电高峰期电力不足的问题,且利用低价的谷电,降低了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的流程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的流程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水冷螺杆机组内部件工作的流程示意图;
[0022]图中,1

水冷螺杆机组,11

制冷压缩机,12

冷凝器,13

蒸发器,14

热力膨胀阀,2

载冷换热装置,21

定压补液装置,211

冷却剂储液罐,212

定压罐,213

电动三通泄压及膨胀罐装置,22

换热盘管,23

第一循环泵组,3

蓄能水箱,31

纯水补给装置,32

保温水箱,33

第二循环泵组,34

超声波促结晶装置,35

水箱隔板,36

回水布水器,37

板换换热器,4

第一循环管道,5

第二循环管道,6

冷却塔,61

第三循环泵组,7

第三循环管道,8

电锅炉,9

第四循环管道,10

液位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具体实施例
[0025]本技术在北方某地20000平米商场工程项目中实际实施验证。
[0026]图1为本技术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的整体流程示意图,并且结合图2和图3,从中可以看出,本技术的一种谷电冰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冰蓄冷装置,所述冰蓄冷装置由水冷螺杆机组(1)、载冷换热装置(2)及蓄能水箱(3)构成,所述水冷螺杆机组(1)与载冷换热装置(2)、蓄能水箱(3)通过第一循环管道(4)依次连接形成回路,且所述水冷螺杆机组(1)通过第二循环管道(5)连接有冷却塔(6),所述第二循环管道(5)上设有第三循环泵组(61);所述蓄能水箱(3)包括通过第一循环管道(4)依次连接的纯水补给装置(31)和保温水箱(32),所述纯水补给装置(31)设置于载冷换热装置(2)与保温水箱(32)相连接的第一循环管道(4)上,所述保温水箱(32)的一侧设有超声波促结晶装置(34),且所述保温水箱(32)内部的中央设有至少两个竖直的水箱隔板(35),且所述水箱隔板(35)交叉设置于保温水箱(32)的底板和顶板上,所述保温水箱(32)内靠近超声波促结晶装置(34)的一侧设有水平的回水布水器(36)所述保温水箱(32)上设有第三循环管道(7),且所述第三循环管道(7)上设有板换换热器(37)和第二循环泵组(33),所述板换换热器(37)的另一端连接用户的供冷/供热管路;以及蓄热装置,所述蓄热装置包括电锅炉(8),所述电锅炉(8)通过第四循环管道(9)连接于保温水箱(32)与板换换热器(37)之间的第三循环管道(7)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水箱(32)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保温水箱(32)采用冲压板式组合水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谷电冰蓄冷和蓄热双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螺杆机组(1)由制冷压缩机(11)、冷凝器(12)、蒸发器(13)、热力膨胀阀(14)组装而成,所述制冷压缩机(11)的入口端连接于蒸发器(13)出口端,所述制冷压缩机(11)的出口端连接于冷凝器(12)入口端,所述冷凝器(12)的出口端连接于蒸发器(13)入口端,所述蒸发器(13)、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文彬孙东义郭昕王德民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中启能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