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5941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揭示了一种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包括支撑板,支撑板外壁的中央且靠近正面以及背面的位置处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框,安装槽内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外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轮,支撑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齿条,第一连接杆左右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第一连接杆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滑动框的右侧安装有导轨,内螺纹套筒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工作通道管,丝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对工作通道管高度的调节,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的操作。的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了一种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脊柱椎间孔微创手术通过椎间孔镜将手术视野放大,可清晰显示手术区域各组织的解剖结构,显著降低手术对组织结构的损伤,使椎间盘手术达到微创化。
[0003]现有的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不具有调节高度的功能,医护人员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插拔操作通道才能将操作通道整到合适的位置,降低了手术的效率,而且操作通道在调节后需要进行位置的固定,现有操作通道固定结构需要医护人员使用较大的力进行固定,不利于医护人员的手术操作,操作通道容易发生位移,对手术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具备可调节高度、方便固定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不具有调节高度的功能,操作通道固定结构需要医护人员使用较大的力进行固定,操作通道容易发生位移,对手术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外壁的中央且靠近正面以及背面的位置处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框,所述滑动框内壁的左侧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外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支撑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第一连接杆左右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内壁与第一限位块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套筒外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外螺纹套筒,所述滑动框的顶部与第一外螺纹套筒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滑动框的右侧安装有导轨,所述导轨的内壁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外壁螺纹连接有内螺纹套筒,所述内螺纹套筒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工作通道管,所述丝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结构。
[0006]本技术的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其中控制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丝杆顶部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左右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内壁与第二限位块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限位槽,该结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使用第二控制块转动丝杆,进而可以调节工作通道管的高度。
[0007]本技术的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其中第二套筒外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外螺纹套筒,所述导轨的顶部与第二外螺纹套筒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的内壁开设有第二内螺纹槽,所述第二外螺纹套筒的外壁与第二内
螺纹槽的内壁相契合,所述第二套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控制块,该结构设置,使得第二外螺纹套筒可旋进第二固定槽中。
[0008]本技术的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其中第一固定槽的内壁开设有第一内螺纹槽,所述第一外螺纹套筒的外壁与第一内螺纹槽的内壁相契合,该结构设置,使得第一外螺纹套筒可旋进第一固定槽中。
[0009]本技术的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其中齿轮与齿条相配合,所述工作通道管的左侧与导轨的右侧相贴合,两个所述工作通道管以支撑板的中心为原点呈镜像设置,该结构设置,使得工作通道管更加的稳定。
[0010]本技术的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其中支撑板顶部的正面以及背面均开设有螺纹通槽,所述第一套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控制块,所述第一外螺纹套筒的顶部与第一控制块的底部相固定连接,该结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转动第一控制块带动第一连接杆和齿轮的转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在支撑板上设置的滑动框、第一连接杆、齿轮、第一固定槽和齿条以及第一连接杆上设置的第一套筒、第一限位环、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块、第一外螺纹套筒和第一控制块,使得第一限位环可对第一连接杆进行限位,工作人员便可转动第一控制块带动第一连接杆和齿轮的转动,使得医护人员可控制第一连接杆的转动,可带动齿轮在齿条上转动,可对工作通道管的位置进行调节,进而可以控制两个工作通道管之间的位置,在需要对工作通道管进行固定时,工作人员可向下按压第一套筒,使第一限位块滑出第一限位槽,此时工作人员转动第一控制块便不会带动第一连接杆的转动,随后再将第一外螺纹套筒旋进第一固定槽中,直至第一连接杆的顶部与第二控制块的底部相贴合,便可对导轨和工作通道管的位置进行固定。
[0013]2、本技术通过在滑动框右侧设置的导轨、丝杆、内螺纹套筒和工作通道管以及第二连接杆上设置的控制结构,使得第二限位环可对第二连接杆进行限位,工作人员便可转动第二控制块带动第二连接杆和丝杆的转动,可使内螺纹套筒在导轨的内壁上滑动,进而可在手术中调节工作通道管的高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使手术进行的更加顺利,在需要对工作通道管进行固定时,工作人员可向下按压第二套筒,使第二限位块滑出第二限位槽,此时工作人员转动第二控制块便不会带动第二连接杆的转动,随后再将第二外螺纹套筒旋进第二固定槽中,直至第二连接杆的顶部与第二控制块的底部相贴合,便可对工作通道管的位置进行固定,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
附图说明
[00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第一套筒俯视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整体俯视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支撑板;2、滑动框;3、第一连接杆;31、齿轮;32、齿条;4、第一套筒;41、第一限位环;42、第一限位槽;5、第一限位块;6、第一外螺纹套筒;61、第一控制块;7、第一固定槽;8、导轨;81、丝杆;82、内螺纹套筒;9、工作通道管;10、第二连接杆;101、第二限位块;11、第二套筒;111、第二限位环;112、第二控制块;12、第二外螺纹套筒;121、第二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物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物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物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22]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包括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外壁的中央且靠近正面以及背面的位置处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框(2),所述滑动框(2)内壁的左侧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杆(3)外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轮(31),所述支撑板(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齿条(32),所述第一连接杆(3)左右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5),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套筒(4),所述第一套筒(4)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41),所述第一限位环(41)内壁与第一限位块(5)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限位槽(42),所述第一套筒(4)外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外螺纹套筒(6),所述滑动框(2)的顶部与第一外螺纹套筒(6)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固定槽(7),所述滑动框(2)的右侧安装有导轨(8),所述导轨(8)的内壁转动连接有丝杆(81),所述丝杆(81)的外壁螺纹连接有内螺纹套筒(82),所述内螺纹套筒(8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工作通道管(9),所述丝杆(8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脊柱微创内镜的操作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丝杆(81)顶部的第二连接杆(10),所述第二连接杆(10)左右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101),所述第二连接杆(10)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恩李彦林蔡国锋王福科黄佑庆袁晓峰李骥征李帆冰陈雪松王恩斌陈建琨王大兴崔家平杨贤光向耀宇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